京歌《故乡是北京》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2021-11-14 20:00
戏剧之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散板西皮钢琴伴奏

(青岛西海岸新区音乐学校 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变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声乐理论体系。民族声乐在吸收戏曲、说唱等传统演唱形式的基础上,还大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既保留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又逐渐向国外艺术形式靠拢,使得民族声乐散发出新的光芒,包括《木兰从军》《梅兰芳》《贵妃醉酒》等在内的一批大气又不失民族风味的优秀声乐作品也应运而生。这些作品体现了戏曲与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与创新,更好地促进了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声乐的新变革,使其更加成熟、完善,更富有表现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姿态不断走向国际舞台。

一、京歌《故乡是北京》的处理分析

(一)音乐介绍

该作品是由阎肃、姚明于1987 年共同创作的一首歌曲。该曲开创性地运用戏曲与歌曲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令听众耳目一新。此曲难度看似不大,但若要唱出它的灵魂、韵味,实属不易。

歌词运用中国戏曲曲艺中的“不说那……”、“只看那……”这类排比句式,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北京的文物古迹——天坛、卢沟桥、潭柘寺,以及现代景物——高楼大厦、电子街、旋转的厅,还有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的几样事物——四合院、油条和豆浆等。通过对北京具有古典和现代特征的景致风貌的描绘,表现了故乡人对北京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结构及演唱分析

此曲分为三段,典型的A-B-A 结构,A 段旋律高亢,速度较慢,采取了京剧中的慢板唱法。B 段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节奏紧凑,歌词较为丰富,唱腔采用的是速度较快的“高拨子”唱腔,同时借鉴了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的特点进行演唱。A’段与A 段的旋律内容一样,速度上却截然不同。A’段采用典型的京剧“西皮”中紧拉慢唱的艺术手法,将北京人热爱故土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1.第一部分A 段

A 段是歌曲的前四句“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该段第一句采用的是“西皮”唱腔中的散板。“散板唱腔的旋律及节奏以‘松动、自由、弹性’为特点,根据乐曲的内容和表演者的自身体会自由处理”。这就需要钢琴伴奏与歌唱者相互配合,以达到“散板要准”的要求。对于伴奏来说,关键要抓节奏,使伴奏句中的气口与演唱者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同步,恰到好处地展示出钢琴伴奏部分的独特韵味。

散板旋律悠扬,京味浓厚,速度较慢,演唱也较为自由,声乐演唱需与钢琴伴奏保持在同一节奏中。笔者学习一首新作品时,个人习惯于先朗诵,运用气息的支持去朗读歌词。演唱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东”时,“走”字一定要慢速平唱,提前调整到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声音随气息慢慢送出;“西东”咬字时切忌将口腔开得过大,应小口完成。之后,“静”字注意把字头咬住,但不要将字咬得过死,要多注意京剧唱腔的韵味,使其融入到演唱中。“想一想”唱出后稍作停顿处理,这便是京剧唱腔中所说的“疙瘩腔”。唱完“我还是”之后,速度应适当加快,演唱“最爱”时要情绪饱满、气息充足、口腔打开,坚定地唱出“我的北京”。

2.第二部分B 段

“京剧音乐中除了‘西皮、二黄’两个主要的唱腔以外,常见的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和吹腔’”。B 段运用的便是高拨子唱腔,它是由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一些腔调结合演变而成。板式主要有导板、碰板、散板、垛板等等。最有特点的是垛板,它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跳动简洁,后拉长腔,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旋律部分采用了京韵大鼓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半说半唱的形式,时而抒情、时而叙述,令听众在流畅的旋律中品味着浓浓的京腔。演唱者要抓住京韵大鼓半说半唱的特点,运用气息的支持,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使唱与说自然地衔接。该段的字音应结合北京人说话的腔调去发出,如“明、风、狮、寺、耸、房、浓、饼”等字。“松、虹”此类拖拍的字,应多加入倚音,咬住字头以后,快速归韵到韵母上并保持至该句的结束。一些字头喷口的字也应注意,如“情”字,演唱时要运用气息推着往前走,多借鉴甩腔的感觉,“拐音”处一定要演唱得轻巧活泼,否则便失去了京腔京韵的味道。

3.第三部分A’段

A’段板式运用的是京剧唱腔中的“摇板”,“摇板”唱腔中的旋律以“行云流水”为特点,节奏上以“圆滑顺畅”为风格,如“摇橹”一般。它与“散板”在节奏上有本质区别,它的节奏以固定形式为基础,以散唱加四分之一拍而成(即唱腔节奏是散拍子,演唱者根据情感自由适度调整,而伴奏则是一拍子即散唱紧拉),这种唱腔使伴奏与唱腔的协作形成相互依存的节奏律动,在默契的配合中使紧拉慢唱的行腔显得更加自如和灵巧。这部分与A 段旋律的节奏和速度形成明显的前后对比。钢琴伴奏音符十分密集,旋律声部则音符稀松。采用“西皮”唱腔“摇板”中的“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使散板的唱腔与紧凑的钢琴伴奏形成强烈的对比和统一,从而升华对于北京的热爱之情。这一段仍以“高拨子”唱腔为主,旋律更加的广阔、激动。“最爱”演唱时一定要调整好气息,做弹跳动作的同时弹出字头,做下滑音处理,喷口而出。

“韵味”是一名民族声乐演唱者展现作品魅力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演唱者应学会在充分展现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基础之上,借鉴戏曲当中“明与暗”、“虚与实”的声腔变化,在动与静、缓与急的对比中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将整首歌曲“京腔京韵”的艺术特征在节奏鲜明的律动感中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

二、板式结构的变化

《故乡是北京》大量地运用了京剧的板式,全曲为“A-B-A”的形式,这种三段式结构是中国传统歌曲创作中最能体现“板腔体”特征的创作手法。这首作品三段对应的京剧调式和板式分别是“散板——高拨子原板——摇板”。A 部分是一个由4 个小分句组成的散板板式结构,故演唱时速度较自由,歌唱者可根据自己的感情处理决定演唱的速度,与钢琴伴奏形成很好的配合,但要做到“形散神不散”。例如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东”的“走”字,要轻轻吐出字头,但要将字头咬清楚,做到“咬而不僵”。后面的“想一想”,不要一气呵成地唱下来,要在字头唱出后稍停片刻,如同真的在回想一般。这时应加上眼睛的动作,做到眼随心动,接着将韵母“ang”送出。在演唱下一句时亦不能着急,可稍停留数十秒,语气坚定从容地缓缓道出那句“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将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强烈地展现出来。B 段算是个小高潮,情绪随着A 段结束后的过门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将老北京数不胜数、形形色色的名胜古迹以及热闹温馨的生活景象娓娓道来,这一段的旋律与节奏较第一部分更增添了活力与动感,结尾做了“加花”的拖腔处理,其中拖音“情”字在演唱时,要“拐”得干脆而清晰,注意换气口处要营造一种“声断情不断”的效果,这也正是能够使这首歌曲散发出浓浓的“京味儿”的一处妙笔。A’段再现第一部分,与A 段形成前后呼应,旋律虽相同,节奏情绪上却较A 段更强烈,使A 段进一步得到升华。A’段运用了“摇板”板式,这种板式可以留给伴奏广阔的发挥空间,与A 段在节奏情绪上形成鲜明对比,如流水般的钢琴伴奏配以舒缓顺畅的主旋律,将一个北京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以及无以言表的激动与喜悦之情在顷刻间爆发出来。

三、结语

戏曲艺术往往对语言、气息、润腔、情感更为重视,要求上也更为严格。笔者通过本文分析戏曲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和运用,以期帮助声乐演唱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特别是一些综合多种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在传承戏曲艺术的同时,要不断拓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道路,让声乐演唱者能更好地演绎作品、抒发情感,传达艺术灵魂。

注释:

①“高拨子”唱腔:戏曲腔调,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

②西皮:西皮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二黄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③朱维英:《戏曲作曲技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10 月版。

④疙瘩腔:评剧演员新凤霞创作出的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指唱段中带有跳跃性的、明亮清脆的行腔。

⑤宋辰:《浅谈声乐作品之戏曲元素》,载《戏剧之家》,2015 年01 期。

猜你喜欢
散板西皮钢琴伴奏
刍议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散板音乐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谈皮黄腔的发展及音乐贡献
论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特色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古筝散板的演奏技法初探
西皮慢板
一种新型溅散板馈源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