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化强国谈综合高校民乐合奏课“舞台剧化”创新策略

2021-11-14 19:56姚金佳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民乐舞台剧乐团

姚金佳

(烟台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 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器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各高校在《民乐合奏》课基础上成立民乐团,充分反映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民乐合奏舞台剧化在国内高校尚属首创。笔者认为,在文化强国背景下,民乐合奏舞台剧化有利于促进民乐的推广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民乐合奏的舞台剧化能为学生创造机会、打造平台,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挖掘学生智慧与潜质,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高校民乐合奏课程现状

青年人要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高校民乐合奏是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多声部听觉与立体思维记忆及舞台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艺术实践,是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如果说每门专业技能课是个人水平提升的基础,那么民乐合奏就是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集中展示。民乐合奏如同赛龙舟,不仅要求个人技术过硬,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协作。这与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是契合的,每个人做好自己,同时兼顾他人,共同成就。但是,当今各地综合高校的民乐合奏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却不容乐观。

(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乐器种类不全

综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来源,一类是报考专业音乐院校的落榜生;另一类学生小时候学过乐器,中途停学,为高考又重新练乐器;还有一类是为应对高考只学了一年半载乐器的学生。学习器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这三类学生进校后因基本功、音乐素养的差距造成民乐团演奏质量不理想。除了一线及省会城市的综合高校,众多中小城市高校的乐器种类是很不齐全的。这一是受制于经济条件或入门程度,考生要么选择价格相对便宜且易携的乐器,要么选择短期易掌握的乐器;二是源于当地器乐教师的匮乏,学生只能选择师资较充足的专业。这导致高校即使有指标也常招不到所需的专业学生,因此,民乐团各声部也就很不均衡:有的声部空缺,只能用其他民族乐器甚至钢琴代替,音响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声部人数过多,大部分成员无所事事,得不到锻炼。

(二)思维陈旧,学生不重视

很多学生入学后只重视本专业小课的学习,对待民乐合奏这类大课存在消磨时间、混学分的思想。殊不知,民乐合奏是对学生各学科水平的综合检验。在地方文艺团体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除了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参与合奏,几乎没有独奏的机会。于是,在学校乐团养成与人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及实践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或艺术培训机构的教师大都要求一专多能,不仅对各类乐器皆可指导,还有组建乐队演出的任务。因此,在大学民乐团所学到的一切都将转化为求职、工作的资本。

(三)教学理念保守,排练课时少

长期以来,“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为高校课程的常态。而对于实践性强的民乐合奏课来说,各专业学生对于独奏与合奏技巧的掌握水平存在个体化差异,且大多数高校没有专业的民乐指挥。民乐团指挥多由某一器乐教师兼任。学生完全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去处理乐曲,再加上排不成高大上或年轻人喜爱的“潮范儿”新曲,还要一板一眼地按“爷爷”辈的方式演奏“老掉牙”的曲调。这种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无聊沉闷的。另外,一周仅一节的课时难以令学生保持排练的劲头。教师在课堂上辅导基础弱的学生经常要耗费半节课,余下不多的时间排练整体曲目。如果平时不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举办音乐会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民乐合奏课程创新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民乐合奏的兴趣

生源、乐种不全、课时少等因素非乐团教师所能左右。任课教师除了呼吁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要主动出击,展开“自救”。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优化课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对民乐合奏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民乐的热爱、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其主动完善自己,“树立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的远大理想和志愿”,这应是民乐合奏课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年轻人的语言与他们交流,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包容他们,避免家长式说教。比如,教师可与学生交流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受众定位年轻化的综艺节目《明日之子乐团季》以及青年人聚集的文化社区B 站上的很多up 主演奏的民乐。教师可开设网络课程,通过微信、QQ 群甚至直播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促进情感融合,鼓励学生们踊跃发声,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探索民乐合奏排练的多种创新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团队意识及自学能力。

(二)采用“舞台剧化”创新策略

1.“舞台剧化”改革模式内涵

针对目前乐团声部欠缺、演奏水平不均衡,无法排练大曲目,而小曲目又提不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笔者采取了“舞台剧化”的改革模式:通过一个主题将相关曲目串联起来,配以声乐、舞蹈、话剧表演,根据曲目剧情需要,采用合奏、重奏、协奏等形式,部分演奏者可以走动、念台词,或歌或舞。比如,今年是建党100 周年,将革命主题贯穿整场音乐会,加上演奏者多样化的表演,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排练热情。而笔者这两年有关红色曲目的改编经验也为民乐合奏的舞台剧化提供了可行的基础条件。

这是笔者从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中得到的启发,也参考过笛子剧《笛韵天籁》。但是,对于高校民乐合奏课来说,还是要给每个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既不能像《玄奘西行》《大禹治水》那样只选各专业的主要演员来演出,更不能只排演某一种乐器。这给乐团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毕竟这是一门以提升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将各学科知识充分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的艺术实践课,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参与、各个学生的专业水平,又要专注于所有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极力弥补短板,才不会拉低乐团整体演奏水准。教师还要对每个人的舞台调度、台词、表演等进行指导。同时,乐团教师需要与声乐、舞蹈、器乐、音乐理论等各学科教师协作,更细致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讲解及播放视听资料,加深学生对曲目内涵、演奏要点、各声部协作等问题的理解。

2.舞台设置要点

高校民乐合奏舞台剧的另一难点在于:乐队都固定在舞台上,座椅、谱架、大件乐器(扬琴、古筝、排鼓等打击乐),一时很难快速移动,更别提摆、撤台了,除非两个舞台旋转交替,才不会耽误时间。但对高校来说,这种设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一直以来,加入民乐合奏的剧目都是匹配剧院类的大舞台的,有专门的乐池供乐团在舞台下暗处伴奏,舞台上的亮处是各种歌舞剧表演。即使是中央民族乐团这样顶级的专业乐团,演出《天地永乐·中国节》(2020 年11 月)时,完全以乐团为主角,其中一章《七夕·相遇》用到独舞,也仅在舞台最前端右侧留出一人舞动幅度不大的空间。而舞台剧化的民乐合奏,几乎所有曲目都要与舞蹈、声乐、话剧表演相结合。普通高校的舞台空间有限,鉴于此,结合实际演出场地,可将乐团位置整体向左或向右位移,留出舞台左前方或右前方可供一两人小范围歌舞表演的空间;也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使歌、舞表演者分布在舞台下方与一排观众席之间的位置,或观众席两侧或观众席中;再者,可将大乐队改为小组合演奏乐曲,演奏者可以站立移动,随时与舞者、歌者交替变换舞台空间。同时配以多媒体的声光效果,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令其身临其境,更好地融入舞台表演的意境中。

三、实现民乐合奏课程舞台剧化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

实现民乐合奏课程舞台剧化,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要重视民乐合奏课程和民乐团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如购买相关乐器,改扩建校园剧场等。高校要引进器乐剧表演的相关人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聘请业界专家,更好地指导民乐合奏课程舞台剧化改革。除此之外,高校可为学生提供实地观看器乐剧表演的机会,并结合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举办民乐舞台剧专场演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基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综合高校民乐合奏课程现状,对其进行舞台剧化教改亦是更大的挑战。这对任课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能指挥,通识各门音乐理论,还要会校音、编曲、懂音响,对声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各艺术门类都有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体育、自然学科有所涉猎,有文学、外语功底,较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应急应变能力,交际协调能力。总而言之,想要实现民乐合奏课程舞台剧化,任课教师自身得先是个多面手。

四、结语

“舞台剧化”从设想到初步实施,虽然难度很大,但就普通高校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生源、乐种这些有限条件来说,这种改革已是目前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同时这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完善自我素养,逐渐“盘活”普通高校民乐合奏课的最好方式。说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最难的是任课教师,在什么都缺的情况下,还要让学生在民乐合奏课中真正受益。任课教师要做好付出的准备,这其中包括财力、物力的付出以及绝对的耐心、坚持与沟通。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立德树人、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其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增强使命担当、将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猜你喜欢
民乐舞台剧乐团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民乐国祥
舞台剧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滚烫的交响灵魂
舞台剧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舞台剧改编电影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香港中乐团第37乐季开幕音乐会:千年之声 钟乐龢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