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网捕环志监测山东长岛猛禽种群动态

2021-11-14 06:13陈雅楠刘树光于培湖于国祥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岛猛禽栖息地

陈雅楠 肖 娜 刘树光 于培湖 于国祥

(1.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长岛,265899;2.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长岛,265899;3.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滨林场,秦皇岛,066100;4.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烟台,264003)

猛禽是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隼形目(Falconiformes)和鸮形目(Strigiformes)鸟类的统称。猛禽个体数量少,但大多数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顶端,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全世界现存557种猛禽,其中80%濒临灭绝,52%种群数量明显下降[2]。1991—2016年,这20年内非洲博茨瓦纳北部地区的29种猛禽中有14种(48%)猛禽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既有鹫类(Vultures)、鹰类(Eagles)等大型猛禽,也有隼类(Falcons)等中小型猛禽,其中11种下降幅度超过50%,3种下降37%—50%[3]。资源过度利用、滩涂围垦、养殖业发展、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人为干扰等原因[4],导致鸟类多样性和密度下降。农业活动扩张、伐木导致栖息地破坏和改变是猛禽种群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2],此外,气候变化[5],猛禽种类之间的生存竞争,性成熟较晚、繁殖率较低、繁殖周期长等特点,也使许多猛禽处于濒危状态[6-8]。关于猛禽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东部沿海猛禽迁徙有跨海和不跨海2条路径[9],长岛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是我国东部沿海猛禽迁徙的跨海捷径,是环太平洋西岸、东北亚和东亚等地区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10],长岛猛禽环志占我国猛禽环志总量的80%以上[11],连续保持猛禽环志数量全国第一[12]。本研究对20多年来长岛猛禽资源及其变化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主管部门制定适宜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大黑山,是长岛迁徙猛禽的主要停歇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189 m,森林覆盖率56%,以人工林为主,黑松(Pinusthunbergii)和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占据面积较大,还有赤松(Pinus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麻栎(Quercusacutissim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等。

2 研究方法

1999—2019年的9—10月在大黑山岛的老鹰窝(37°58′1.04″N,120°35′54.41″E)和安桥山(37°57′51.65″N,120°36′19.08″E)的固定网场布设粘网30片(30 m×5 m,网目8.5 cm×8.5 cm,兜数5个)和自落网600片(2 m×2 m,网目9 cm×9 cm),分东西南北方向围绕林区四周,每日24 h张网,阴雨、大风天气收网。除2014—2016年设网数量较少,其余年份基本一致。每天05:00—21:00,每隔30 min巡视一遍网,将入网鸟类取下放入鸟篮,进行种类鉴定,环志、测量、记录各参数后放飞。

居留型判定参照《山东鸟类分布名录》[13],春秋季节,鸟类向北、向南迁徙旅经长岛,停留或停留觅食后继续迁徙的鸟类为旅鸟。

优势种划分采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I)[14]计算:

I=ni/N

式中:ni为物种i的个体数量;N为全部物种的总个体数量。I≥0.050为优势种,0.005≤I<0.050为常见种,I<0.005为少见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长岛共有猛禽鸟类39种,隶属3目5科(表1),占山东猛禽鸟类总数(46种)[13]的84.78%,占全国猛禽鸟类总数(95种)[15]的41.05 %。所有猛禽均为旅鸟。

39种猛禽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表1);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EN)2种、易危(VU)2种、近危(NT)1种、无危种(LC)3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3种、附录Ⅱ 36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濒危(EN)2种、易危(VU)5种、近危(NT)17种、无危种(LC)14种、数据缺乏(DD)1种[16]。

由图1可见,1999—2019年,秋季共环志猛禽25种43 363只,2002年种类最多,为19种,2013年和2016年种类最少,均为10种。环志猛禽种类在2013年之前相对稳定,2013—2016年明显下降,2017年之后种类回升,总体变化不大。环志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999年环志量最多,4 435只,2016年环志量最少,389只。1999—2008年,下降率为61%,2009—2018年下降率为16.8%,20年间下降率为57%。

3.2 优势种的数量差异

从数量等级划分,优势种有5种(12.8%),常见种10种(25.6%),少见种24种(61.5%)。优势种依次为红角鸮(Otusscops)16 442只(占猛禽环志总数37.9%)、日本松雀鹰(Accipitergularis)12 930只(29.8%)、雀鹰(Accipiternisus)8 812只(20.3%)、长耳鸮(Asiootus)1 824只(4.2%)、苍鹰(Accipitergentilis)1 527只(3.5%)。优势种经年有变化,笔者只选取经年皆优势的种类进行分析。

从长岛猛禽优势种1999—2019年环志数量变化(图2)看,除红角鸮数量呈波动增减,其他优势种数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日本松雀鹰在1999年环志量最多,为1 313只,在2016年环志量最少,为96只;雀鹰在1999年环志量最多,为924只,在2016年环志量最少,为54只;苍鹰在2006年环志量最多,为167只,在2016年环志量最少,为15只;长耳鸮在2000年环志量最多,为266只,2013年和2016年环志量最少,均环志1只。

在10种猛禽常见种中,个体环志数量呈下降趋势的有4种(图3),为凤头蜂鹰(Pernisptilorhynchus)、领角鸮(Otuslettia)、红隼(Falcotinnunculus)和短耳鸮(Asioflammeus);个体环志数量呈波动趋势的有6种(图4),为普通鵟(Buteobuteo)、赤腹鹰(Accipitersoloensis)、灰脸鵟鹰(Butasturindicus)、燕隼(Falcosubbuteo)、鹰鸮(Ninoxscutulata)和东方角鸮(Otussunia)。

3.3 日本松雀鹰迁徙高峰期

春季日本松雀鹰在长岛始见于3月,迁徙盛期为5月,迁徙较为分散。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迁徙高峰期。图5显示,日本松雀鹰1999—2008年9月迁徙高峰期为9月13—15日和9月18—22日,2009—2018年9月的迁徙高峰期为9月20—23日,较1999—2008年推迟1—7 d。图6显示,日本松雀鹰1999—2008年10月迁徙高峰期为10月1—2日,2009—2018年10月的迁徙高峰期为10月4—8日,较1999—2008年推迟3—8 d。

4 讨论

4.1 环志数量减少的原因

长岛环志猛禽优势种和常见种中数量减少的有鹰形目的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和凤头蜂鹰,隼形目的红隼以及鸮形目的长耳鸮和短耳鸮。

4.1.1 栖息地破坏

候鸟的栖息地包括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及越冬地[17],根据长岛环志猛禽回收情况,迁徙途经长岛的猛禽的繁殖地为我国东北地区,迁徙途经辽东半岛,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及南海南部一些国家为越冬地[10]。鸟类对繁殖、迁徙停歇地及越冬的栖息地有着极高的忠诚度[18],栖息地丧失和质量下降都会对候鸟种群维持带来严重影响。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是我国猛禽的繁殖中心[19]。2000年前,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东北地区森林过度采伐和开垦耕地,使林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森林采伐量逐渐减少,但森林生态系统仍受病虫害、火灾等自然因素干扰,2003—2011年,最适宜日本松雀鹰、雀鹰、短耳鸮和长耳鸮栖息的针阔混交林发生火灾,面积达3.5×103km2[20]。由于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苍鹰、雀鹰、日本松雀鹰的繁殖地遭受不断蚕食或损害[21],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水质污染致使鸟类中毒事件也不断发生[22]。

辽宁省、山东长岛作为猛禽的迁徙停歇地,近年来栖息地质量也不容乐观。沈阳市由于盲目开发利用、湿地面积减少、森林植被退化,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23]。猛禽迁徙途经长岛的居民岛有大黑山岛、庙岛、南长山岛、北隍城岛、大钦岛和砣矶岛等[24],30年来,大黑山岛、庙岛和南长山岛由于城市扩张,发展旅游产业以及大面积围海养殖,造成景观破碎和生境丧失[25-26]。长岛土层贫瘠,森林资源以人工林黑松为主,树种单一,树龄老化,森林生态系统极易遭受破坏且难以恢复,近年来深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病的干扰[27],加之海岛干旱和大风天气增多,松烂皮病菌(Cenangiumferruginosum)多有滋长。

广东等地为日本松雀鹰、雀鹰等猛禽的越冬地,有学者通过对广东象头山保护区、深圳湾鸟类多样性调查,发现保护区周边被城镇包围,加之旅游开发建设,使保护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28],游人干扰、车流量增加等人类活动破坏了鸟类栖息地生境[29]。

4.1.2 非法猎捕

我国对猛禽的猎鹰习俗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虽然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该习俗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因滥食鸟类之风、利益的驱使诱导等,仍有不法分子非法猎捕、运输和买卖猛禽[30-31]。在猛禽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区,猎捕现象仍然猖獗,肆意捕杀致使鸟类数量锐减[32]。仅在国家林草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2011—2017年受理的涉猛禽案件就有262起442只次,高频涉案种类集中,包括苍鹰、长耳鸮、红隼、雀鹰、松雀鹰、金雕和短耳鸮,案发季节以秋冬为主,说明秋季迁徙期是猛禽遭到猎捕的重点时期。但仍有案件未由该中心鉴定或者相关案件并未被全部打击查获,所以惨遭猎捕的猛禽数量还会更大[33]。

4.1.3 食物短缺

鹰类主要以雀形目(Passeriformes)莺科(Sylviidae)等小型鸟类为食,但近年来雀形目莺科等小型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李显达等[22]通过对黑龙江嫩江高峰林区莺科鸟类种群数量调查发现,由于人类活动,莺科鸟类栖息、繁殖区域不断缩减,数量锐减;杜敏等[34]2000—2004年在辽宁老铁山对雀形目鸟类环志和观察调查发现,雀形目鸟类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食物短缺降低了猛禽取食效率,导致猛禽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而疾病增多,影响繁殖成功率、存活率[35-36]。

4.1.4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鸟类物候变化,导致鸟类种群下降,甚至可能灭绝[5]。国外学者研究提出,鸟类种群数量下降与气候相关,气候变化使得鸟类的疟疾发病率增加,导致种群数量下降[37-38],气候变暖也使得鸟类迁徙时间推迟[39]。

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红隼、短耳鸮和长耳鸮等猛禽在我国黑龙江嫩江属夏候鸟[40],秋季南迁至我国广西、贵州等地。南迁候鸟在黑龙江嫩江高峰林区活动时间明显延迟,直到气候骤降方才离去[41],如果气候变化使得繁殖地能越冬,将导致部分迁徙群倾向于居留。比如,近年发现黑龙江嫩江地区夏候鸟红隼在嫩江地区越冬,长岛旅鸟日本松雀鹰在长岛越冬,但由于数据量少,暂不能确定是否由于气候变化改变居留类型。

很多猛禽并不只沿着一条迁徙通道进行迁徙[1],猛禽南迁时途经渤海湾沿海,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猛禽南迁集中期,3级以上偏北风、晴朗、少云、能见度好的天气最适宜迁徙。如果迁徙期推迟,进入11月,长岛大风天气增多,海面风力5级以上不适合猛禽迁徙,猛禽将不再选择跨海迁徙,有可能经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一带飞越渤海湾抵天津、秦皇岛和唐山地区。

4.2 建议

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长岛有61%的猛禽的保护级别被提升。虽然猛禽位于食物链顶端,但它们的繁殖速度比其他鸟类慢,对人类威胁更敏感、更有可能灭绝。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猛禽监测和保护。

4.2.1 加强动态监测和科学研究

目前,长岛通过环志记录和书籍记载的猛禽有39种,20多年来,对于只飞经、不作停留的猛禽缺乏详细记录,建议加大对候鸟监测、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一方面在开展传统环志基础上,更多使用卫星追踪、红外相机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采取环志与观测相结合方法,实现非单一方法的动态监测,提高科研数据准确性,同时加强国际间、地区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联合开展猛禽种群动态监测;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基层环志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4.2.2 实行栖息地全方位保护

虽然近年来生态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过度经济开发和人类活动现象,建议加强对候鸟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创新渔业发展方式,开发海洋牧场,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引领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科学合理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减少人为干扰对环境的破坏;二是加大森林保护力度,严防森林火灾,大力营造混交林,改变树种单一、林相衰退局面,增强林分抗病虫害能力。

4.2.3 广泛宣教与严格执法相结合

通过自然教育、媒体宣传,以及深入保护区周边乡村开展宣教活动等方式,逐步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其次要健全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管体制,整合执法力量,强化流通和市场环节监管,建立联合打击候鸟非法贸易的长效机制,斩断盗猎、非法经营利用、走私的利益链条。同时综合运用太阳能远程监控、专职看护、联合执法巡查等手段,提高巡护效率,消除监控盲区,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在候鸟保护事业中注重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性优势,建立候鸟保护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候鸟保护。

致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对长岛鸟类环志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范强军、赵方、祝恩伟、谢茂文、邹龙滨、江涛、田健、冯金鑫和李建东参与了环志工作,特此致谢。感谢李显达老师、王小平老师、刘玉斌老师对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附表1 长岛猛禽鸟类名录
Tab.1 Checklist of raptor in Changdao County

种类 Species数量级 Quantity level保护级别 Protection class收录依据 Data source一、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一)鹰科Accipitridae 1.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二级,附录Ⅱ,LC,(NT)△ 2.黑鸢Milvus migrans+二级,附录Ⅱ,LC,(LC)○ 3.苍鹰Accipiter gentilis+++二级,附录Ⅱ,LC,(NT)△ 4.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二级,附录Ⅱ,LC,(LC)△ 5.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二级,附录Ⅱ,LC,(LC)△ 6.雀鹰Accipiter nisus+++二级,附录Ⅱ,LC,(LC)△ 7.大鵟Buteo hemilasius+二级,附录Ⅱ,LC,(VU)○ 8.普通鵟Buteo buteo++二级,附录Ⅱ,LC,(LC)△ 9.毛脚鵟Buteo lagopus+二级,附录Ⅱ,LC,(NT)○ 10.灰脸鵟鹰Butastur indicus++二级,附录Ⅱ,LC,(NT)△ 11.金雕Aquila chrysaetos+一级,附录Ⅱ,LC,(VU)○ 12.白肩雕Aquila heliaca+一级,附录Ⅰ,VU,(EN)○ 13.乌雕Clanga clanga+二级,附录Ⅱ,VU,(EN)○ 14.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一级,附录Ⅰ,LC,(VU)□ 15.秃鹫Aegypius monachus+二级,附录Ⅱ,NT,(LC)○ 16.兀鹫Gyps fulvus+二级,附录Ⅱ,LC,(NT)○ 17.白尾鹞Circus cyaneus+二级,附录Ⅱ,LC,(NT)△ 18.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二级,附录Ⅱ,EN,(VU)○ 19.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二级,附录Ⅱ,LC,(NT)△ 20.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二级,附录Ⅱ,LC,(NT)○ 21.乌灰鹞Circus pygargus+二级,附录Ⅱ,LC,(NT)○

续附表1

种类 Species数量级 Quantity level保护级别 Protection class收录依据 Data source (二)鹗科Pandionidae 22.鹗Pandion haliaetus+二级,附录Ⅱ,LC,(NT)△二、隼形目FALCONIFORMES (三)隼科Falconidae 23.猎隼Falco cherrug+二级,附录Ⅱ,EN,(LC)△ 24.游隼Falco peregrinus+二级,附录Ⅰ,LC,(NT)△ 25.燕隼Falco subbuteo++二级,附录Ⅱ,LC,(LC)△ 26.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二级,附录Ⅱ,LC,(NT)△ 27.(西)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二级,附录Ⅱ,LC,(NT)△ 28.黄爪隼Falco naumanni+二级,附录Ⅱ,LC,(VU)△ 29.红隼Falco tinnunculus++二级,附录Ⅱ,LC,(LC)△ 30.阿穆尔隼(红脚隼)Falco amurensis+二级,附录Ⅱ,LC,(NT)△三、鸮形目STRIGIFORMES (四)鸱鸮科Strigidae 31.(西)红角鸮Otus scops+++二级,附录Ⅱ,LC,(LC)△ 32.东方角鸮(红角鸮)Otus sunia++二级,附录Ⅱ,LC,(LC)△ 33.领角鸮Otus lettia++二级,附录Ⅱ,LC,(LC)△ 34.鹰鸮Ninox scutulata++二级,附录Ⅱ,LC,(NT)△ 35.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二级,附录Ⅱ,LC,(LC)△ 36.长耳鸮Asio otus+++二级,附录Ⅱ,LC,(LC)△ 37.短耳鸮Asio flammeus++二级,附录Ⅱ,LC,(NT)△ 38.雕鸮Bubo bubo+二级,附录Ⅱ,LC,(NT)□ (五)草鸮科Tytonidae 39.草鸮Tyto longimembris+二级,附录Ⅱ,LC,(DD)□

注:+++为优势种,++为常见种,+为少见种;LC、NT、VU、EN分别为IUCN红色名录无危种、近危种、易危种和濒危种;(LC)、(NT)、(VU)、(EN)、(DD)分别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无危种、近危种、易危种、濒危种、数据缺乏;附录Ⅰ、附录Ⅱ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一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1984—1998年环志捕获,△为1999—2019年环志捕获,□为《山东鸟类分布名录》收录
Note:+++,dominant species;++,common species;+,rare species.In the Red List of IUCN,LC,least concern;NT,near threatened;VU,vulnerable;EN,endangered.In the Red List of China’s Vertebrates,(LC),least concern;(NT),near threatened;(VU),vulnerable;(EN),endangered;(DD),data deficient.附录Ⅰ,CITES Ⅰ;附录Ⅱ,CITES Ⅱ.一级,first-class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s;二级,second-class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s.○,banded during the year of 1984-1998;△,banded during the year of 1999-2019;□,recorded inAChecklistandDistributionoftheBirdsinShandong

猜你喜欢
长岛猛禽栖息地
售价68.68万元,全新一代福特F-150猛禽正式上市
3000多只受伤猛禽重返蓝天
山东长岛鸟类多样性研究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猛禽,请使用共享羽毛
传承经典,现代化中式庭院 重庆中安长岛
中式庭院的现代融合 重庆中安长岛
长岛:一面烟火,一面仙境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