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

2021-11-15 09:58
支部建设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国共合作孙中山共产党员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将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这场革命,是当时中国最有前途的两大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结出的硕果。

此时的中国大地上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中,进一步认识到工人阶级孤军作战,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要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同国民党合作,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比较真的民主派。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他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此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它在几经挫折之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而且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共产国际也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了宝贵的支持和援助。所以,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的时候,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规定合作的方式为党内合作,并且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旧三民主义重新做了解释。重新解释过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主张。民权主义提出民主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主张,并规定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生活。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上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国共两党为之奋斗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改组后的国民党实际上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成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很快,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力量,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革命运动有了初步的发展,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运动的骨干。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并且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此时,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出现一股向着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但与此同时,一股反革命逆流也逐渐显现出来。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关系逐步复杂化。中国革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给予回答。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的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党的四大结束后不久,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病在北京逝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一次浩浩荡荡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猜你喜欢
国共合作孙中山共产党员
篆刻
孙中山的绰号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论国共合作早期中共党内右倾倾向的纠正
孙中山彰显气度
订阅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说明
从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看国共合作的矛盾及冲突
订阅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