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15 01:08王洁琼张怀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0期
关键词:获得性城乡居民城乡

王洁琼,李 瑾,张怀波

(1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0 引言

城乡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党的十七大、十九大陆续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合作为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化与发展,是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1]。

信息资源作为农业生产首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逐步成为左右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2]。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在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中加速流动与转化,以小城镇带动的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发展,农村与城市不断融合发展,城乡之间的空间规划、产业布局、社会管理和环境建设等差异不断消除,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3-5]。2019年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信息化发展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6]。在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了解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对于进一步调整城乡信息资源分配,发挥信息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出发,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的城乡居民开展实地问卷调研,测算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并具体探究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推动城乡信息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在城乡信息不平衡的背景下,目前国内学者普遍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农村信息资源现状与需求方面的分析。已有研究表明,国内农村信息资源建设的起步较晚,农村信息资源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农村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普遍存在着信息资源开发难度大、信息资源使用成本高以及信息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7-9]。农户信息匹配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政策类、技术类、知识类和市场类信息[10]。农户受到人均纯收入、是否有订单农业、周边亲友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等影响,其信息服务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意愿存在差异[11-12]。对城乡信息资源差异性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国家视角开展评价分析。如,郑晓迪[13]从传播“公共性”视角对城乡居民数字鸿沟进行分析,指出城乡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人”和“物”两方面,呈现加深趋势;谢俊贵[14]基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对中国城乡信息分化态势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城乡信息分化仍然科管存在,且信息化对城乡差别的“促扩效应”、城市化对农村精英的“掏空效应”是新的致因;牛勇平等[15]从认知水平、数字鸿沟及信息公共服务差异3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国内城乡信息鸿沟进行评价,指出相关部门要遵循机会均等理念,从教育投入、信息产品市场改革、信息公共服务3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尽快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Kante等[16]指出缺乏上网的基础设施,缺乏浏览互联网的技能和知识,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鸿沟。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标选取与测算方法

对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性进行测算时需要考虑测算目标,本研究结合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实际获取渠道与获取内容,将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测算指标体系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构建了新闻资讯、商务服务、便民服务、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公共服务6个客观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和一个实际居民主观可获得感共计7项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性测算指标设置

为保证测算指标体系的均衡性,本研究采用等值权重对7个二级指标进行赋值,因此,测算所选取的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均为1/7。同时,鉴于各指标呈现相同趋势,本研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计算公式如式(1)。

其中,i为第i项二级指标,j为城市/乡村居民j,Qij为城市/乡村居民j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的标准分数,Yij是城市/乡村居民j第i项指标的原始数值,Yimax,Yimin分别为城市/乡村居民第i项二级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经过以上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后,所可获得性的标准值均为0-1之间的无量纲数据,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测算公式如式(2)。

其中,Pj为j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指数越大,信息资源可获得性越好。

参考2013年发布的《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中数字鸿沟指数测算方法对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式(3)。

其中Wk为k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指数越大,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越大。分别为k地区同一时期农村和城市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第i项指标数据均值,Bi为第i项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标权重,同式(2)。其中,为保障数据的均衡性,由于西藏地区样本量城乡差距较大,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分别为54个和3个,故予在测算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时予以删除。

2.2 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受到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家庭收入、是否拥有信息可获得性设备以及网络接入6项内在因素和网络信号强度、所在地经济水平两项的外在因素作为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模型的自变量、选取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为因变量(见表2)。

表2 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模型变量

鉴于因变量-居民获信息资源水平指数经过标准化处理,数值在[0,1]之间,属于截断数据。采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估计会产生偏差[17]。因此,本研究采用受限因变量模型-Tobit模型对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式(4)。

其中,因变量为居民获信息资源水平Pj;自变量X1~X8分别为居民j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个人均纯收入、智能手机设备、网络接入、当地信号强度以及当地经济水平;β1~β8分别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μ为随机误差。

2.3 数据收集

课题组于2019年11月,开展了实地调研,以问卷的形式获取相关数据。为保障数据的均衡性与代表性,针对除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和农村均进行了问卷发放,最终累计可获得性城乡居民有效问卷3296份。

3 实证分析

3.1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统计分析

对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整体来看城市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尤其在便民服务、商务服务、新闻资讯方面,城乡居民差距较大。具体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情况

城市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较高,在新闻资讯信息可获得性方面,时事新闻、社会新闻、休闲娱乐3项新闻资讯信息可获得率均达到了80%以上;在商务服务信息可获得性方面,50%以上的城市居民可获得金融保险、房屋租赁、商旅服务、信用评估四类服务信息,其中金融保险服务信息可获得率最高,达到64%;城市居民便民服务信息可获得率均值达到69.3%,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生活缴费服务信息可获得率达到90.5%;在政务服务信息可获得性方面,办事流程信息可获得率最高达到69.3%,其次为政民互动,可获得率仅次于办事流程,为60%。行政审批信息可获得率最低,为45.2%,可见,相对于信息交流,城市电子政务办理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在公共安全信息可获得性方面,重大自然灾害信息、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以及消防安全信息可获得率分别达到73.3%、73.2%和71.1%,位列前三位;在公共服务方面,80%以上的城市居民可获得医疗、教育以及社保信息资源,其中医疗信息资源可获得率达到85.7%。从信息可获得性主观感受来看,表示目前已有信息可获得性比较满足其日常需求、日常信息可获得性比较便利的农户占比分别达到了58.8%和57%。可见目前城市居民对于已获得的信息资源满意度相对较高。

目前农村居民信息资源获得渠道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网络、微信、电视、村委会以及亲朋好友,使用农户占总调研农户的比重分别达到84.1%、65.6%、62.8%、48.8%和43.6%。传统广播、报纸杂志信息获得渠道利用率相对较低,仅有25%和21.1%的调研农户样本表示采用了以上两种方式;从信息资源可获得性现状来看,60%以上的调研农村居民样本能够获得社会新闻、时事新闻、天气预报三类新闻资讯信息,生活缴费、收发快递两类便民服务信息,重大自然灾害一类公共安全信息以及医疗、教育、社保(医保、养老金等)三类公共服务信息。在商务服务信息和政务服务信息方面,可获得性水平较低。从信息可获得性主观感受来看,表示目前已获得信息比较满足其日常需求、日常信息获得比较便利的农户占比分别达到了39.6%和41.4%,略低于城市居民,但整体来看农户对于已获得的信息资源满意度也呈现较高水平。

3.2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分析

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为0.5735,全国农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仅为城市的42.6%。由图2可知,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从大到小为:商务服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0.7074)>便民服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0.6412)>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0.5961)>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可获得性(0.5852)>主观信息资源可获得感(0.4587)>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0.4289)。因此,要弥合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需着重加强商务服务信息资源、便民服务信息资源以及公共安全信息资源的应用推广,提升信息资源可获得率。

图2 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分类指数测算结果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显著。由表3可知,东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均值为0.5137,是3个地区中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最小的区域。在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仅河北、海南、辽宁和上海4省的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最小的广东省位于东部地区,其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仅为0.3251,仅为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的43.1%。其次为中部地区,其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为0.582,与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水平基本持平。其中,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最大的吉林省位于中部地区,其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超过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的60.7%。西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最大,均值达到0.6295,超过全国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的9.8%。

表3 东、中、西部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测算结果

从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的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二级指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东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二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商务服务、公共安全、便民服务、公共服务、新闻资讯、主观可获得性感、政务服务,其中仅公共安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0.6164。可见,商务服务、公共安全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是导致东部地区城乡整体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性与全国几乎处于同等水平。其中,商务服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3%。可见,优化商务服务信息资源供给是未来缩短中部地区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的关键;西部地区政务服务、主观可获得性感、新闻资讯、便民服务、商务服务、公共服务指数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其中,西部地区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达到0.608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48.07%。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降低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程度亟需解决的重点。综上所述,不同区域在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充分衡量其与全国水平差异,加快自身短板建设。

表4 东、中、西部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二级指数测算结果

3.3 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整体来看,居民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三项居民特征,网络接入、信号强度两项外部环境因素对城乡居民的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居民性别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其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城乡女性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均更高;居民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当地信息强度与其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且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当地信号强度与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相关程度均高于农村居民。从不同居民主体来看,城市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受到其网络接入情况的影响最大,其回归系数达到0.068162,是农村居民网络接入与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回归系数的十倍。而影响农村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最大的因素则为智能手机的购置与使用,回归系数达到0.041525,但该因素与城市居民的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不存在显著关系。可见,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城市亟需完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通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来提升其信息资源可获得性。而乡村地区则更多需要从加强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设备配置,拓展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渠道角度出发,提升其信息资源可获得性。

表5 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影响因素Tobit模型回归结果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1)城市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尤其在便民服务、商务服务、新闻资讯方面差距较大。城乡之间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数达到0.5735,整体呈现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的状态。

(2)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受到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3项居民特征,网络接入、信号强度两项外部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网络接入与智能手机购置使用分别为影响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水平的主要因素。

4.2 政策建议

(1)分区域、分领域,逐步推进城乡信息资源建设。从国家层面,加快城乡信息融合发展进程。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以加强商务服务信息资源、便民服务信息资源以及公共安全信息资源为重点领域,结合不同信息资源差异特征及地方发展现状需求,制定系列信息资源建设规划,逐步提升信息资源可获得性,缩小城乡差距。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信息资源获取渠道。完善光纤、光缆等传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在城乡地区的建设。同时,借助新兴媒体,通过数字广播、微信公众号、信息资源平台等方式,打造多元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提升城乡居民信息资源获得能力,进而提高信息资源可获得性。

(3)针对不同主体类型,制定信息资源扶持方式。城镇居民具有信息资源认知程度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丰富、信息资源需求类型和使用类型种类繁多等特点,因此提升城镇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应重点扶持城镇地区网络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线城市、智慧城市转变进程;农村居民目前普遍信息资源认知程度相对落后,对于信息资源获得支付意愿较低。因此针对农村居民应以提升信息资源认知、培养其信息资源使用意识为主,重点扶持农村地区信息资源相关培训、加强信息资源利用设备购置补贴力度。

5 讨论

信息资源是实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确城乡信息资源差异,弥补城乡信息鸿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农村信息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城乡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指标体系、差异测算模型以及影响因素Tobit模型,从计量分析角度梳理城乡信息资源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加快城乡信息资源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但本研究只考虑了城乡居民信息资源可获得性差异,缺乏对城乡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水平、信息资源政策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对于研究结果的全面性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明确城乡信息资源差异及其内部机理,提出城乡信息资源均等化发展路径也是当下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获得性城乡居民城乡
获得性指状纤维角皮瘤验案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的治疗进展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肝脑变性2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