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地域性人才探究

2021-11-15 13:42王丽梅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才课程设计

王丽梅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之际,探讨本科院校为乡村振兴培养地域性人才存在必要。本文以高校设计类专业为切入点,分析近些年师生参与的乡村建设活动,探讨培养地域性人才的基本模式。乡村振兴可以依托高校的设计人才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民宿开发设计、文旅产品创新设计、营销设计等实践活动,院校应根据当地乡村发展状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规划 人才培养 地域性

一、引言

21 世纪,我国经济有了飞跃性进步,乡镇经济进一步发展。截至2017 年底,全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58.5%,但乡村发展仍然面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城乡差距依然显著。2018 年初,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地方院校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应该加强为区域社会服务的能力,培养地域性设计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有助于建成文明、和谐的新型乡镇。

二、乡村地域性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才需求转型

我国城市和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缺少了解,而且这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会留在城市,一些乡镇企业没有足够条件吸引人才,导致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国乡镇、农村正在经历人口迁徙,留在乡镇、农村的大部分是一些中老年人,年轻的主力军大部分迁徙到城市,乡镇经济发展面临危机,人口劳动力不足。高校应基于发展乡村经济的需要,将服务乡村的实际项目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尝试为乡村振兴出力,为未来从事乡建工作埋下伏笔,促进人才需求转型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产业平衡

为了解决经济转型与环境束缚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必须改革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转变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振兴乡村提供第二、三产业的人才。

三、培养地域性人才的现存问题

(一)鄉村设计课程的单一性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久,但是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还是传统课程,没有适时调整,主要围绕服务城市开设。如环境设计类课程有室内设计、陈设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商业街区设计,只在近两年增加了城乡环境改造设计课程。相对应整个学业生涯,只在最后阶段有服务乡村的课程体现。学生的毕业设计常常是服务城市的项目,如城市居住小区设计、中心公园设计,新增加的民宿设计基本是对原来的别墅进行设计改造,缺少乡村味道的融入。

(二)教学实践环节深度不够

虽然每门设计课程中都有理论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 但是实践课程基本都在教室进行。由于对校外实践课程存在偏见,觉得教室里的课程才是上课,校外课程只是采风,因此一些师生去乡村田野调研的机会少,接触的乡村事物比较少,在设计课程中很难融入乡村元素。在植物配置设计时, 分不清乡村植物和城市小区植物配置的区别,经常在乡村设计方案中使用大量城市色彩。在乡村道路设计时,将城市广场中常用的花岗岩搬入乡村。

(三)综合实践覆盖范围不够

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和活动,但是名额有限,无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实践活动起到的作用有限。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以当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接触不到实践活动,每年参加实践活动的当年毕业生也只占所有毕业生人数的15%。在所有参加实践活动的高年级学生中,只有5%的学生能够争取到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虽然也有低年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但是这部分学生仅占所有参加实践活动学生人数的3%,综合实践覆盖范围不够。总体来说,学校的实践活动设置范围较狭窄。

四、培养地域性人才的要求

我国的乡村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地域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比西部内陆地区发展迅速。就目前一些发展较完善的乡镇经济而言,相对有独特的模式。他们能够结合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人们的需求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乡镇经济,比如温州乡镇经济模式就是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地域优势, 经营出的一套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这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应该依据区域特色,顺势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各环节,培养出促进乡村发展的人才。

(一)能够适应乡村行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大多数都是个人经营的,经营资本并不雄厚, 这些因素阻碍了乡村企业的转型。乡镇属于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但乡镇功能性并不强,不能接纳农村的众多劳动力,也不能承载城市转移的众多饱和的企业,所以乡镇的发展潜力较小。乡村的消费主体是生活在乡村的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均消费不高,人们的需求量带不动乡村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乡村企业的壮大。地方设计单位、乡镇机关等急需设计类人才,但是愿意扎根在乡村的设计师仅少数,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围绕服务乡村建设进行设计教学,扭转轻视乡村的价值观。

(二)能够顺应地方发展需求

就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来说,与城市经济相比较而言,交通较落后、信息传递较闭塞,存在较大差距。现在乡村经济依旧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仍然较落后,经济收入依靠农业为主,受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经济收入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顺应地方发展的需求,在乡镇中引入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改变原来乡镇较落后的面貌。当地高校应该将振兴乡村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文化建设、产业振兴,解决当前乡村面临的困境,使乡村顺势转型发展。

(三)能够认知乡村文化元素

不管是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师还是在校学生,来自城市的师生越来越多。他们对乡村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在面对一些乡村建设的项目时,比如难度较大的空心村问题、人口外流问题,不能有效处理。乡村振兴问题归根到底是产业的振兴,对第一产业认识不到位,影响后续工作。此外,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城里的设计师不能准确提炼乡村文化元素, 生搬硬套城市元素,导致乡村建设项目非城非乡,阻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与乡镇企业共同建立合作基地,将写生活动、艺术实践活动、考察活动都安排在乡村,提高师生对乡村、大自然的认知程度。同时将实践性项目带入高校课堂,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课堂教学。

(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振兴乡村需要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他们可以是投身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也可以是服务乡村的工作者, 还可以是乡村的领军人物。高校在培养这类人才时,首先, 要培养他們对当地民风、民俗及特色文化的认知,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强烈的感情,能够在毕业之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立志为家乡作出贡献。其次,需要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采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培养方案,参与新型乡镇的规划设计。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沿用一些较传统和老套的方式,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勇于创新,培养新型人才。

五、乡村地域性人才培养模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融入乡村体验环节

在课程设置环节增加乡村元素,如在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乡村规划、乡村设计课程的比重,促进乡村旅游向健康、生态方向发展。产品设计中可以为服务乡村提供研发型产品的外包装,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增值。视觉传达设计可以为产品的销售提供营销策略,设计CI 系统, 提高乡村特色的识别性。在专业写生和专业考察课程中可以安排一些乡村考察地点,让学生融入乡村,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感受村庄的氛围,调研乡村环境,为乡村历史文化传承出谋划策。乡村调研活动要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文化内涵、生态环境、饮食爱好、性格特点等,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地区和民族特色, 促进乡村旅游的崛起。在一些生态环境发展较好的地区, 比如云南等地,可以在保护原有生态经济、人文风貌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培养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关“乡村”的设计竞赛, 如乡村规划设计、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乡村民宿设计、乡村综合体设计等,增加融入乡村的体验感受。

(二)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增加乡村实践课程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结合理论知识,适当融入相关的实践环节,课内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如在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环节可以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积极参与乡村设计题材。如,湘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半条被子”的发生地沙洲村企业合作,做了一系列活动。沙洲村发展旅游的问题现状是接待游客量多而食宿空间不足,主要餐饮空间是瑶家土菜馆,住宿空间是长征酒店,小长假时,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游客只能到附近镇上用餐。另一个问题是游客多,但是停留时间短,一般是到“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旧址——徐解秀家中参观,到雕塑广场拍照合影,缺少特色产品留作纪念。因此,我院与企业达成协议,设计福城会客厅,增加游客对汝城的福文化的体验感受,并帮助设计了沙洲村标识标牌,绘制了长征地图和村庄旅游线路,开发了营销产品等促进沙洲村旅游的长期发展。学生毕业设计以沙洲村为主题,规划设计民宿建筑,并对沙洲村的司令部旧址、后勤部旧址等进行改造设计,对红军桥及周边景观进行提质改造设计,丰富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沙洲村的旅游活力。这些活动都是服务乡村的优秀案例。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质量

强化服务乡村的技能,需要应用型专业较强的学生,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挑战,双师型队伍建设显得很有必要。但是设计类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 但实践能力较弱,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二是鼓励年轻教师去培训机构学习软件技能或手绘技能。三是鼓励企业设计师和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或任课,但是需要制定聘用标准。对于有负责实际项目、讲说能力强的工程师可以聘请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对于年轻的实操型设计师要规定上课大纲内容,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上课基本内容、作业布置形式。

六、结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乡村振兴人才的输出单位,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对乡村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乡村、愿意为乡村作贡献的乡村情怀。乡村应为设计专业的师生提供适应实践环节的实体素材,广大师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乡村,促进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展现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娟,杨朔. 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融合:逻辑、价值和路径[J]. 治理现代化研究,2021,37(1).

[2]陈梦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

[3]雒海潮,冯笑,刘欣欣. 新乡市乡村振兴时空格局演变及发展对策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20,40(24).

[4]王桂芹,胡燕. 乡村地域性视角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建筑,2020,27(4).

[5]黄树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南建材,2019(4).

猜你喜欢
人才课程设计
人才云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