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2021-11-16 11:03闫静静
智能城市 2021年19期
关键词:郑州市农产品融合

闫静静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产业。2016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发展休闲旅游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文件,提出休闲农业发展方向,要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休闲农业[1]。目前,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更紧密,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休闲农业融合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传统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使三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对第二、三产业融合的需求,这种融合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郑州市休闲农业企业规模

截至2019年底,郑州市有2个乡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1个全国十佳农庄,还有1条休闲农业线路入选全国十大精品线路名录,有31家企业入选全国星级示范企业。

郑州市31家全国星级示范企业如表1所示。

表1 郑州市31家全国星级示范企业

1.2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地区分布

根据2019年《郑州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郑州市575个休闲农业景区,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郑州市休闲农业景区在各地区的分布及面积

由表2可知,惠济区(106个)、登封市(78个)、二七区(67个)是郑州市休闲农业点较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2]。

惠济区临近黄河,有广袤的沙滩、湿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也是北部黄河文化旅游线和郑州环城游憩带的中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登封市境内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山脉,还有箕山、熊山两座山脉,森林资源丰富,为以山地风光为特色的休闲农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名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有世界文化遗产嵩山历史文化建筑群、嵩阳书院等名胜古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访,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客源。二七区的丘陵、沟壑等自然地貌适合种植瓜果,如侯寨乡、马寨镇,侯寨樱桃沟社区入选2019中国美丽乡村名录。二七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果树等资源,形成了以采摘观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3]。

1.3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类型

根据郑州市旅游信息网站以及实地调研、网上调研的实际情况,借鉴郭焕成关于中国休闲农业类型的分类,本课题将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开发类型分为休闲农业公园、农业观光公园、农业科技农园、农业生态公园、农业休闲渔园、市民公园、休闲农园。郑州市所有的休闲农业类型中,数量最多的是农业生态公园,以提供生态餐饮服务为主;排在第二位的是休闲农园,主要利用田园风光等开展观赏、休闲度假等活动;再次是休闲渔园,郑州市的休闲渔园数量占总体休闲农业园区的21.3%,主要以垂钓、餐饮等服务为主[4]。目前郑州的休闲农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品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健全、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休闲需求。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以休闲经济为指导,准确把握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创新产品开发形式及休闲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休闲农业项目和设施,推动郑州市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而推动郑州市的经济发展。

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2.1 融入现代技术,推进休闲农业的技术融合

把数字技术融入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融合、农业水利技术融合,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节水灌溉;引入云平台、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系统、无人机、农业智慧控制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技术化。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收集有关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服务、经营的相关信息,建立郑州市休闲农业数据平台,推动管理服务的数字化发展。郑州市休闲农业景区的游客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建立农业科技园、农业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展示农作物的生产、收割过程,展示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吸引游客[5]。

2.2 延长休闲农业产业链,推进其与下游产业融合

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过程中,产业链条中的下游产业是融合重点,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延伸部分。郑州市休闲农业要向纵深优化发展,以农业产业链为主,发挥旅游产业链辅助作用,延伸农副产品产业价值链、农产品加工产业价值链,对休闲农业上下游价值链进行产业融合,后期深入加工农业产品,整合农产品下游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打造知名度高的农业副产品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经济效益,推动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2.3 优化休闲农业与各产业的融合模式

优化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加速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优化升级,支持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引进农产品加工设备,深入加工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增值效应,提高工业的产业比重,建立具备生产、加工、销售、配送为一体的现代企业。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在传统的蔬菜水果园中引进蔬菜水果的优良新品种,种植结构合理搭配,可以做到四季都有瓜果蔬菜。建立自己的蔬菜、水果加工厂,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做蔬菜、水果食品,发展融农村田园景观观赏、农产品深度加工、特色农产品采摘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把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4 挖掘本土文化,提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郑州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如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红枣文化等。应充分挖掘郑州市本地的农耕文化、风俗民情、黄河之旅文化、黄帝故里文化、书院文化等,形成独特文化品牌。梳理传统文化,还原乡村文化风貌,打造独具特色的古村落、特色农庄,开展文化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挖掘相关历史典故、中原民居特色、庙会文化、乡村民俗风情等,增强休闲农业景区吸引力。

2.5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相关部门可以帮助企业与高校建立沟通桥梁,加强与高校、旅行社等相关机构的合作,聘请高校教师及当地旅游专业人才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针对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专业性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吸引旅游院校的学生到休闲农业景区兼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鼓励当地大学生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当地休闲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水平,提高其吸引力。

2.6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休闲农业品牌

建立品牌营销力是吸引游客到访的最有效途径,作为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应拓宽营销渠道,做好市场定位,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做好农产品设计与开发,把休闲农业旅游宣传纳入全市总的旅游宣传,通过舌尖上的郑州、休闲中的郑州、观光中的郑州、文化中的郑州、现代化的郑州、果园中的郑州等宣传理念,打造郑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宣传和推介郑州的休闲农业,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郑州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3 结语

郑州市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产品类型多样,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和基础。郑州市处于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位置,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具备产业融合的优势。推动郑州市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既有现实基础,又有客观需要。郑州市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郑州市农产品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