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博物馆馆藏宋辽金瓷枕赏析

2021-11-18 05:51石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8期
关键词:瓷枕馆藏赏析

石忠

摘 要:宋代瓷枕作为我国古代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文学等价值。宋金时期是山西瓷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近年来山西地区出土大量宋辽金时期瓷枕,形制多样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载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馆藏;瓷枕;赏析

枕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石头枕,如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M9∶4墓主人头骨下的石枕。①此后直至南北朝时期,石枕、木枕、玉枕、绢枕等类型在墓葬考古中也多有出土,如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M1∶7出土的木枕②,徐州市米山汉墓出土的玉枕③,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M19出土的石灰枕④等。隋唐时期,伴随着制瓷器业的发展,瓷枕开始出现。经历隋唐的初步发展,到宋代时,瓷枕逐步走向繁荣,不论是胎质、釉色还是形制、数量等都较前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多姿多彩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宋代瓷枕成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山西紧邻河北、河南、陕西,瓷土资源丰富,制瓷历史悠久,唐代时便有瓷窑,宋辽金时期是山西制瓷业的高度发展繁荣时期。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来看,山西境内分布的宋辽金时期窑址有60余处,多个窑址均有瓷枕烧造。此外,宋辽金时期山西也是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公元979年,宋太宗灭亡北汉政权,宋辽政权以代县雁门关为界展开对峙,客观上促进了山西地区北方草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尤其是金灭北宋以后,山西全境为金朝所统治,北方民族大规模南迁进入山西地区,加速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融合,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时山西地区的瓷枕从造型和装饰上也表现出草原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吸收的特质。

“艺术要呈现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因此,艺术的对象和艺术形象均以其价值意义进入审美领域。”⑤宋代瓷枕作为古代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不仅是水、火和泥土的结合,也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其丰富多彩的造型及装饰的各式纹样、诗歌、警句、戏曲、杂剧等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社会习俗、地域风情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兼具艺术审美、历史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各方面的价值。近年来,运城市博物馆收藏有较多宋辽金时期瓷枕,现选取部分瓷枕做简单介绍。

1 宋白釉珍珠地刻划牡丹纹瓷枕

瓷枕整体呈腰圆形,前低后高,枕壁微弧,枕面中部稍内凹,平底,后部有一圆形通气孔。瓷枕枕面及壁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釉质肥厚,釉色白中闪黄,底无釉,露浅灰色胎。装饰采用剔花和划花技法,枕面戳印珍珠纹为地,刻划折枝牡丹纹,以浅褐色釉衬地,边饰一周浅褐色凹弦纹,纹饰具有浮雕感,柔美悦目(图1)。

珍珠地划花工艺最早起源于唐代,借鉴金银器制作工艺而来,到宋代时成为北方磁州窑系重要的装饰技法之一,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瓷窑中被广泛地使用。其制作工艺是先在器物坯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而后刻划主题纹饰,在纹饰以外的区域(或纹饰内)用工具戳印出细密的小圆圈,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

2 宋白釉珍珠地划花诗文瓷枕

瓷枕施化妆土后罩透明釉烧制而成,底无釉,露浅灰色胎。釉质肥厚,有细小开片,釉色白中闪黄。整体呈元宝形,枕面向下微弧,前低后高,两侧微翘。装饰采用划花技法,枕面由两道竖直双弦纹分割成三部分:两侧以戳印珍珠纹为地,划花叶纹;中部线刻五言诗句“夜入翠烟啼,晓寻方树枝。青山无限景,由道不如归”,边饰一周双线浅褐色凹弦纹(图2)。

用诗文作为瓷器装饰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长沙窑,宋代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制瓷工艺的进步,绘画、书法、诗词歌赋成为当时瓷器装饰的重要题材,包罗万象,表达着当时的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

3 宋代白釉褐彩诗文瓷枕

瓷枕整体呈八棱长方形,前壁内凹,侧壁上有一通气孔,平底。施白釉,釉质白中泛黄,施釉不到底,露灰白胎。枕面出檐,枕面依枕形边缘双线勒框,剔白填黑。框内两道竖直宽弦纹将枕面分为三部分,中间剔刻五言诗文,从右往左为“柴门掩石泉,夏日亦闻蝉。冷落花廷竹,馨香草里兰”,两侧枕墙剔刻卷叶纹(图3)。

4 北宋白釉剔花蹴鞠花卉纹瓷枕

瓷枕整体呈八棱长方形,施白釉,灰褐胎,枕面出檐,前低后高。枕前壁呈凹弧形,有流釉痕,左侧面壁上有一气孔。枕面中部剔儿童蹴鞠图,童子裸身,头梳双丫发辫,着项圈与脚环,左脚着地,右脚将球踢起,身后绘巨型蹴鞠,画风活泼浪漫。两侧枕墙剔卷草纹(图4)。

蹴鞠是宋时宫廷和民间十分流行的娱乐活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妇女孩童,都以蹴鞠为乐,在绘画、诗文、瓷器上多有表现。诗人陆游曾在《晚春感事》中写道“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在《春晚感亭》中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足见当时蹴鞠的流行,此件瓷枕正是当时蹴鞠流行的体现。

5 宋代河津窑童子戏莲纹瓷枕

瓷枕整体呈六边梯形,下宽上窄,竖直壁,两侧壁微弧,枕面出檐,后壁有一通气孔。枕面边缘饰一周宽双弦纹,弦纹内施黄釉。框内以黑彩为地刻童子戏莲图,童子及莲花饰白釉,点饰褐彩,莲叶、莲茎施绿釉。枕壁施绿釉,模印連续的十字花叶剔白填黑。施釉不到底,露浅灰色胎(图5)。

童子题材在唐代即已十分流行,以童子形象表达祈求生子之义在唐代已颇为流行。到了宋代七夕节祈子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隆重的民间习俗,流行各种材质的童子形象,叫作“磨喝乐”或“摩睺罗”,《东京梦华录》《宋诗抄》中多有记载。童子持莲题材成为宋代十分流行的纹样,除“莲”与“连”谐音,故童子与莲花结合的形象有“连得贵子”之义外,这种纹样装饰还受到佛教因素的影响。在佛经中,莲和子嗣生育息息相关,《杂宝藏经》卷《莲花夫人缘》就有莲花夫人具有极强生育能力的记载,此时大量出现的童子戏莲形象既是古人对于富裕、吉祥、多子多福美好意愿的寄托,也是佛教文化与我国民俗相互融合的体现。

6 辽代三彩珍珠地麒麟芦雁纹瓷枕

瓷枕长方形,正面及背面模印珍珠地麒麟纹,麒麟双翼、双角,右前爪提起,作行走状。枕壁四周模压珍珠地芦雁花卉纹,芦雁作奋飞状。通体施黄、绿、白三彩,釉色含蓄典雅(图6)。

7 金代黄釉褐彩花卉纹卧虎瓷枕

虎呈伏卧状,前爪伏地,双目圆睁,虎头枕于前爪之上,虎尾沿身体盘曲贴于腹侧。枕面呈腰圆形,施白釉,以黑彩绘开光折枝花卉纹,褐彩点饰。虎身施黄色釉,以墨彩绘虎斑、虎爪,以白釉点缀虎口、耳、鼻、眼,瞳孔内用黑彩绘花草纹,鼻孔巧用作通气孔(图7)。从考古出土的虎形枕来看,虎形瓷枕主要流行于金代女真人统治的河北、山西、河南及其周边一带的磁州窑系磁场,山西长治窑窑址中就有彩绘虎枕残片出土。此件瓷枕与山西省博物院及长治市博物馆收藏的长治窑彩绘虎枕对比,造型、彩绘、尺寸、胎质等各方面都较为接近,故笔者推测此件虎形枕当为长治窑产品。

以虎为枕,在我国有着很早的历史,从当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以虎或虎头装饰枕头在秦汉时期即已出现。从唐代开始以瓷做虎枕,到金代时期最为盛行。虎形枕在金代时期盛行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虎作为百兽之王,历来被看作健壮勇猛的象征和驱邪纳福之祥物。《说文·虎部》:“虎,山君之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画虎》及常见的汉代铭文镜上亦有“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①和“左龙右虎辟不祥”说法。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卷六《虫兽三品》“虎骨”条下说:“虎头作枕,辟厌恶。”直到今日,民间仍有给小孩子们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习俗,即为祈求身体健壮、驱邪纳福之意。另外,金人长期居于关外,以游牧狩猎为生,以降服猛虎为荣。南下占领黄河流域一带后,逐步吸收、融合汉族思想文化、风俗,于是虎形枕在此时其统治的黃河流域一带流行起来。此件虎形枕既是草原游牧文明与汉族农耕文明相互渗透、融合的体现,也是我们研究金代民间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8 结语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商业和文化气息浓厚,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领域蓬勃发展。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和制瓷技艺的进步,北方民间瓷窑大放异彩,瓷枕的造型、装饰艺术百花齐放。山西作为宋代北方窑厂的重要产地和多民族的融合之地,瓷枕表现的内容尤为丰富。其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实用器和艺术品,更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其不仅是我们了解当时制瓷业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亦是宋辽金时期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思想情感、民俗风情以及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反映,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瓷枕馆藏赏析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1991—2005年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量比较研究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