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18 07:57黎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作物教学内容院校

黎雪

摘要:我们针对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模式,作物栽培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作物生产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这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急需培养一批农业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偏重于对学生技术应用方面的培养。现有的高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作物栽培学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适应作物生产发展的新形势,传统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形势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作物栽培学课程教改目标

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自身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性职业专业人才的要求和目标,切实落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发挥教师重要主导作用的的教学改革方向,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立足作物栽培学课程主线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根据作物生长规律与农事操作要求,采取工学结合方式,以作物栽培为根本任务,组织确定课程内容,突出课程教学同实际工作的联系性,使学生能够在职业实践过程中,掌握好理论知识,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具体来说,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理实结合的中心理论,优化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一是,在理论教学中,把握好课程教学的度,在学生掌握必须的、够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合理扩大实践教学规模,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二是立足学生主体,设置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三是,立足课程实际特点,在科学把握作物生产季节性、周期性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加强对“教学做”一体化情景教学的运用;四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开放性、职业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作物栽培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以及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不同,各地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栽培技术也各异,表现为作物的种类、作物的技术规程、栽培模式及种植制度的多样化,教材的内容因地制宜。作物栽培学内容丰富,而讲授课时数相对较少。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物栽培学课时数为75,其中实践课为15个课时,内容上主要讲述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特色作物栽培学课时数40,内容上主要讲述特种粮食、特种纤维、特种油料等。目前的授课时数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2.2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作物栽培课程大多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上老师还是教学的主导者、设计者、推动者,上课的方式还是以“黑板+板书”式和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存在文字多图片少的特点,学生以听课和记笔记等方式来学习,缺乏形象思维能力和感性认识。教学方法的单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存在理论知识薄弱等问题,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主要是通过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2.3 实践教学少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模式效仿本科院校,教师注重栽培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性教学较少,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机会。由于作物的生长有时效性,作物栽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作物栽培学实践课对试验地面积和规模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锻炼才能真正掌握栽培管理技术。只有不断实践,才会随机应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實际问题。但是目前涉农类高校实践教学问题较突出,校外实习受到资金等限制。

3 教学模式的探讨

3.1 精简课堂教学内容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计划学时数一般为75学时,其中理论课60课时,实践锻炼课15课时。现有的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不能完成。为保证完成作物栽培学教学任务,(1)将每个章节中共性的知识点在总论中进行集中讲解,如播种、中耕、合理密植原则等内容。(2)对各个作物中教学内容、模式相似的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如作物的产量构成、影响因素、作物器官特性等。(3)各个章节中作物的发展前言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上方法能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有效解决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问题。

3.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学是教与学和双边活动,以往教学过程主要偏重教的一面,因而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注入式”、“满堂灌”,教学效果不好。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是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组织、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和作物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并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捕捉思维兴奋点。由此启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对课程中的一些创新技术进行剖析,总结一些思维方法,如讲授棉花无土育苗移栽的技术创新及技术路线,启发学生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3.3 加强实践教学

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操作,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更为深入掌握。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关键,又能丰富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为后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抓好生产实践环节 作物栽培学课程和实际生产密切联系,包括实践中的育种、整地、种植、田间管理等生产实际,是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的适用技术。因此,作为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要通过课堂掌握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又要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陈云飞,强继业,李孙洋,李剑美,漆丽萍.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06):156-158.

[2]高文霞,张重义,黄锦文,蔡来龙,王峰吉,黄锦峰,李明杰.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26):34-36.

[3]王娟.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14):24-25.

[4]郭保卫,许轲,霍中洋,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新时期我国作物栽培学教学的发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364-365.

猜你喜欢
作物教学内容院校
为什么要多元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无公害水稻病虫害防治要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挖掘这些基因,让作物抗各种病(2020.3.27 科技日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地下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