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幸福思想

2021-11-18 17:12阳其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

摘要 幸福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永恒主题,斯宾诺莎和马克思都对幸福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处于不同时代的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实现途径以及幸福的最终归宿等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相似之处,都强调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关键词 斯宾诺莎;马克思;幸福

幸福是人类恒久的向往与追求。最开始频繁接触到“幸福”这一词汇是在央视所推出的一档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央视记者奔赴各地采访包括工厂工人、公司白领、乡镇农民、科技工作者、自由职业者等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人,提问“你幸福吗?”。大家对此回答各有不同,有人说家人团聚,身体健康便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工资高,多挣钱;有人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精神没有压力;有人说幸福便是衣食不愁,生活稳定;有人说出生在这个时代本身就是幸福。这些质朴甚至些带着许幼稚的关于幸福的感受和体会,引发了当代国人对幸福的思考。我探索幸福这个问题,是对自身现存状态的一种怀疑,弄清楚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生活。如果盲目向前,我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但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想要清楚什么是幸福,也想要明确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正确的幸福思想将为我未来的生活提供有效指导。通过对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可以发现,除宗教幸福观外,关于幸福的思想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理性主义幸福观,他们强调以理性为基础追求道德生活的完善和精神生活的幸福,对物质享受大多并不十分在意,主张抑制欲望。二是感性主义幸福观,他们重视个人幸福的满足,主张感官、感觉的快乐能带来幸福。它们都只片面强调幸福的某一个方面的理论并未揭示出幸福的合理内涵,我认为对幸福思想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意义是斯宾诺莎和马克思这两位哲学家,他们对幸福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近代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历史画卷中,斯宾诺莎的理性利己主义幸福思想无疑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笔,其全部哲学都以幸福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他看来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帮助人类追求幸福,他以自身行动深刻践行了所坚持的幸福观。而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总结了前人对幸福的探索经验,并且建构起以实践为基础的幸福观,这与过往一切幸福理论都不同。所以把他们两人的幸福思想放在一起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对幸福问题的解答。

一、斯宾诺莎与马克思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一)幸福的定义

斯宾诺莎在其著作《伦理学》中对幸福的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幸福是对自然知识的获得,是对神的理智的爱。首先,幸福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身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地域的人们对什么是幸福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幸福的获得无外乎与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密切相关。但斯宾诺莎认为正是这三种东西像层层雾霭一般蒙蔽住了人们的心灵,当人们沉溺于这三种东西,把它们当作幸福,真正的幸福便将离我们远去。财富、荣誉得到的越多,我们便渴望更多。但是一旦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巨大的失望与伤感便会席卷而来,让我们倍感痛苦,斯宾诺莎认为这种暂时的、容易消失的东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就可以永远享有连续的、无上的快乐。”[1]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获得自然知识,学习自然规律。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幸福不仅是对自然知识的获得,更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受,是对神的理智的爱。理智的爱超越了以往情绪上的爱,它具有恒久性。一个人愈能知神和爱神,也愈能清楚认知自身发展和价值目标,也愈容易收获完满生活和人生幸福。

马克思并未直接对幸福的概念下定义,他关于幸福的思想是逐步完善与升华的。在《萊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目睹了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立志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开始孕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幸福思想已悄然萌芽。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思想的成熟,马克思关于幸福的思想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样得到确立。并且在后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幸福思想逐渐成熟。最后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思考幸福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了对实现幸福的现实路径的探索,实现了幸福思想的进一步深化。[2]从马克思多部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明晰他对幸福的看法,他多次指出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探求幸福的内涵,必须要立足于人本身,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便是进行满足吃、穿、住、用、行等多种需要的生产。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且人的需要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起着驱动性的作用。马克思的幸福思想认为,幸福就是人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在强调满足需要的同时,与以往哲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认为所有的需要都能够帮助我们得到幸福,他强调人的需要首先应该是合理的需要。人的需要应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保持一致且合乎道德才是合理的,否则就背离了追求真正幸福的轨道,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劳动实践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需要。与此同时,幸福与不幸是相对立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家大肆压榨剥削工人,工人变成资本的附庸,完全丧失了自主性,马克思指出这是人最大的不幸。从这个层面出发,幸福不仅是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也是人自由自觉开展劳动时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成为人追求幸福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已经发生了异化,即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统治他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者生产的越多,创造的价值越高,反而自身越是没有消费能力,穷困潦倒。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产品变成不属于劳动者的东西,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的智力、创造力没有机会得到发展,随之产生的是饱受折磨的肉体和贫瘠的精神。第三,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状态直接导致了人与人相异化。当劳动者处于前三种中异化中,已经与其自身相对立,那么同周围人的对立也是无可避免的。在异化条件下,人变成物的奴隶,被物驱使,人的幸福仅从拥有的财富的数量来评判。在这种畸形的状态下,只有消灭异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受压迫者推翻旧的世界,建立新世界,才能为实现真正的幸福创造条件,享受自身劳动的乐趣。

(二)幸福的实现途径

斯宾诺莎认为实现人的幸福首先在于他能够实现自我保存,得到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东西,其中可以包括物质财富、地位荣誉或感官快乐的获得,这是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但是如果人们仅仅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和眼前的幸福,把它当作人生的终极目的,势必是不能实现人的健康成长发展,同时对人获得真正的幸福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斯宾诺莎强调人们要将自己的欲望限定在适度的、正当的范围内,人的理性便是控制这一范围的闸门,只有通过理性的完善人们才能够有机会获得最高的幸福。另外,从人类踏上追寻幸福的这条道路伊始,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都从未远离。斯宾诺莎认为就人自身来说,最大障碍就是人作为自然人所具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划分为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不同性质的情感所拥有的功效也截然不同。在斯宾诺莎看来只有主动情感能够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这种情感能够让人们拂去悲痛,心向阳光;而被动情感往往成为束缚人们的恶魔,稍有不慎,人便沦为情感的奴隶,心灵遭受创伤。所以,斯宾诺莎认为,人们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成为自己情感的主宰者,将不利的被动情感转化为有利的主动情感。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人们掌握理智认识事物本质的直观知识,在它的指导下,人们最终获得幸福。

在他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幸福实现路径的研究,马克思以人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为根本着眼点,认为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积极扬弃“旧我”,塑造“新我”。资本主义的存在是造成人们不幸和痛苦的本源,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顽强斗争消除压迫与剥削,克服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获得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的机会。马克思十分重视斗争在实现人类幸福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人类通过自己的斗争不断靠近幸福。他强调在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时代,人民处于被控制的情形之下,达到幸福是绝无可能的。只有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打破资产阶级统治的桎梏,获得实现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幸福的最终归宿

在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中,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一旦获得至善,便能够享受与以往短暂的快乐不同的持续的最高的快乐,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任何物质享受所带来的满足感都无法比拟的。至善究竟是什么呢?斯宾诺莎曾这样解释到,所谓至善就是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处于一致状态,人了解自然知识,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按照本性生活。与此同时至善也是一种本真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与最高的实体、最完满的神融合为一。因此,最高的、最终的幸福也是对神真诚的、永恒的爱,人越是清楚神的本质,越是爱神,就越不受被动情感的困扰,避免陷入消极情绪中,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3]

马克思指出幸福的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破除以往资本主义制度的藩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含着实现人的幸福。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脉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思想彰显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幸福的实现”的价值取向。[4]在未来,一个新的联合体将代替过去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旧阶级社。到那时,每个人都将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眼中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二、斯宾诺莎与马克思对幸福理解的共同點

(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古今中外,有关幸福思想的研究颇多,但其中有一些对幸福与物质二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并非十分客观。有的认为人不该追求物质利益,只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完满,讲究清心寡欲,生活朴素。还有的人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人生在世就是要满足物质享受和个人的私欲。到了斯宾诺莎和马克思这里,物质和精神被统一了起来。斯宾诺莎和马克思都不是偏执的禁欲主义者,不主张人们消灭一切物质欲望。相反,在他们看来,物质与精神都是幸福的必备要素,对高质量物质生活的追求并不可耻,这是人性的一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们实现幸福的前提条件。若说一个终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是幸福的这肯定不能使人信服。斯宾诺莎和马克思认为在幸福的状态下必须要满足人的合理正当的物质需求,充裕的物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幸福,但是没有物质基础的人很难获得幸福。同时,他们也强调人不能仅仅停留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人们对幸福是一种持续的追求,幸福具有超越性的特征,当一个需求满足过后,人们又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出发,只有不断超越自身已经获得的幸福才能拥有新的幸福。物质利益仅仅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人们的幸福并不单纯来源于物质资料的享受,更多来自于精神生活方面,真正的幸福应当是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的完美统一。

(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有些哲学家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片面的观点来研究人,将个人从社会中脱离出来。这不仅不能帮助个人实现幸福,而且也对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后果。人的幸福不仅包括个人的幸福还包括社会整体人的幸福。在斯宾诺莎和马克思的幸福思想里,他们不再将二者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个人在社会这个大平台中追求和创造幸福,不维护个人利益的社会不能长久稳定发展,必将由广大人民将其推翻并重建。同时,单纯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利益的行为并不可取,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单独靠个人是无法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任何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将与周边事物或多或少产生联系,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人们才能将自己的才智与能力充分发挥,展现人生价值。所以为了实现个人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将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有机结合起来,个人对真正幸福的追求推动社会整体幸福的实现。同时社会幸福的状况也对个人的幸福水平起决定作用,如果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那么个人的幸福也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只有当大家都享有幸福的时候才真正实现了幸福,为社会谋求幸福是最高意义上的幸福。

综上所述,斯宾诺莎与马克思都对幸福做出了相应的诠释,不难发现斯宾诺莎对幸福的探讨局限于知识论的领域,如此,他的幸福便陷入了抽象化的泥淖,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5]而马克思克服了他的缺点,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幸福,将以往飘渺的抽象的人的幸福升华为现实人的幸福,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幸福观。在马克思幸福观的指引下,我们要明辨什么是人生真正的幸福,追求正确的幸福生活,坚决反对不正确的幸福观,自觉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紧密联系,立志为社会幸福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幸,幸福和不幸总是相伴而生。当不幸发生时,我们要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抗争中奋起,在逆境中拼搏,在不幸中寻找幸福。

作者简介:

阳其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 抚顺 邮箱:2654808508@qq.com

参考文献:

[1][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2]尹健.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现代阐释[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2,26(04):51-53.

[3]马进.马克思的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01):6-10.

[4]王时.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2(01):10-13.

[5]龙欣宇.对上帝的理智的爱——浅谈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03):27-28.

[6]蒋文静.浅析亚里士多德与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商業文化(学术版),2008(01):349-350.

[7]仰和芝,张德乾.试论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江淮论坛,2004(04):89-92.

[8]刘玉鹏.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95-99.

[9]闵绪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60-63.

[10]江海全.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于晓权.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吉林大学,2008.

注释: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第53页.

2万庆. 马克思幸福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3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第258页.

4于晓权. 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意蕴[D].吉林大学,2008.

5 仰和芝,张德乾.试论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江淮论坛,2004(04):89-92.

猜你喜欢
幸福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