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边城》中渡船的象征意义

2021-11-18 13:11李欢欢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6期
关键词:渡船继承边城

李欢欢

摘要:《边城》开头就说湘西边境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有学者认为是老船夫高尚人情乃至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象征,寄寓了作者人性皆善的理想和重建民族精神品格的祈愿。笔者认为,“渡船”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渡船”的没落是传统的文化的丧失与没落。《边城》成书于1934年,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世界,小说中“渡船”的命运,正是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关键词:渡船;传统文化;继承;思想前瞻性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部二十世纪最美的小说,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1934,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都市尔虞我诈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原始的人性美。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便诞生了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这部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沈从文自己曾经评价过《边城》:“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希望,然而正因为不凑巧,朴素的善良和单纯的希望难免产生悲剧。”中学时代学习这篇小说时,感动于湘西世界的纯净,伤感于翠翠的爱情悲剧。如今历尽千帆,再读《边城》,我读出了关乎民族、关乎传统的悲凉。《边城》是一首牧歌,更是一首挽歌,一首精神与灵魂的挽歌。本文将从“渡船”意象入手,探讨沈从文关于传统文化的深切忧虑。

一、渡船,渡人到彼岸,是精神的象征

沈从文曾于一百年前年的8月随湘西土著部队到川东去增防,在湘、黔、川三省接壤处行了六、七天。“这次路上增加了我新鲜经验不少,过了些用木头编成的渡筏,那些渡筏的印象,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地占据了一个位置”,由此就写了《边城》。作者想借《边城》中的“渡船”来写湘西,写整个民族品格中那点古朴、正直的人性。渡船象征传统、人性,要和另一个意象“碾坊”放在一起对比,其精神意味才更明显。

《边城》讲述的是湘西边境有个县城叫茶峒,茶峒有个白塔,塔下住着爷爷和翠翠。爷爷给往来小溪两岸的路客撑船渡溪。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年逾古稀,唯一的希望就是翠翠能找个好人家。当地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家里有两个儿子,叫天保和傩送,他们同时钟情于美丽善良的翠翠。后来哥哥天保知道翠翠心里有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就远走他乡。此时,中寨人王团总又相中傩送,欲以一座新碾坊作为女儿的嫁妆。傩送会如何选择呢?《边城》原文中写“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作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破渡船吗?”二老笑了,那人又说:“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那人是和二老一起出行的脚夫)二老说:“我回来时和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

“碾坊”代表的是碾坊主王团总的女儿,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选择碾坊,就意味着接受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碾坊就象征着物质。“渡船”代表的是撑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选择渡船,就意味着愿意接替老人接受风吹雨打的撑渡船生活,此时渡船象征爱情,象征精神追求,象征着诗和远方。

二、渡船,没有“钱途”的事业,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如果傩送真的选择了“渡船”,那么《边城》就是一首田园牧歌。笔者为什么觉得它是挽歌呢?上文说到大老天保远走他乡,后来在茨滩落水淹死了。傩送觉得天保的死和翠翠祖孙有关系,天保是为了躲着翠翠才外出闯滩。他觉得愧对天保,所以下了桃源,走之前还和他的父亲顺顺吵了一阵儿。因为“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 。傩送想接管“渡船”,最终也没回来继承“渡船”。爷爷撑了五十年的渡船,他死了,只剩翠翠一人孤零零地守着渡船,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傩送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说《边城》是挽歌,那它究竟是什么的挽歌呢?是古老渡船的挽歌,是古老文化的挽歌。“渡船”这一古老的东西,这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后继无人。祖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是什么,就是传统文化。“渡船”和“碾坊”相比,确是没有“钱途”的事业。因为不能直接或者立马变现,追求它的人,矢志不渝地传承它的人寥寥无几。 笔者是如何把渡船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呢?源于大学的第一堂先秦文学课。课堂上白寅教授看着教室里的我们,不无忧心地说“中华文化后继无人啊!放眼望去,一个男同学都没有”。听闻此话,我先是愠怒,后黯然,我们这一众女子不就是“翠翠”吗!“傩送们”都去抢着学习热门的、多金的专业了,文化类的没有“钱途”事业遇冷。这是当前传统文化的现状。“渡船”的今天就是传统文化的明天。“渡船”的后继无人暗示着传统文化的丧失与没落。这只代表着传统文化的“渡船”,孤零零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等待着“傩送们”的回归。所以说《边城》是一首传统文化的挽歌,写尽了沈从文对传统文化未来的担忧,不能不说沈从文先生思想具有前瞻性,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看到了今日文化发展之现状。

“渡船”无人继承,是翠翠和渡船的悲剧:传统文化式微,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探讨“渡船”意象的意义,让笔者更多了一分作为炎黄子孙对于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语文老师,笔者定会努力守好古老的“渡船”,让宇宙的长河“舸舰迷津”。

三、结束语

“渡船”意象在小说《边城》中代表着爱情,在物质“碾坊”的碾压下,毫无生机,它是古老传统与文化的象征。沈从文先生不忍传统文化的没落,在小说末尾写了那个青年人也许“明天”回来。他期待着青年人不要丢了祖先传下的事业,这是他的期待,也是传统文化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渡船继承边城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老杨公公撑渡船
破釜沉舟
皈依真·善·美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