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固定的轨迹
——小剧场话剧剧本《三十而立》的当下思考

2021-11-19 13:44蒋良善
影剧新作 2021年1期
关键词:林夕酒吧家庭

蒋良善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原本是孔夫子为自己划出的人生轨迹。在他之后直到今天的二千多年里,孔子的“不逾矩”成为了所有人特别是中国男人逃不出的人生轨迹。尤其三十的“立”与“不立”,更是成了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志。“立”了,意得志满,不“立”,面临的便是一种无形的焦虑。

应该说,不同时代,对于“三十而立”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小剧场话剧剧本《三十而立》反映的便是三十岁的当代人对“而立”的奢望与奋斗。

剧本其实只写了一件事,即林夕调查采写揭露黑恶势力逼迫酒吧女吸毒致死的经过。只涉及到两条线索,即林夕深入酒吧调查和由此导致的林夕家庭情感危机的加深。围绕这两条线索,设置了各个年龄、各种身份有代表性的人物,折射出当代人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反映了人们面对种种不尽人意甚至是社会不和谐的一面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林夕是某报社的一个专栏作家,正值而立之年的他,无论在他自己还是别人眼中,都属于没有“立”的那一种人。在家里,即将为而还没有为人父,同妻子依然与父母住在一起,还属于没有“长大”的孩子;在单位,虽然有想法而屡屡不得志,以至于刚满三十便觉得自己“老”了。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

剧本的开头,以69岁老主编的去世引出林夕与报社老编辑老郑的感慨。林夕感到的是“时间真的很快”,似乎是一夜之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活和爱情的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矛盾,这些原本早已存在于他的生活中的问题,在面对“死亡”时才突然爆发出来。于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他,想到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便有了紧迫感。他要去“做斗士”,去揭露去批判社会的“怪现状”,要担当起一个专栏作家该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对此,似乎被岁月和职场磨平了棱角(其实是老练得“绵里藏针”)的老郑,开始是一番过来人的忠告,后来表示,只要林夕写出来,“我尽量去主编那里帮你去争取”推出来。老郑这看似“淡定”的“中庸”“和谐”,无疑是给了渴望事业上“而立”的林夕以莫大的鼓励。

正是有了老郑看似迫于无奈的鼓励,更是出于对自己事业上“而立”的急迫感,也可以说是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感,林夕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采写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工作中。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当代人生命长度的延伸,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把人们成长节奏滞缓,成熟期拖后。中国古代历史中或者红色革命时代,三十之前就已“而立”者,代不乏人,或凭锦绣文章名扬四海,或以雄才大略驰名疆场。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林夕,虽已年届三十,却如刚出道的雏鸟。面对社会怪现状,他仅凭意气和冲动,便能一挥而就写出揭露文章,想当然地以为文章一发表便能给黑恶势力以打击。当老郑指出他缺乏证据时,他怀着一腔正气闯入包房,与贩毒吸毒分子展开斗争,却缺乏斗争经验,轻易地就暴露动机,让自己陷入险境。在面对家庭矛盾时,他除了苍白的说辞,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在一份毫无准备的爱情来临时,他如初恋一般差点陷入束手无策……但人在三十岁时,心智的成熟可能只是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有老郑及父母、岳母,有刘毅和ANGEL,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有林夕自身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破解人生轨迹上困局的灵丹妙药。他与田蓉的夫妻关系,既不属于自由恋爱模式,也不属于“先结婚后恋爱”模式,直至最后,也只是责任与担当。这种模式在当下不是毫无意义,可能恰恰相反,是更有意义——无论社会还是家庭,这种责任与担当都是必要的。如果有了更多的人有这种责任与担当,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稳定而有序。而林夕在而立之年能够在事业和家庭上实现“而立”,更多的就是由于这种责任与担当,而不是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设定的那条人生轨迹。

剧中与林夕同处于而立之年的还有他的妻子田蓉以及好友刘毅。这是作为林夕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观照面而不是对立面来呈现的。

编剧给田蓉的人设是“虚荣心”强,是争强好胜,但读过剧本后,给人的感觉是,田蓉并不是个令人讨厌的女人,相反,很真实。作为现代女性,她不可能像传统女性那样依附丈夫生活,她想着自己在商场上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也像男人一样“三十而立”。这并非虚荣,而是当代女性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正当追求。当然,她不依附丈夫,并不意味着她感情上不依赖丈夫,尤其是一个处在孕期的女人,期望得到丈夫的关心是她内心真实的需求,只是在她身上体现出来时,便成了对林夕“不负责任”的讨厌。这表面看来是家庭问题,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一个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能不能同时拥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作为林夕好友的刘毅,在剧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林夕揭露酒吧女被强迫吸毒致死的社会怪现状提供采写现场的。他从国企辞职同样是因为觉得在那里的价值与自己的能力和付出不成正比,他的洒脱更可以看成是对某种传统思想,比如求安求稳的挑战。他的讲究现实,其实是在追求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价值。他对爱情的不够在乎,其实也是没有遇到真爱的体现。这个在编剧的笔下看似否定大于肯定的人物,其实也不能作为反派来看。他只是另一种生活状态下的当代人,你不能说他没有追求。在林夕要采写酒吧“负面新闻”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极力抗拒,甚至还提供便利,只不过他给林夕划定了一条底线——“给兄弟留条后路”。甚至在林夕酒吧遇险时,他利用自己的世故和社会关系,为林夕化解了一场危机。

除了这三个三十岁的人物外,剧本中还出现了包括老郑在内的四个五十多岁的人。按照孔子的说法,“五十知天命”,于现代大多数人而言,这座人生的航标也已不成立。因此,剧中这几个五十多岁的人,都是围绕着林夕们“三十而立”而设定的,或指引林夕们向着“而立”成长,为他们保驾护航,或以自己丰富的阅历为书本,给林夕们以启迪。

报社老编辑老郑看似淡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对年轻人、对社会未来极强的责任心。他一开始似嘲似讽林夕“身无分文忧天下”,但当林夕真的表现出一个文字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写出《酒吧黑恶势力猖獗,女服务生不幸中毒身亡》的文章后,他先是以一个智者的敏锐提醒林夕,揭露黑恶势力要讲究策略,讲究证据,以自己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弥补着后来者的稚嫩和冲动,避免不必要的失败,后来则是宁愿丢掉工作为林夕开辟专栏,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不仅如此,在家庭生活上,他也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告诉林夕,要善于包容对方,要懂得对方的包容。

林妈妈的人设是“爱唠叨,爱抱怨,典型更年期综合征”,但这同样不是一个令人厌恶的角色。她的爱唠叨,是对自己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不适应,是对自己照顾关心儿媳却不被领情的委屈,当然更多的是对儿子的爱。她表现出来的爱,似乎有些令人窒息,林夕没有被她培养成妈宝男,应该是一种幸运。她的唠叨更多的是有口无心,尽管她口口声声“你们林家”地把自己置身事外,但当儿媳田蓉生产生命受到威胁时,她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的血型,毫不犹豫提出献血,并跪在了医生面前,请求医生“一定要救我的儿媳妇”。就这一跪,这个母亲的形象一下变得高大、可敬可爱起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反倒是林爸爸和田蓉母亲这两个角色,显得比较符号化。

林爸爸在剧本中存在的时间并不算很少,只是话语却不很多。他出现的意义更偏重于象征性、理性化。他至始至终只做着一件事——修剪自己的盆景,并且乐此不疲,甚至在医院产房外等候儿媳生产时,怀里也还是抱着盆景。他的每一句台词说出之前,似乎都是置身于事外,他的台词几乎都是出现在家庭矛盾趋于尖锐的时候,相比于林妈妈的唠叨,他的话给人的感觉更神神道道,是剧中老郑之外的另一个“智者”,只是他的“智”,给人的感觉来得比较突兀。

田蓉母亲这个角色,可能是剧中最为理想化的。如果说在林夕身上寄予了编剧更多人对社会角色的思考,那么在田母身上,体现得更多的是编剧对家庭矛盾的反思。田母在出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思想性格的转变,她的出现也几乎纯粹是为了剧中实现田蓉的转变。现在的田蓉几乎就是年轻时母亲的影子,一样争强好胜,一样要闹离婚,所不同的便是田母成功地离了婚。离婚后经历的生活坎坷终于使她明白,人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要多考虑他人的感受。要强的她在面临女儿即将走自己的老路时,终于勇敢地承认自己“后悔”了。为了让女儿不再脱轨,她在女儿身上正确地施展了一回好强的性格,不管女儿暂时理解或者不理解,她亲自把女儿送回了婆家。在当下的社会,父母的说教能让已经成人的儿女改变自己是相当困难的,田母的做法告诉人们,必要时的必要“强迫”还是需要并且可行的。

剧本中唯一一个处于人生“志于学”阶段的人物是ANGEL,但她的任务不是用来解释“志于学”,而是用来充当诱惑林夕的“天使”,考验林夕婚姻的“七年之痒”的。一个容易做梦的年龄,对待爱情也如同做梦,凭着林夕写给姐姐的信,当然还有后来所见到其实还没有真正见识到的林夕身上的正义感和勇气,就能够轻而易举地爱上相差十岁的林夕,并且颇有心机地投林妈妈所好,教她跳舞,以博得好感。这个人物有其真实的一面,比如酒吧女郎的风尘味和毫无羞涩与含蓄,但也有让人觉得不真实的一面,对林夕产生爱的基础以及在被田蓉发现她与林夕的暧昧之后的主动退出,很难在读者的心目中构筑成一条完整的思想感情性格链。反倒是她的结局——与刘毅的结合,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接受,毕竟他们之间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三十而立》作为一个小剧场话剧这种相比较而言更贴近观众的戏剧形式,选取最贴近常人生活的场景,截取常人所共同面对的尴尬、危机和瓶颈,是很能够引起观者共鸣的。全剧在报社编辑部、两个家庭、酒吧、医院五个地方展开,用多个碎片式的场景连缀起来,展示剧中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种种状态和心理活动,并不给人破碎之感。家庭、社会两条线索互相交织,齐头并进,相互影响又相互推进情节的发展,有条不紊,明快而又简洁。情节的巧合很多情况下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使然。如正是林夕的想有所为而忽视了家庭,或者说是从来没有感觉到爱情而无视田蓉,使得家庭面临解体的危机,也正是林夕的正义感和勇气让他在酒吧邂逅ANGEL。

但有些巧合还是暴露了比较明显的人为痕迹,这主要体现在ANGEL身上。林夕与ANGEL的姐姐雪婷恋爱时,ANGEL应该还是处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年龄,而ANGEL对林夕的爱最初产生于他写给姐姐的信,这些信被ANGEL的母亲扣留,扣留的原因只是因为对女儿管教很严,没有其他原则性的因素。偏偏这些信做母亲的没有及时正确地处理掉,又偏偏让小女儿捡到并卷入一场可能是没有终极目标的单相思(假如作者不是有意安排林夕和ANGEL在酒吧见面的话)。而ANGEL偏偏生活在酒吧这种场合,这是无论作者还是剧中主人公林夕潜意识都认为不纯粹的场合,甚至刘毅自己都给过“黑暗”定义的场合,尽管剧中林夕面对ANGEL的质问时“不好意思”做过辩解,但ANGEL依然保留着一份令人难以置信的清纯。

全剧结局,似乎是令人皆大欢喜,但老郑因为给林夕开设专栏,揭露社会阴暗面,主编对老郑进行了责难,迫使老郑离职。这个看似不和谐的结局,却是非常地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林夕酒吧家庭
Wine ahead餐酒吧
混进酒吧的小偷
家庭“煮”夫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林夕:千首情歌抚慰求不得
恋练有词
“词神”林夕写一首歌多少钱?
忘了自己是谁
少年心事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