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及其原因分析

2021-11-19 16:10宋豪李明航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对子子贡子路

宋豪 李明航

通过对《论语》全文分析,并结合《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史料记载,总结出《论语》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升堂未入室”等,展現出子路更加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通过全面分析孔子对子路评价形成的原因,总结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对“勇”“君子”“中庸之道”“为臣之道”的定义。

《论语》中“子路”二字出现48次;“季路”二字出现4次;“由”字出现35次;与子路有关的有26处,包括仲由3处。子路其名共计出现78次。“子路”二字出现于32个章节,“季路”二字出现于4个章节,“由”字出现于19个章节,除去重复,《论语》513章中,子路其名共计出现于41个章节。由此可见,子路作为孔子弟子,经常跟随孔子左右,受到孔子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

以往人们对子路的认识,更多是从“好勇”的角度来看。而通过对《论语》文本分析,结合《史记》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是“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升堂未入室”等。孔子评价子路的本性喜好为“好勇”,孔子评价子路的言语表达为“野”和“喭”,孔子对子路的行为举止评价为“果”和“兼人”,孔子对子路的从政能力评价为“具臣”和“佞”,孔子评价子路的音乐和志向境界为“升堂未入室”。

一、本性好勇

《论语》中“勇”字出现16次,散见于12个章节。孔子评价子路的本性喜好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首先说明孔子评价子路为“好勇”。其次子路的“好勇”却并非孔子所说的君子“三达德”之“勇”。再次子路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孔子,就会“过犹不及”,不知节制。故孔子最后评价子路是“无所取材”。

孔子认为修身必先读书为学。而子路不重视好学修身,认为“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更认为正名是“迂”的表现,故被孔子斥为“佞”。为此,孔子通过“六言六弊”告诉子路“好勇”的基础是“好学”。孔子认为勇是以“义”为上,而子路问勇,却没有阻止季氏发动不义之战,没有见义勇为,非孔子所谓君子之“勇”。孔子认为勇的行为过程要符合“礼”。子路作为孔门弟子,却“使门人为臣”,僭越礼法,被孔子斥为“行诈”。孔子认为勇要有智谋,认为子路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莽夫之勇,血气之勇,勇而无谋,勇而无智;不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勇。孔子认为勇者不惧是“勇者”的最高境界。当子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时,不假思索,直接暴起要杀人,以力服人,是匹夫之勇、血性之勇,也体现出其惧怕流言蜚语的攻击。而孔子,不惧流言的恶意中伤,不怨天不尤人,以命相劝,阻止子路,真正做到了“勇者不惧”。不仅如此,孔子在面对“陈蔡之围”的生死困境时,同样展现了“勇者不惧”的境界。

子路本性“好勇”,却表现出“好勇不好学”“勇而无义”“勇而无礼”“勇而无谋”“勇而有惧”。孔子提倡的君子三达德之“勇”是:“好勇”以“好学”为基础,“勇为”以“义”为动机,“勇”的行为以“礼”为规范,“勇为”的过程以“知”为价值判断,“勇者”的表现为“不惧”,“勇”统摄于“仁”。为此,孔子教导子路要勇而好学、勇而有义、勇而有礼、勇而有智、勇而不惧。

二、言行野喭

《论语》中“野”字出现3次。“野哉由也!”(《子路》)是子路认为孔子为政先正名的“迂”,而孔子则斥责子路为“野”。“质胜文则野”(《雍也》)根据孔子对“野”的定义看,子路是质好勇而文不足。“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先进》)《论语》中“喭”字的出现只有1次,“由也喭”(《先进》)质言之,孔子对子路的言行评价是“野”“喭”。

孔子认为治国必先正名。而子路认为“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从子路的言语来看,其言语是粗俗的,是野而无知的。从子路的态度来看,其行为对孔子是不敬的,是野而无礼的。从子路的思想来看,其认为正名思想不合时宜。因此,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而孔子对“野”的评价是“质胜文则野”(《雍也》)。

在《论语·先进·侍坐》篇,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其言有让。而子路主张为政以勇,其言不让。孔子主张谨言慎行,谦虚礼让。而子路言行表现则为鲁莽武断,骄傲自大。孔子不仅发出了“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的感叹,而且指出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的礼让思想。由此看出,子路言行野而不让,思想为政以勇,而孔子认为君子之言行在于“文质彬彬”,君子之争在于“揖让”,治国之政在于“正名”与“礼让”。

孔子认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而子路“问事鬼神”“敢问死”(《先进》)。当孔子疾病之时,“子路请祷”(《述而》)。孔子认为礼的内在本质是仁,礼的情感基础是孝,而非“玉帛”和“鬼神”。孔子认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而子路“问事鬼神”“问死”“请祷”“淫祀”,皆是野而无知的言行表现。

子路言语粗俗,顶撞孔子;其言不让,非“君子之让”;为国以勇,非“礼让为国”;问事鬼神,言语无知;请祷淫祀,行为近“谄”。这是孔子评价子路“野”“喭”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正名”和为政以礼让的思想,在做君子上,提倡文质彬彬和揖让的言行标准;在对待鬼神上,提倡敬而远之的态度。

三、果而兼人

《论语》中“果”字出现4次,其中“由也果”(《雍也》)是孔子正面评价子路的。《论语》中“兼人”二字出现只有1次,“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是孔子对比冉求和子路后,侧面评价子路的。

当季康子问孔子,子路可使其从政时,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果”,对子贡的评价为“达”,对冉求的评价为“艺”。当季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求可谓大臣时,孔子对子路和冉求的评价为“具臣”。当子路与冉求同问孔子“闻斯行诸”时,孔子鼓励冉求,约束子路,因为孔子认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果而兼人,具臣而非大臣。因此,子路和冉求是孔门弟子的政事科的代表。

孔子评价子路“果”的原因主要在于数阻孔子为政,从《论语》所载“子见南子”“公山召孔”“佛肸召孔”“叶公问孔”四事中,体现出子路的“果敢而窒”、不知变通、果敢而行、“不得其死”的行为特点和结果。

在“子见南子”一事中,“子见南子”体现出孔子提倡的“君子时中”的权变思想。而“子路不说”则体现出子路“果敢而窒”的思维定势。孔子认为“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鲁君因中了齐国的美人计,而荒废朝政,孔子在子路的劝说下离开鲁国。孔子的政治抱负因之不能在鲁国实现,打算退而求其次,希望在卫国实现“东周梦”。而在孔子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又受到子路的质疑,继而“矢之”。

在“公山召孔”一事中,“子欲往”体现出孔子坚持追求理想,通权达变的思想。而“子路不说”再次出言阻止,体现出子路“果敢而窒”的思维定势,以及傲慢无礼的态度。“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体现出孔子希望恢复东周礼乐制度的政治理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

在“佛肸召孔”一事中,子路转换策略,以孔子教育弟子的话“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阳货》)来阻止孔子前往。孔子以“坚”“白”明志,体现出孔子自信不仅能坚守正道,坚守“出淤泥而不染”之志,而且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有用的“匏瓜”,实现“东周梦”。

在“叶公问孔”一事中,“子路不对”体现出子路认为叶公僭称公,有超越礼数的地方,所以不对。从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来看,孔子愿意结交叶公,并希望通过叶公接近楚王,借楚王实现以德治国,以礼齐民的为政理想,借楚国实现“东周梦”的。

除此之外,从《论语》中通过子贡、闵子骞、子路的对比中,还可以看出子路行为的“果”。

首先,从三人擅长领域来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闵子骞善德行,子贡善言语,子路善政事。其次,从三人的样貌来看,“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闵子骞恭敬而正直,子路刚强而果敢,冉有、子贡温和而快乐。再次,从三人为士的境界来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从孔子回答子贡的为士三境界来看,第一层境界“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对应子贡善言辞,肯定子贡的外交言语能力,引导子贡向言语方面发展。第二层境界“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对应闵子骞善德行,肯定闵子骞的孝悌忠义的行为。一方面,孔子曾称赞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体现出闵子骞的孝悌;另一方面,“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雍也》)。闵子骞辞季氏之事,亦体现出闵子骞的忠义,不愿与季氏同流合污的决心。第三层境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对应子路善政事,肯定子路言语信实,行为坚决。综上对比可知,子贡、闵子骞、子路虽皆可为士,却有境界高低之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这既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对子路性格的直接评价。“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子路闻道即行,而且恐怕践行的不及时,又闻新道。由此可以看出子路的“兼人”与急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冶长》),季文子属于三思而后行,而子路属于不思而行或思而立行,都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再斯可矣”的中庸之道。

综上所述,子路屡次出言阻止孔子的“东周梦”,表现出“果敢而窒”“果敢而行”“行之兼人”的特点,是孔子评价子路“果”与“兼人”的原因。

四、具臣非臣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颜渊》)“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孔子认为子路具有片言折狱与治千乘之国赋税的能力,却未能做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因此被孔子斥为“乱”“佞”,所以孔子评价子路“具臣”而非“大臣”,更“不知其仁”。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和子路没有做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和“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路与冉有不阻止季氏伐颛臾,反过来劝说孔子,并为季氏找借口,这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非为臣之道。类似的例子还有,冉有不阻止季氏祭泰山和为季氏敛财等,为此孔子扬言“非吾徒”和“鸣鼓攻之”,此虽未提及子路,但子路与冉有同为季氏之臣。子路不符合孔子的为大臣之道,表现出“勇而无义”之“乱”。

子路推荐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子路的这种做法会害了子羔。在子路强词夺理说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后,被孔子斥为“佞”。幸而子羔是大智若愚之人,在卫国政变中明哲保身,并劝子路同去,而子路却不听劝,导致其“结缨而死”。子路不符合孔子的为大臣之道,表现出“好勇不好学”之“乱”和强词夺理之“佞”。

综上所述,子路具有“折狱”“治赋”的能力,有从政为臣的能力,但是从其实际为政的表现来看,却有失孔子所倡导的“为臣之道”,助纣为虐,甘做“乱”“佞”之臣,是孔子评价子路“具臣”而非“大臣”的原因。

五、升堂未入室

《论语》中两次重要的言志,第一次是子路与颜回言志,第二次是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通过孔门弟子言志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评价子路“升堂未入室”,既是说子路音乐造诣“升堂未入室”,亦是说子路志向境界“升堂未入室”。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此章值得注意的有两点,首先孔子为维护子路,对子路的境界的评价是中肯的,子路仅学得皮毛,并未得到精髓,不如颜渊“升堂入室”。其次从“门人不敬子路”来看,弟子门人编撰《论语》时,虽记载子路言行较多,却也免不了把“不敬”写入《论语》,对子路的言行多是负面的记载,这是孔子对子路有“偏见”的原因,也是《论语》对子路有“偏见”的主观原因。

《论语》中两次言志,第一次是子路与颜回言志。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由此可知,子路之志仍停留在外在物质层面,夸己邀功,积极求仁,有求仁之心,但境界较低。颜渊之言,不夸耀、不表功,在指出子路邀功夸耀的同时,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达到了“不违仁”的境界。孔子之言,推己及人,达到了“仁者安仁”的境界。志向境界高低对比,可以看出子路“升堂”,颜渊“入室”。

第二次是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子路之志为国以勇,不以礼;子路之人其言不让,不知让。子路之治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北方之强,强者居之”,不如冉求之治是“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礼乐治国和“南方之强,君子居之”。子路欲治理“千乘之国”,不如冉求欲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谦虚,更不如公西华“为小相”的谦虚。孔子认为子路“其言不让”是傲慢过度。冉有谦退,见孔子哂由,故又退之,言辞更加谦逊。公西华谦虚过度,属于“过犹不及”。三人都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德”。从子路和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来看,子路的志向境界确如孔子所评价的“升堂未入室”。

六、结论

综上所述,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好勇”“野”“喭”“果”“兼人”“具臣”“佞”和“升堂未入室”。评价形成的原因有六:第一,孔子对子路的第一印象差;第二,本性好勇,不符合孔子提倡的君子“三达德”之勇;第三,言语粗野鄙俗,不符合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第四,行为果敢兼人,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第五,具臣非臣,甘做乱臣佞臣,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和“君子之义”;第六,志向境界低,易满足,不知耻,不好学,不思进取,不符合孔子的“仁”“知”和“好学”。“门人不敬子路”是《论语》对子路有“偏见”的主观原因。

即使第一印象差,孔子仍通过“设礼稍诱”子路,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六言六弊”体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评价子路“好勇”,体现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三达德”之勇以“好学”为基础,以“义”为动机,以“礼”为规范,以“知”为价值判断,以“不惧”为境界,最终统摄于“仁”。评价子路“野”“喭”,体现出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风为“文质彬彬”。子路数次阻止孔子从政,孔子“恶果敢而窒”,体现出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为“时中”。评价子路“具臣”“佞”,体现出孔子提倡的为臣之道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评价子路“升堂未入室”,体现出子路未得孔子思想之精髓,守礼而不知“时中”,最终落得“结缨而死”的结局。

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儒道‘推己思维模式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项目号:HBU2021ss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对子子贡子路
要补考的子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文化滋养文字 情境创生情趣
——《古对今》教学活动设计
对学学习在数学总复习中的作用
在春联里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