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与思考

2021-11-19 17:37赵玉萍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赵玉萍

摘 要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基层已呈现初步局面,但仍存在较多短板,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建设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路径,基于此,分析基层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思考新时期基层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65

2018年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未来5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指导,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1]。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对其进行部署安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探索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2]。

1 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具体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村营收入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基层呈现初步局面,但对照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产业兴旺方面

近年来,各地都有开展全托管、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发展形式,但大部分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小麦、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占比大、覆盖广、种植人员多,农业“接二连三”的水平较低,特色优质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旅游缺乏鲜明的特色、响亮的品牌等。散户型的小生产与集中化的大市场还未形成良好对接,投入与产出比还比较低。以海门区为例,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偏低,与苏南发展县市区相比差距明显。与此同时,2011—2020年,海门区农村减少了16.11万常住人口,这体现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农村空心化、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1.2 生态宜居方面

1)在村居布局上,由于受规划的匹配性、农民的生活习惯、耕作半径等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集聚区未能建设起来,造成了土地碎片化,难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机械化生产建设。2)在环境建设上,农民主体意识还不强,仍存在生活和农业垃圾乱抛乱弃现象,化肥农药的過量使用等也影响了土壤质量。环境建设缺乏系统思维、长效机制和有效管护。一些乡村工业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经营比较粗放,污染违规排放问题难以解决,也影响了乡村环境的改善。3)在基础建设上,农村道路建设覆盖尚不全面,尤其是道路与农户田地有争议的地方进展缓慢,沟河疏浚进展不一。

1.3 乡风文明方面

农村的文明创建还存在平台不够健全、形式比较单一、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家风建设相对滞后,村规民约缺乏实际约束力。农村的人情往来问题比较突出,大量的人情支出使原本收入较低的纯农户有苦难言。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生,算命求仙等在一定范围还比较盛行。群众精神生活相对匮乏,文化、健身等设施使用率不高,“上午田头转转,下午打打小牌”等生活习惯普遍存在。

1.4 治理有效方面

农村的邻里矛盾呈现多样化趋势,建房、道路等问题多发,长期的矛盾积累使一些小问题被不断激化。农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商贩下乡兜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合格保健产品,也影响着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基层治理刻不容缓。

1.5 生活富裕方面

近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差距仍在逐渐拉大。以海门区为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走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县市前列,但从收入水平看,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9万元,到了2020年则扩大到2.54万元,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2 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就要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生活好、环境好、风气好,产业强、活力强和队伍强的“三好三强”目标,协调推进农业提振、收入提升、城乡融合、环境建设、治理创新、文化繁荣和党建领航,努力解决好实际问题,大胆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2.1 在推进三产融合中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形成产业引入、生产方式和展销模式的差异化布局,发展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带动乡村振兴,进而走出一条符合本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3]。

2.1.1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产业链

始终把农业放在基础位置,不断深化“三权分置”等改革,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加快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着力打通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等环节,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力实现生产与现代市场的对接。通过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和新型技术推广、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等途径,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富民带动能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要正确处理好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3者关系,实现政府投入资金产出和农民田地收益的最大化。

2.1.2 通过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大力推进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和品牌培育,积极组织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农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1.3 通过农旅结合培育新业态

深度挖掘乡村资源,把乡村旅游与文化、购物、休闲、养老、电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串点成线,扩线成面,加强外宣,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应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不能贪大求洋,也不能一窝蜂的蛮干,应突出全民创业,将村民的利益与产业链挂钩,通过股份制、合作社等模式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应加强旅游与农业的结合,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消费品,不断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2.2 在实施“三清”创建中重塑田园风光

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最鲜明的底色,突出政府引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全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2.2.1 创建清洁家园

不断完善农村垃圾规范化、无害化处置机制,切实推进以拆除农村违章建筑、废弃建筑、废弃杆线,抓好农村改厕为重点的“三拆一改”工程,使农村环境整治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2.2.2 创建清洁田园

按照农药减量化、种养生态化的目标,大力实施净土工程,切实加强土壤修复,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立体综合种养模式,扎实做好测土配方施肥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工作。

2.2.3 创建清洁水源

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等排放污染整治和废沟废塘的整治,定期开展河道疏浚整治,大力整治影响水体的有害植物,整治沿河的圈养。抓好水环境保洁承包,切实巩固整治成果。

2.3 在推动“三治结合”中提升文明素养

围绕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切实提高农村的文明度、农民的安全感。

2.3.1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乡村的有效治理依赖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事务多样化和治理制度科学化[4]。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探索建立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中协商场所、有一支相对专业的协商队伍、有一套完整的协商制度和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重点的“三有三会”协商机制,精心打造村民小组自治、政社互动模式等微自治品牌。

2.3.2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创新全要素网格治理机制,深入推进以平安法治村(居)竞赛活动、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崇德尚法好家庭”评选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等为代表的普法宣传,开展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3.3 提高乡村文化水平

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5]。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家庭”“创新创业家庭”“崇文尚学家庭”“互助奉献家庭”“崇俭尚廉家庭”“最美家庭”和“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发挥好党员、乡贤、“五老”等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村规民约建设,加强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减少负能量,增强正能量。

2.4 在打造“三支队伍”中筑牢振兴基石

2.4.1 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党员队伍

切实增强“给钱给物不如配个好支部”的意识,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责任”工程、无职党员“有为”工程、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困难党员“帮扶”工程和老党员“余热”工程等5大工程,着力构建“1+N”党建“红色联盟”,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2.4.2 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专业人员队伍

根据农业农民农村的实际需要,发挥好价值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引导作用、事业的集聚作用,高度优化各类优秀人才的配置,切实推进教师、医生、农技人员、文化人员、科技人才和信息人才等服务“三农”的人才引进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4.3 打造一支爱农为农的新型农民队伍

立足农村老龄化、农民兼业化、主体外来化等实际,积极推进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导在外能人、退役军人、创业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群体返乡从事现代农业。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等重点,突出理念、技能、营销等关键,按照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

2.5 在健全“三项机制”中拓展增收空间

2.5.1 健全快速增收机制

快速增收的关键在创业,应切实加強创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农民开展各类创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切实增加经营性收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政策、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重要经济要素聚集,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乡村休闲旅游、民宿民俗、创意办公等产业,引导农民在文化、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领域创业,把创业与生态宜居结合起来,不能再以违章搭建、污染环境等为代价进行创业,建设产业综合体等吸引有创业意向群体创业,把更多的农民培育成创业致富能手。

2.5.2 健全持续增收机制

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人才集聚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又促进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中增收,形成良性的闭环。这就要求政府部分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把优质的产业引进来,把城市功能配套起来,把在外的人力引回来,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同步推进。

2.5.3 健全普遍增收机制

普遍增收的关键在于保障,应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在减少支出中增加收入。

2.6 在深化“三项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性保障。

2.6.1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逐步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数据库、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研究探索第二轮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实施办法,构建符合各地实际、覆盖全过程、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风险防范体系。

2.6.2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理念,继续巩固完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全面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推进股份合作,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把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落到实处,探索研究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的条件和程序及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办法等难题。

2.6.3 深化产权交易市场改革

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佚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5):25-30.

[3] 朱建江.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不是“两个阵营”[N].解放日报,2018-02-06(11).

[4] 薛辉.浅析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政治学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14(4):36-38.

[5] 陈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6):12-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