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2021-11-21 18:59临猗县示范小学
山西电教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平信息化信息技术

临猗县示范小学 王 然

一、引言

在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我国自1999年便已推出了相应举措,包括一些政策制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了部分工程项目。可以看出,针对教育公平,我国教育部门以及相关行政部门一直在布局完善,为使其越来越系统、科学和精准而努力。详细分析现今的教育教学情况,基于信息化而促进教育公平的成效逐渐凸显。

二、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因素

众所周知,城乡教育的差距由来已久。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城乡发展的结构变化、政策性的倾斜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家庭结构的变化、个体家庭的供养能力存在着巨大的落差等等各种方面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是正确的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教育”这一名词能很清晰的看出“教”的重要性,“教”所涉及的不仅仅包括“教”的主体即教师,也包括与“教”相关的客体和教学手段。首先从主体来看,城乡之间的师资力量的差异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政府方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使优质资源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从客体来看,城乡之间在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距离,近年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

1.信息化系统要素带来教育公平

蕴含在教育体系中的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被付诸了教育理论的创新体系,它从建立之初便带着多层次、多要素的特征,且具备了标准引领、逐渐迭代完善的特征表现。

在这个系统中所提出的利用信息化而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逐渐增多,以2018年推出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例,其中明确指出要较快针对乡镇学校实现网络全覆盖,进而促进学校师生在线上课的质量,并从教研及师生交流等方面明确了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性。伴随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兴起,学校越来越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日常教学、教研情况进行分析,并考虑如何在信息化科技应用的前提下提升教学的效果,优化针对学生的管理等。

除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关系到信息化举措的全面性还体现在信息设备、信息资源的合理建设及适用上,包括2013年我国颁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在内,面向学校提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拓展到了各大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很多学校都在通过卫星、互联网等实施着远程教学,这些优质资源的共享模式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也让教学公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信息化运作方式促进教育公平

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了一套标准的运作模式,基于前期试点先行以及项目推进计划的实施为各地高水平、差异化的教育提供了教育公平的抓手。教育信息化逐渐在围绕数字校园、教育资源等方面构建了一套标准的运作体系,更加助推了信息化教育的公平。《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更是指明了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体系。

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结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试点开启运行,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最终为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信息化更是以工程项目驱动为动力支撑,从校校通到农村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师能力的培训,蕴含在工程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都被付诸了高标准高要求,以突破的手段促进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种标准体系加试点先行以及项目引领的发展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教育公平。

3.多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课堂教学中所秉持的方式理念,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显然已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这种局限就更加显著。2020年的一场疫情让教育行业发生了转变,从教学授课方式上创新应用了线上教学,由此推广开来的在线直播或云课堂等都可以被视为有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的优化方式。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及时间的局限性,借助信息科技而应用的教学方式极大的弥补了课堂授课的缺陷性,让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升,也利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提升发展。以双师教学为例,参与授课指导的中心校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为学生进行授课指导,借助信息化远程录制播放或同步播放来提升教学效果,不仅改善了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更从辅导答疑等诸多方面突出了远程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这种方式极大的缩小了城镇以及农村学生在接受知识上的差异度,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配合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提升,特别体现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品质的提升都带来了帮助。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中一直都将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针对信息技术应用而言更是提出了专业技能提升的要求。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22年我国需要构建出的是基于课堂、应用驱动以及精准测评为基础的新教育体制。虽然,这种体制的建设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但另一方面也让教师能基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促进教育质量发展,最终为教育公平提供外部辅助力。

四、总结

教育公平是我国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完善资源合理配置及规范的重要原则,其蕴含着与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性,为能达到这种均衡及公平,本文中提出了可关注的几个方面。从信息化背景的发展到信息科技的使用等方面做出了针对性的分析,包括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运作方式以及信息化教学方式三方面,其如何推进教育公平都一一做出了论述。伴随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教育行业势必会迎来新的问题或挑战,需要调整或优化的方面会逐渐显露,希望信息化的发展在未来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公平信息化信息技术
公平对抗
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中小学装备管理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笨柴兄弟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