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振兴小站稻产业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1-11-22 00:02李慧燕张淑荣梁馨月刘洪银
天津经济 2021年3期
关键词:食味水稻农业

◎文/李慧燕 张淑荣 张 茜 梁馨月 崔 晶 刘洪银

为落实党中央要求,天津市将重振小站稻品牌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宝坻区委、区政府加快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 优质小站稻产业优势凸显。全面、系统梳理宝坻区近年来推动小站稻产业升级的主要做法, 可以为其他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启示,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大背景下, 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一)规划落地,振兴“实”起来

天津市委、 市政府大力推动小站稻产业振兴, 制定出台 《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 提出本着 “精品、绿色、品牌”的发展思路,持续实施八大振兴行动。 2018—2019 年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小站稻振兴峰会”在津举行, 小站稻产业联盟和天津小站稻研究院相继成立, 并发布六项小站稻地方标准。 2020 年天食利达天津小站稻体验交易中心、 北方粳稻品质·食味分析评价中心相继成立, 为天津市加快实施小站稻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2019 年《宝坻区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 年)》发布。 2020 年《天津市宝坻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发布, 提出多个提振小站稻产业的计划和措施。 在规划引领下, 宝坻区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标准,启动建设10 万亩以上小站稻种植区, 打造精品核心区;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全产业链经营;积极引进社会资本, 与天津食品集团、 海南农垦等加强对接合作; 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黄庄新米节等活动,加强宣传推介;探索在小站稻主销区建立旗舰店、直营店等, 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 采取 O2O、B2B 营销模式开展线上销售。

(二)土地流转,效益“转”起来

宝坻区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 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引导推动小站稻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 2019 年宝坻区政府建立小站稻振兴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补贴。 2020 年宝坻区水稻耕地流转规模达到27 万亩,占宝坻区水稻播种面积的57.47%。 黄庄镇近5 万亩耕地由黄庄镇人民政府统一发包, 分批次在天津农村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流转, 流转总面积4.75 万亩,全部用于种植小站稻。 土地流转也让社会资本闻风而来, 中粮集团等知名公司纷纷落户宝坻区,从事优质农业项目开发。地块规整、地势平坦、集中连片、 排灌条件良好的水稻田为机械化耕种、收割、秸秆还田创造了条件, 水稻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

(三)科技支撑,产业“强”起来

宝坻区依托科研院所,繁育“金种子”。 天津小站稻研究院依托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团队, 重点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小站稻产业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天津市中日水稻品质·食味合作研究中心和天津市食味水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紧跟水稻品质食味研究国际最前沿, 在宝坻区建立试验示范和繁种基地, 培育示范优质食味品种“津川 1 号”,优质食味米销往全国各大城市高端市场。

借助智慧农业, 实现水稻精准种植精细管理。 渤海农业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在田间加装气象墒情监测站和作物健康诊断仪, 将稻田地块分布、气象信息、水稻生长情况等数据, 实时上传到生产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生成田间生产档案,实现“种肥药”全程可追溯无缝监管;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向精细化、 节约化方向发展。 宝坻智慧气象业务平台引入作物发育期数值预报模型和病虫害预报模型,为水稻提供覆盖生长期的全流程自动化气象服务。 品质信息溯源及品质评估工作的开展为5000 亩水稻种植基地产出的大米贴上专属二维码,成为优质大米的“出生证明”。

(四)生态种植,农田“绿”起来

宝坻区根据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和《2020 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践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思想,充分依托稻田资源,利用水系渠道纵横、 灌溉设施完备和奶牛养殖优势, 大力推广稻蟹、 稻鳅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发展奶牛养殖—小站稻种植生态循环农业, 让农田“绿”起来。

在宝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引领与推动下, 宝坻区水稻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 万亩次,建成基质育秧基地10个,实施基质育秧面积13 万亩, 稻渔立体养殖示范基地2 万亩。 宝坻区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黄板鳅、 河蟹特色生态养殖, 推广稻渔立体种养6 万亩。 奶牛养殖—小站稻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有效消除畜牧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 真正实现小站稻 “肥—水—土—苗”绿色化。

(五)三产融合,经济“活”起来

随着天津市整体打造小站稻区域公共品牌, 宝坻区全力推进小站稻育种、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休闲观光、农事培训等全产业链发展,农业接二连三, 形成 “1+1+1>3”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新图景,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宝坻区建成市级农产品加工基地, 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2018 年全区加工业总产值超过24 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 2.1∶1。 宝坻区主要稻谷加工企业黄庄稻香米业、潮白谷物有限公司、黄庄洼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合计达到15 万吨左右。

以水稻为媒, 农文旅深度融合。 宝坻区镇两级持续加大投入,欢喜庄村、小辛码头村等稻作区, 积极开发以稻田湿地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形成一批旅游特色村。 每年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让乡村美景 “悦动”,插秧比赛、割稻赛、尝新米等系列活动彰显着农民劳动的喜悦, 营造了浓郁的小站稻情愫。游客在此“游有所乐”“乐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思”。八门城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将11 个村整合到欢喜庄村区域, 统一打造新型农民居住社区, 实现全镇域三次产业相互融合, 生态同步提升。

(六)龙头带动,农民“富”起来

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宝坻区立足自身优势,眼光向远, 围绕水稻产业做足文章,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龙头带基地、联农户,完善产业链条,构筑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 农民增收渠道遍地开花, 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 撑起农民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宝坻区采取 “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引导鼓励农业企业提升产业化水平, 提高联农带农能力。 以渤海农业有限公司为例,2020 年流转黄庄镇和林亭口镇耕地2 万亩, 带动 1200 余户农民增收, 实现每户土地流转年收入2 万余元, 吸纳当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长期雇佣当地农民50 余人,年增收约5 万元/人。 欢喜稻蟹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经营,保障农民收入。 天津潮白谷物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约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稻谷,保证农户收益。天津黄庄水乡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带领村民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七)产村融合,乡村“美”起来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推进中, 宝坻区紧紧抓住优势特色, 坚持产值、“颜值” 一起抓, 多种途径培育产村融合典型。 产业绿色生态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同步进行,让宝坻区因农而富、因农而美。

一望无际的稻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天然景观,形成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宝坻区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充分发挥稻田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借助人居环境改造工程, 实施基础设施再提升,对重点村屋顶、外檐、墙面和门口进行改造, 形成北方水乡特色民居风格。 经过改造的小辛码头村街景立面焕然一新, 公共设施升级换代,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荣获全国文明村、 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100 个特色村庄、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个称号。

二、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升级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从市委、区委、相关委办局到镇、村两委,各级党支部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高站位,以党建抓小站稻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党建在小站稻产业振兴中把方向、谋大局、定举措、抓落实的决定性作用。

2015 年, 宝坻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 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围绕河流、林地和稻田等优势资源,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显特色”原则,打造40 个旅游特色村。 2017年,全市评选 50 个“美丽宜居村庄”, 宝坻区17 个村入选,居第一位,其中 15 个是旅游特色村。 2019 年宝坻区提出“优化区域布局,对接小站稻振兴计划, 打造水稻种植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实施八门城镇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 建成2 个休闲农业园区,发展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正是宝坻区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的积极作为, 夯实了宝坻区小站稻主产区地位, 为实现小站稻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指引方向。

(二)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宝坻区政府制定 《天津市宝坻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20—2025 年)》《宝坻区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 年)》等多个文件。 政府规划引导为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引资引智为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在土地流转、 三产融合、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宝坻区各级政府起到关键性作用。由政府牵头,八门城镇政府、 宝坻区粮食局京东粮油库、潮白谷物食品有限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合作, 实现生产、存储、加工、销售闭环经营。企业作主体,政府为企业服务, 极大地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内生动力。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发展之路充分表明, 一个地区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自然、文化、产业等方面资源,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整合资源,补齐短板, 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宝坻区因地制宜,利用潮白河丰富水系、 小站稻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围绕小站稻, 充分发挥主产区区位优势, 不断积聚优势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提升科技水平, 推动小站稻产业转型升级, 使产业业态更加丰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并逐渐建成小辛码头村、 欢喜庄村等美丽乡村, 带动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业发展。

(四)科技支撑现代稻业发展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 宝坻区重视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和自主研发, 科技支撑水稻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天津小站稻研究院和中日水稻品质·食味合作研究中心,研发优质种源;依托农技推广开发,实现基质育秧、侧深施肥、绿色防控等;依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实现种植与收获精准化,管理精细化;依托稻渔养殖技术, 实现产业绿色化。

(五)着眼世界,打造知名品牌

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宝坻区以多元化、 个性化市场需求为导向, 本着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互促原则,将天津小站稻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着眼世界”为市场定位,注重稻米品质、食味和多功能性, 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安心”的稻米,打造知名品牌,实现小站稻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安全—食味—放心”理念和技术培育推广的 “食味米”,潮白谷物低温冷磨生产工艺的胚芽米、 婴幼儿米等多功能米, 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奶牛养殖—小站稻种植生态循环农业, 均体现出宝坻区以市场多元化、 个性化需求为视角, 打造小站稻知名品牌的宝贵经验。

三、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发展方向

信息化和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化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传播, 无品牌, 所以品牌培育、策划、宣传、推介与保护是品牌建设中缺一不可的五个环节。

宝坻区小站稻产业升级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为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同时也对宝坻区小站稻产业振兴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促进小站稻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增进, 宝坻区小站稻产业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一是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以品牌建设思路进一步夯实宝坻区小站稻品牌的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互联网化、资本化和产业化等系统工程建设基础;二是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小站稻产业智慧化水平,降本增效;三是加大宝坻区大米品牌策划、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品牌保护,有效实现品牌建设与市场需求对接,提升品牌社会知名度、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猜你喜欢
食味水稻农业
河南黄淮稻区优良食味粳稻研究进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中国“水稻之父”的别样人生
水稻种子
一季水稻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