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探析

2021-11-22 08:12葛云芝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4期
关键词:考研生源现象

文/葛云芝

所谓“慢就业”,从概念上来看,与国外“间隔年”具有相似性,即高校学生毕业后,出现不着急找工作、等待时机、开展创业考察或反思人生等现象[1]。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主要由2000年后出生的青年组成,社会上习惯称这一群体为“00后”。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对疫情之下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拓展市场性就业岗位的同时,全力开发落实政策性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慢就业”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着急就业或者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不就业,在家专心考编制、考研甚至是体验生活[2]。这一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0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改变。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法对“00后”的“慢就业”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并对该现象的主要特点、原因和对策进行探析。

一、“00后”大学生对“慢就业”现象的态度特点

本次随机抽样调查法覆盖了江苏5所大学的大三及大四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样本,回收样本量896份,有效样本858份。其中,男生样本占比46%,女生样本占比54%;农村生源42%,城市生源58%;1995-1999年出生人群占比17%,2000年以后出生人群占比83%;涉及专业覆盖了工科、理科、文科。问卷调查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本人对“慢就业”的态度(支持、不支持、中立);2.选择“慢就业”的原因(不差钱想宅家、想慢慢找满意的工作、想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继续考研、体验人生一段时间后再工作、其他);3.父母对“慢就业”的态度(支持、不支持、中立);4.父母支持“慢就业”的原因;5.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否);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效果明显、效果不佳、完全无效);7.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或者完全无效的原因。从调查结果看,“00后”大学生是目前就业主要人群,样本具有一定的群体代表性。

从总量样本分析结果看,22%的大学生选择支持“慢就业”,41%选择中立,37%选择不支持。样本主要群体是“95后”或者是“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与“70后”“80后”大不一样,就业价值观会更为多元化、就业需求更高,更加注重自我实现,不愿意将就。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对“慢就业”是呈支持或者中立的态度。

从生源样本分析结果看,12%的农村生源选择支持“慢就业”,18%选择中立,70%不支持;29%的城市生源支持“慢就业”,58%选择中立,13%选择不支持。仅有30%的农村生源对“慢就业”的态度是呈支持或者中立,而有87%的城市生源对“慢就业”的态度是支持或者中立。主要是因为农村生源的平均经济水平、父母对“慢就业”的物质条件支持与城市生源有差异。

从性别样本分析结果看,23%的男生选择支持“慢就业”,38%选择中立,39%选择不支持;21%的女生选择支持“慢就业”,44%选择中立,35%选择不支持。男生和女生对“慢就业”现象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二、“00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探究

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对“慢就业”现象进行分析。

(一)宏观环境

1.社会层面:人才市场岗位与毕业生供需失衡

从社会生产效率来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各类科技技术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就业岗位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从经济结构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面临的人才缺口更大,而高校在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匹配性还有待加强[3]。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使得企业招聘岗位减少,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加剧了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心理需求,导致参加编制考试的毕业生人数增加,“慢就业”情况加剧。

2.学校层面:职业规划教育成效不佳

目前,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69%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7%的大学生认为完全无效,仅有24%的大学生认为效果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让大学生有纸上谈兵之感;授课形式和方法局限于讲座和课程,专业程度不足,属于通识教育,缺乏针对性的分专业指导,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二)微观环境

1.家庭层面:从样本分析结果看,33%的父母支持大学生“慢就业”,在家继续考研或者准备考编制,41%的父母对“慢就业”持中立态度,26%的父母对“慢就业”不支持。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攻坚脱贫的深入,大多数“00后”大学生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也比较开明,所以父母愿意继续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慢就业”,安心在家继续考研或者进行编制考试。另外,在传统的家庭就业观念中,父母期望大学生能从事体制内工作或者继续升学,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大学生“慢就业”这一行为[4]。

2.个人层面:85%的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是想要继续考研或者准备考编制,3%的大学生是想体验人生一段时间后再工作,11%的大学生是想慢慢找满意的工作。这是因为“00后”大学生对工作和未来发展有更美好的要求和期待,希望自己能找到与所学专业、兴趣、特长相吻合的岗位。

三、“00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精细化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组织相关比赛、活动为辅,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更多的是起到课程教育的作用,实践教育较少,不能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个精准的认知。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对接,以期提高教育成效。一是提高实践时间,加强职业社会认知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利用专业实践的机会,开展精准认知,做到课程—职业有机融合。二是精准就业帮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优势,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一对一保持长期联系,掌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心理动态,对职业规划或者求职能力不强的学生开展及时对话,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对接并进行后续追踪,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从而减少“慢就业”现象。

(二)社会、家庭、高校教育协同化

社会是大学生就业成长的宏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求职机会、求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是大学生求职中的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求职认知、求职压力有着主体性作用;高校是大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的求职能力、求职心态发挥着引导作用。

“慢就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和引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职业认知并提升职业能力。从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建立相应的应届生就业政策支持,强化校企和校地合作,引导主流意识形态,避免“躺平”“啃老”现象的发生;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保持理性心态来看待职业类别、职业收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择业观;从高校层面来说,要加强精准就业帮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个性化建议,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

(三)求职主体就业观合理化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慢就业”心态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大学生应对“慢就业”有客观的认知,可以过程“慢”,但是“慢”不是无限期延长,变成逃避就业。大学生可以通过“慢就业”的过程去提升自我能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早日找到一份符合自身预期的工作,早日独立,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考研生源现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猜谜语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