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的制衡原则在实务中的应用探讨

2021-11-22 11:32青岛格莱默服装有限公司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权责审计工作原则

薛 慧 青岛格莱默服装有限公司

一、引言

一般而言,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秉承五大原则,即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制衡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其中制衡性原则是各类企业所必须要贯彻遵循的核心原则,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主要是指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设置、业务流程制定和职责划分方面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动态管理体系,防止内部人员的各种违纪或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企业健康平稳地运行。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划分明确,且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效应,充分保障企业利益不受到损害。制衡性原则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精髓所在,其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如果无法充分贯彻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失效,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对当下企业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不相容岗位未严格分离,尚未达到制衡性原则要求

当前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制衡性运行上面临的另一关键问题就是其组织机构设置较为混乱,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相容岗位未严格分离,无法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例如,董事会和经理层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按照企业标准的监督控制程序对企业各部门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同时企业需要严格按照不兼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当企业在处理某项经济业务方面的不相容岗位未进行严格分离时,很可能会导致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违规舞弊的现象。此外,对于业务重复的组织机构也需进行相应的精简,过多的管理层或者部门可能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衡,使企业全体员工明确自身权责,将制衡性原则落到实处,如果一旦某项业务出现问题,在职责划分不明的情况下可能就会出现责任推诿现象,极大地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给企业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管理系统能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执行的效率,也能相应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其制衡性原则不匹配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必须要按照其实际的组织架构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为管理层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供帮助。企业经营的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和外部业务运营是企业发展的两大重点,内部控制实施的好坏取决于企业是否制定出有效的组织架构,企业的组织架构的作用主要就是制定出规划、执行和监督的整体框架,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当前,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往往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运用制衡性原则方面的问题更加明显,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制衡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内部无法形成相互监督制衡的局面,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严重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此外,企业治理结构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集中型股权的企业在制衡性的发挥上存在较大难度,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被严重削弱,未形成真正的法人结构且缺少许多必要的常设机构,监事会的制约监督作用在董事会的制约之下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发挥。

(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相对独立性,制衡力较弱

企业一般在设置组织架构时,出于对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考虑会设立相应审计监督部门来对日常业务进行专业集中的审计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制衡性运行上的问题也有部分来自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进行,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不够规范,审计人员之间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一般而言,当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无法达到一致时,内部审计人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企业内部违规或者不利行为选择忽视,例如选择对企业虚构成本费用、虚增报销和偷税漏税行为直接默许等。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缺乏标准的业务流程规范,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对流程表现出随意性。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属于单位的内设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面临着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会受到限制,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最后,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许多审计工作无法进行深入的审计,审计部门中各个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难免会受到各级管理层的影响,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不明显,这也间接导致其权威性不够,从而使职责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受限。

三、贯彻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的建议

(一)规范处理企业机构设置和权责问题,贯彻落实制衡性原则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根据其分工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部门,例如生产、销售、采购、财务和行政部门等。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执行的效率和经营发展,组织机构的设置也是为了明确企业各部门的权责分工,加强各部门员工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企业组织机构仅仅是给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框架,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到每一位企业员工。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权责的划分,权责的划分是企业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和组织结构设置去进一步划分和分配各个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主要包括经营活动权责的划分、建设沟通渠道以及授权方式的建立等,科学合理的权责划分也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发挥的前提,因此,各个部门设置时应该依据相互制约权责一致原则,合理分配各个岗位职责,保证不相容的岗位严格进行分离,发挥制约效应。同时,建立健全奖惩体系和完备的岗位责任制度,充分细化岗位职责。强化员工责任意识,争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进行,对于重要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岗位要做好把关,重要的核心环节主要有关键的审核程序、交接密码、发票以及凭证的交接等。核心岗位主要包括银行出纳、现金保管出纳、凭证审核和票据报销人以及相关实物负责人等。

(二)构建与制衡性原则相匹配的内控机制,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针对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运行所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也无法得到发挥,更无法贯彻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因此,企业需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法,还要根据内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完善,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更加适应企业运行环境。

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通常是指股权分配和监事会制度上的合理。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从广义上来说,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控股权和利润分配的制度安排,这对于整个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收益的分配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制衡机制,通过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进行监督,突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作用,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从而进一步发挥内部制衡效果。如果不对其进行优化,就会存在结构混乱,权责划分不清的现象,会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影响。

(三)细化监管流程,加大制衡和监管力度

制衡性原则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重要原则,企业需要在日常的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中充分贯彻和体现,特别是对不相容的岗位更要充分突出。因此,企业在日常的运行和发展中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各项业务的工作效率。同时,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管,明确划分各个岗位的权力和职责,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避免责任的推诿和混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监管体系,保证内部控制的制衡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如果业务流程较为混乱,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运营和发展,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此外,企业监管不到位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独立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大量内部腐败和违规舞弊行为的出现,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的经营业务,完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使各个环节得以相互制衡,使各部门相关人员遵循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进一步细化监管流程,加大制约和监管力度。

四、结语

制衡性原则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实行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企业在运用制衡性原则的过程中,尽量同时兼顾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防止过度制衡或者过度缺乏的现象。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不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效果,制衡性原则的贯彻亦是如此。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应当定期对企业内部和运营进行风险评估,充分运用制衡性原则及时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制衡性原则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还能保障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权责审计工作原则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权责发生制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究
论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运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论高校辅导员权责不对等及其对策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