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21-11-22 11:52张晓旗王洪潇张少航
武术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武术比赛武术学校

张晓旗 王洪潇 张少航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随时代的变迁,武术与体育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术的发展必受体育的影响。2020年9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1”),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1]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接受采访说到“竞赛是处在整个校园体育体系的核心位置”[3]。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2”),意见指出“要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改革措施,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对新时代学校武术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1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机遇

1.1 政策层面:由“结合”到“融合”支持学校武术发展

201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4]次月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实施,由于简单易学,便于大范围推广,深受孩子们喜欢。这是武术通过由繁到简,简化成操后,与学校教育简单结合的表现;在2014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印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5]武术段位制是推广武术的载体,是推动武术进校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标志着学校武术由“操”向“拳”转变,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与武术进一步结合的体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6]此意见是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中国梦”,该意见指出了文化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学校武术发展的好坏不仅决定着武术的兴衰,也影响着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安全。[7]在此之前也有学者说过:武术不仅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让武术文化进入学校,其所产生得教育力量是不可估量的。[8]意见下发后,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开始在学校中兴起,如“一校一拳”特色武术学校成立,传统武术不仅是以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存在于学校,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渐渐融入学校教育中,这是学校教育与武术“融合”的体现;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意见1”,其中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概念,其本质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9]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2”,其中提出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2]两个意见的颁布使学校体育与教育开始更深层次(价值、功能、目的)进行深度融合,达到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效果。这给给学校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教育与武术进一步的“融合”。因此,深化“体教融合”将是学校武术发展的新契机。

1.2 社会层面:由“点”到“面”推动学校武术发展

2013 年由教育部牵头成立的全国性的7个运动项目联盟,而武术项目就是其一,同年9月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近三十所学校和单位参与共同组成。这是从新中国以来武术及学校武术快速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学校武术经过五年的发展,在2017年“武术联盟”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武术联盟会员单位以覆盖31个省(市、区),牵头单位35家。[10]2017年,由齐鲁师范学院、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及新华睿联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三方积极响应共建“齐鲁师范学院武术教育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学校武术的普及,开展武术育人相关的研究及实践。直至2019年,与北京、山东大约300多所中小学、大学开展合作,致力于推动武术进校园的工作。[11]综上,经过社会、学校等部门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举办各种武术赛事、组织武术工作会议等,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的规划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之困境

2.1 学校武术竞赛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王登峰司长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竞赛的重要性,他认为“竞赛将成为校园体育的核心”。[3]但是,在我国小、中、大学中,有关校内武术的比赛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但学校之间的比赛确实存在,即全国武术学校套路比赛,全国武术学校套路比赛是每年一次,自21世纪初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十九届,自比赛以来,比赛的形式比较单一。其竞赛规则是来自于体工队竞技套路武术比赛,其要求不太适用于学生群体,从而导致学校武术竞赛活动长期失效。[12]武术人才的培养大多出至于高校,在大学之前的阶段,由于受到学校、家长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武术。学生进入大学选择武术后,因没有基本功,习练武术动作难上加难。以至于毕业后,学生武术水平不高,无法达到武术教师、教练员的标准;而近代学校武术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为普及武术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让武术经由近代学校系统得到全面、充分的传承。[13]前者实际现状无法与后者根本目的相匹配,究其原因是我国学校武术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健全。

2.2 学校武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两者对学校武术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中,武术课所占比重极少,而专业的武术教师仅占体育教师的1/5。[14]一些学校武术课的担任教师,则是由足球、篮球专业等的老师代替教学,有的学校更是由非体育教师担任,其对武术本身的技术动作、武德等缺乏完整的学习,对武术知识的获取只停留在以前学过的武术普修课。另一项针对63所武术特色学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武术特色学校中专业的武术教师占总武术教师的1/3,而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占总武术教师2/3。[15]通过走访武术教育的专家,专家表明:“现如今广大武术师资大多数来自于高校,学校中主项班的学生武术优秀者都没有几个,更何况选修班的学生”。专业的武术教师如此匮乏,武术谈何在学生中普及,谈何在我国快速发展传承。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如此之多,怎么能把武术教好,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武术的兴趣。

2.3 学校武术场地设施不完善

不论在中小学还是在高校,武术的场地设施较比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场地设施要少很多,有相关研究以 24所初中、小学20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学校武术训练场地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1/5不到的学生反映他们学校有专门供学生练习的武术地毯,有2/3的学生反映通常情况他们是在室外操场进行武术课的教学。[16]可想而知,现如今有武术场地的学校少之又少,没有武术场地极其不利于武术内容的安全开展。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上课及其容易因摔倒而引起受伤;少年至青少年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他们会因某些动作跳起落下而伤到关节,对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高校较比中小学来说情况较好一些,学校里有专业的武术比赛场地可以用来上课或者训练,但这也是有针对性的,那些选修班的人上课的地点也与中小学无异,同样在地面比较硬的地方上课,众所周知,武术的一些动作并不适合在硬地面上做,假如我想练习武术的一些腾空动作和跌地的动作,但一想到没有合适的地方练习,也只能作罢。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将学生拒于武术门外的表现,也是阻碍学校武术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影响因素。

2.4 学校武术文化渗透较缓慢

从21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武术教育。武术作为我国之国粹,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里,不管是在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大纲的制定,一直都能得到教育部主管部门的大力提倡,但是,到今日武术在学校中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甚至有的学校里存在武术,但也只是名存实亡,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有资料显示,全国中小学一半以上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武术课程,[17]较比中小学校,现在的普通高校开展武术课程情况较好一些,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武术教材陈旧、内容缺乏创新性,无法给学生提供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8]形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在学校里学生选择武术是为了防身自卫,经调查结果显示:在322名学生中有86%的学生选择武术课是为了防身自卫。[19]武术在没有文化内涵的加持下,在学校形成了一种“学生只知其技,不知其意”的现象。李龙的一本专著里指出:“现今人人都说武术好,但是习练武术的人少”,[20]使武术陷入尴尬的境地。现如今在各中小学,武术课程只存在于体育课中,这种将中华武术看成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不明智的,[21]而武术文化在学校却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甚至不存在于学校,与现如今国家政策“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相悖。

3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武术多元化发展思路

3.1 学校武术“竞赛”和“人才培养”一体化

学校武术必须和竞技武术结合起来,竞技武术是近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高度发展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22]也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武术碰撞留下的产物,竞技武术极高的观赏性可以带动传统武术在学校中的发展。为解决学校武术竞赛活动的长期失效、校园武术竞赛体系不完善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笔者构建出“学校武术竞赛体系、专业武术人才培养模式”简要的一体化模型。一体化模型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学校武术竞赛体系,另一部分是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武术竞赛体系: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及教育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统一注册学校参赛资格、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升学激励政策,合理制定武术比赛年龄分组、项目设置、比赛数量,合理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比赛。即在平常课余时间进行校内比赛,在周末进行(市)学校武术比赛,在节日假期进行(省)学校武术比赛,在寒暑假进行全国学校武术比赛。[23]武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武术队打通通道,在学校武术竞赛体系的基础上,纵向升学为国家培养综合性武术人才;横向进入专业队为国家培养武术高水平专业人才。进入专业队的运动员事后参加比赛所取得成绩纳入体育、教育部门双方奖励评估机制,可递交申请去学校深造,为培养研究型武术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学校武术竞赛体系可由两部分组成或者四级学校武术比赛构成,两部分分别为校内竞赛和校际联赛,四级学校武术比赛分别为校内武术比赛、(市)学校武术比赛、(省)学校武术比赛、全国学校武术比赛。

校内竞赛指的就是学校内自行组织的武术比赛,校内武术比赛每年不少于两次。校际联赛由三部分构成:(市)学校武术比赛、(省)学校武术比赛、全国学校武术比赛。(市)学校武术比赛是指以本市内各中小学、大学为参赛单位,参赛运动员在统一的规则下进行的比赛;(省)学校武术比赛是指以省内各(市)学校武术比赛每个项目前16名的中小学、大学为参赛单位,参赛运动员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比赛;全国学校武术比赛是指以全国各(省)学校武术比赛每个项目前16名的中小学、大学为参赛单位,参赛运动员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比赛。校际联赛中国家学校武术比赛和(省)学校武术比赛两个类型比赛为选拔性竞赛,在选拔性竞赛中体育和教育部门要根据学生的成绩给予相应的运动等级。在这两个类型的比赛中省武术队教练和国家武术队教练在比赛后必须要观看竞赛影像,教练可选取武术水平高的运动员和好苗子进入各省队、国家队。其中学校武术竞赛参赛的人群为带有学籍的本校学生,参赛内容比赛规则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统一制定;国家武术队教练观看全国学校武术比赛、各省武术队教练观看各省学校武术比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分为纵向培养和横向培养,纵向培养指的是升学,而横向培养指的是进入专业武术队。纵向升学又分为赛后升学和进入专业队退役后在升学,前者是通过武术特长生这一身份加上艺术生文化分数线达到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后者是通过在专业队服役后,想进一步深造,通过申请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横向进入专业队是指学生通过选拔性竞赛后由各省队、国家队教练根据学生个人意愿是否进入省队、国家队进行深造。我国现今学生升学、运动员退役后所担心的主要问题是就业问题。根据我国将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1]未来武术教练员、教师岗位将增加,武术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度提高,以上体系可在未来缓和武术人才匮乏的现象,满足武术教练员、教师岗位的需求。本文“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政策”遥相呼应,正好大幅度解决了学生、退役运动员的工作问题。

3.2 武术师资队伍技能的规范化

上述对武术特色学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专业武术教师只占三分之一,由此可以想到,非武术特色学校中专业武术教师的占比,这些教师对武术技能掌握不牢固、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很难做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学校武术发展好坏与学校管理干部的重视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我们首先要转变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等实际操作者的观念,应尽快消除学校管理干部对武术价值和目标的片面认识。[24]因此,为了提高武术教师的武术技能,提高教师、领导对武术文化内涵的认识,急需举办武术国家级的培训班。武术的国家级培训班可以借鉴校园足球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师资国家级专项培训”,其中将培训分为两种:一种为武术骨干教师培训,另一种为学校管理干部培训(校长)。在骨干教师培训班里开设技能课,规范武术教师动作技能;开设理论课,丰富教师对武术文化的认知;开设讨论课,解决教师疑问以及学校发展问题。在学校管理干部培训班里白天设立专家讲座,让学校管理干部了解武术,提高对武术的重视程度;晚上设立讨论课,学校管理干部反馈学校所遇难题。只有学校管理干部与武术教师上下同心,武术才能更好的在学校扎根,才能在学校普及。

3.3 武术场地设施的空间化

武术场地设施主要包括:地毯、垫子、压腿杠、器械柜(架)、音响等。而所谓空间化则是合理的利用。对于学生训练、上课最重要的就是地毯和垫子,它可以使学生完成一些没办法在硬地上、脏地上完成的动作;它可以使学生安全地在上面练习,即使摔倒了,也伤不到学生的身体。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存在许多中小学校没有武术训练场地、没有地毯和垫子。对学校来说垫子和地毯极容易买到,价格也不贵。由于垫子和地毯的可伸缩性,决定了武术训练和上课的地方并不会专门占用学校太多地方,在训练和上课的时候学生只需要将垫子和地毯铺开,就可以在上面训练和上课,下课或者不训练时,只需将垫子和地毯卷好、折叠好放到指定地方,即角落或者墙边。学校有了这样的场地设施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武术课上的安全性、克服练习难度动作的恐惧性,也可以做到合理利用场地的目的,达到武术场地设施空间化的标准。

3.4 武术文化传承的创新化

武术是我国之国粹,学校武术教育不仅要有动作技能教导,更要有武术文化的贯穿,这样才能彰显中国精神。武术文化应该是学校武术教育的落脚点,创新武术课程教育,让武术融入中小学理论课程,使之伴随孩子们成长。如何才能将武术教育贯穿整个学校理论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从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课、英语课一直存在,如果能让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与之有机融合,将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编入语文课、英语课中,或成为其课本中的一个章节、一个单元等,武术文化将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让孩子从小开始接触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底,让学生从小受武术文化的熏陶,持之以恒地感悟与练习,中华武术文化才能真正被继承和沿袭。

猜你喜欢
武术比赛武术学校
观非洲武术比赛有感
中华武术
浅谈武术比赛中竞技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特征
学校推介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