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改革影响及政策建议浅析

2021-11-22 11:32庞承斌广西广投临港工业有限公司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报价传导定价

庞承斌 广西广投临港工业有限公司

一、LPR改革的背景、进程

(一)LPR改革的背景

由于贷款基准利率当前依然存在,当前金融市场仍出现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局面,受制于当前利率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在企业提供贷款时,商业银行仍主要以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资金价格依据;原LPR定价机制下的贷款,利率央行基准贷款利率也保持高度相关。导致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较不敏感,目前控制市场利率下行趋势的主要措施应该是逐渐压低货币等政策方面的传输效率。这也是实体方面经济感受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为畅通市场利率传播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发挥LPR改革在降低贷款利率、减轻实体经济负担方面作用,央行于2019 年改革LPR报价机制,报价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LF)加减点报价,积极完善LPR传导机制,以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以应对疫情影响,促进后疫情时期经济恢复性增长。

(二)LPR改革进程

LPR,即贷款基础利率,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实行的利率。2013至2018年为改革第一阶段。虽然每日根据市场利率报价,但央行基准利率依然是各银行的参考值,且LPR与基准利率调整保持一致,不能真实反映金融市场利率动态传导效率较差。2019年,央行改革调整LPR的报价方式、期限、报价行等内容,使传导机制、时效等更加贴近市场,对金融市场动态和资金价格更加灵敏。

二、LPR改革的特点

(一)以MLF为基础加减点报价

改革前,LPR与基准利率保持稳定的锚定关系;改革后,各报价行综合负债成本、市场资金供需及风险状况,以政策利率MLF作为定价标杆,LPR报价在MLF基础上加、减点形成,打破与基准利率的锚定关系,更加贴近市场利率水平。

(二)期限品种增加

改革后,LPR 在1年期利率品种基础上,增加期限5年期的利率品种,为中长期贷款利率提供定价参考,同时便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向LPR转换平稳过渡。

(三)报价行范围扩大

原LPR报价行主要为工农中建交等10家国有大行,未能覆盖城商行、外资银行,报价行覆盖面不够广,代表性不够全面。为充分考虑中小银行特点,改革后,新增许多城农商行和外银民银。

(四)报价频率调整为每月一次

原LPR报价执行每日一报,报价过于频繁,导致各报价行不够重视,报价质量不高。改革后LPR报价执行每月一报(每月20日),银行同业拆借中心剔除最高、最低报价,采用算术平均法得出LPR,并在央行官方网站发布。

三、LPR改革的影响

(一)引导利率下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受较大冲击。推动贷款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业成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缓解流动性紧张重要举措。LPR改革有效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更加明显。借助改革后LPR与MLF等市场利率更为紧密的联动机制以及更贴近市场利率特点,央行通过有序降低MLF等公开市场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二是利率市场化水平更高,以政策利率MLF作为定价标杆,打破与基准利率挂钩关系,减少隐性利率阻碍保证LPR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同频共振。

(二)提升金融机构定价功能

贷款的利率尤其是在LPR改革后开始持续的靠拢市场,在央行实行偏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形成较大下行压力;但负债仍主要以基准利率定价,成本并未同步降低,存贷利差不断收窄。为应对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提高定价能力和经营水平,将促使银行调整和优化原有定价方式,将提高定价能力重点从资产端转到负债端等、从资金价格、资产负债、流动性管控水平,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市场化定价能力。

(三)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LPR改革前,政策利率变化需经过一连串渠道、媒介才可传导到实体经济,同时也由于对市场利率不敏感而导效货币政策效果被削弱。LPR改革后传导路径变为MLF—LPR—贷款利率—实体经济,政策利率到实体经济传递环节和媒介减少,弱化市场利率传导中时滞甚至扭曲影响,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四)影响不同企业融资成本

考虑到MLF操作的稳定性,LPR从改革后主要关联的是市场及政府的利率,其中和市场利率关联的LPR预计也将保持平稳。实际贷款中,商业银行将根据企业不同资信状况,在LPR基础上加减点。

对优质企业而言,其在金融市场融资能力较强,与金融机构的谈判中对贷款定价有着更大的话语权;随着近期央行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而适当下调MLF进而引导LPR下行,叠加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因素,在LPR基础上进行减点操作往往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大型优质主要手段。根据上述分析,资信较好企业的信贷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中小微或资信较差企业,因其融资渠道、工具有限,更加依赖银行贷款获取经营流动资金。尽管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措施,但因企业资产规模、经营状况、担保举措不佳或缺乏等因素,潜在信贷风险高,商业银行往往在LPR基础上进行风险溢价加点。

(五)增加个人房贷选择空间

目前,固定利率和LPR定价利率为住房按揭市场两种利率模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将按照签订房贷协议时约定利率偿还本息;采用LPR 定价利率的,本息将随着LPR波动而变化:LPR下降,还款本息减少;LPR上升,还款本息增加。采用什么利率模式,主要基于对LPR未来走势的判断。住房按揭贷款为中长期贷款,且根据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保持总体平稳的政策导向,个人可根据家庭资产和收入情况,综合贷款金额、期限折扣及家庭资产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放贷利率。

四、建议和意见

利率定价时,金融机构首要关注的是它们内部的各项成本因素。银行费用成本相对固定,风险和资金成本因素是贷款利率的首要关注。为维持银行可持续发展,贷款利率需覆盖各类成本,这也是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必要条件。

风险成本由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客户、业务的风险水平决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和良好资信情况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溢价。资金成本主要由存款类资金、市场化资金成本及以MLF等为代表的中央银行负债成本综合决定,而贷款利率的走势将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息息相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完善MLF价格机制,深化金融改革

结合宏观经济调控及金融市场环境状况,适时调整中长期信贷政策,适时降低政策利率并增加货币投放规模,引导市场利率下行进而促进贷款利率下降。统筹推进存款利率改革,优化银行负债端管理,理顺内部资金价格转移机制,促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模式转换;打通存贷款市场与货币市场壁垒,消除不同政策利率、“准政策利率”之间的信号差异,促进低利率向实体经济的有效传导;积极发展债券、股票、期货等资本市场,加强不同金融市场资金、利率的联动和传导。

(二)完善配套措施,助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是加强完善自律机制。LPR由报价银行根据MLF利率加点形成,为确保报价真实、开放、透明,银行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需完善自律机制加强对报价银行的约束。二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MLF最长期限为三年,LPR改革后利率期限新增五年期。为增强与政策利率的匹配度并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建议将MLF最长期限调整为五年。三是发布企业融资实际利率指标。目前,企业实际融资利率还缺少明确的衡量指标,原贷款平均加权利率指标已无法满足上述指标衡量要求。为更准确、清晰反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建议发布不同期限的企业融资实际利率,让实体经济真正感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融资成本的变化。

(三)优化存款结构,强化银行负债管理

盈利是企业经营方针,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仅靠银行通过资产端的单向让利将导致持续性较弱。因此,加强负债端成本管理是银行应对LPR改革、提升经营能力重要举措。一是优化银行存款结构。当前,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央行和银保监等部门推出举措及创新存款产品和存款结构。二是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国有大行由于网点多、信用高等原因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考虑定向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存款利率补贴政策,既避免中小银行发生揽储不足,也可避免国有大行与中小银行定价差异过大导致部分贷款利率过高,不利于引导整体融资成本降低。■

猜你喜欢
报价传导定价
本刊2020年36卷第12期版权页定价勘误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帮爸爸定价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搏的鉴别
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