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讨

2021-11-22 11:32吴文超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行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7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吴文超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行

立足于经济视角,信息不对称主要存在于交易双方中的一方信息获取处于薄弱环节和交易完成后一方信息管理较为局限两大主要方面。从社会资源学视角研究,亦会导致资源不同程度上的错配问题。而信息不对称若发生在银行信贷业务之间,则会造成信贷资源的无端浪费同时还会一定程度扰乱行业竞争秩序,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因此,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和国家金融体系亟需正视的核心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概述

随着金融体系的迅猛发展,银行的资金池蓄水能力日渐增强,业务拓展也日益多样,所以,银行在服务国家经济、支持国计民生,为实体经济输血等方面贡献良多。实体经济组织在与银行办理具体业务时,常表现为存款与融资两大种类,而信贷则是目前国内实体经济首选的主要融资方式之一。信贷业务于国民生活而言,可以维持物价稳定,缓解民众燃眉之急;于企业来讲,可以调节资金余缺,扶持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对国民经济领域起到持续推动的存在价值。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亦与信贷业务如影随形,难以把控,因此,信贷风险管理,始终是商业银行管控的难点之一。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在日常信贷业务办理中,对资质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或个人颇为青睐,而这些实力的体现常来源于网查数据,更有绝大部分信息取至企业财报或个人自我陈述。但是,商业银行在获得丰富的信息量背后,却无法真正审时度势地辨析企业或个人填写信息中主观故意隐匿的一些问题,诸如隐瞒民间借贷事实、自身健康情况等;并且在后续操作中,也鲜少能够精准识别出公司财务信息的虚假和个人申报信息的缺失问题。所以商业银行单方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没有真实依据,导致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分析工作略显徒劳并无形中加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尤其是进入后疫情时代,国家为了尽快复工复产,对商业银行开展了针对性的窗口指导工作,并释放宽松信贷政策的实施指引,使个人或公司贷款延时归还问题得到平稳过渡。但是,信贷规模的短时间急剧扩张虽支持了国内经济的大踏步复苏,却也导致这段期间商业银行对部分有贷款需求企业的调查不够充分,因此,个别企业的“搭便车”行为日益屡现,而随着后疫情时代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信贷风险问题亦随之浮现。商业银行应给予高度关注,方能寻求平稳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引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形式

信息不对称常指商业银行在发生信贷业务时,银行作为放款方与贷款方所了解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表现多为放款方对贷款方企业的了解不足。实际情形下,有许多资信确是银行无法准确获取的,而正是由于这些信息存在彼此认知差异,会使得信息相对贫乏的放款方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会滋生商业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细化到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具体形式,常呈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类型。

(一)逆向选择

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无法精准判定客户的资信条件,所以往往根据行业内潜在客户的平均信用风险来进行贷款项目是否达成与贷款利率政策的初步判断。但这一平均信用利率明显要高于优质客户,使这些优良客户不愿继续借贷而选择退出信贷市场。但对于信用风险较高的借款人而言,该利率又明显低于其所能接受的最高红线,因此滋生劣质客户产生追加申请的冲动。结果显而易见,真正取得贷款或追加更多贷款需求的客户恰恰是商业银行本意不愿贷出的那些劣质借款人,由此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的是贷款企业或个人在取得银行放款后不按照合同的约定用途进行使用,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将其用于法律规定中明文禁止的使用范畴,从而增加放款银行不良信贷风险的发生概率。从定义来看,道德风险源于借贷双方发生交易后,借款人故意违背信贷合同规定细则而选择从事高收益、高风险的事项,但因资金提供者对后续资金投向、风险、收益等信息了解并不完全充分,因而放大了放款银行信贷风险。而一旦银行面对的是仅承担有限责任的借款方,同时假设合同中未签订担保事项的情形下,借款人所投入的项目一旦失败,银行很可能本息全无。因此,商业银行放贷业务预期收益不仅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还取决于信贷风险的大小。所以,若信贷市场上若有两类借款人:一种借款人投资项目收益率低但回报稳定,风险较小;另一种借款人项目投机性较大,收益较高,但失败的可能性也高。而从银行视角分析,若向后者进行放款则贷款将呈现“较低质量”。

综上所述,借贷双方将会在合作前和借款后均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致使银行方蒙受信贷风险。在实际案例中,诸如利用虚假财报进行财务造假、伙同资产评估方进行抵押物价值造假申报,或者在借款后,由于道德风险问题而进行合同契约造假等事件仍有很多,包括凤凰集团下属金融公司、蓝田集团等具体案例,均可以证明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在商业银行信贷交易中的重要意义。

三、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措施

贷款银行由于对资金需求方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易滋生不良信贷风险。同时,劣币驱逐良币和弄虚作假的现象也会对信贷市场的环境造成破坏,因此,银行应采取有效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一)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联合惩戒机制

金融行业信贷风险管理架构与管控机制的完善是解决信贷业务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指引。其中,搭建信用评价体系和制定联合惩戒机制更是架构与管控机制的核心。信用评价体系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层的大数据征信系统要尽可能多的覆盖企业经营信息与企业主的个人征信;二是商业银行自身也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征信评价体系,实现自身信贷风险检测和信贷流程的逐步完善,借此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效率。同时,制定联合惩戒机制,从商业银行、工商税务、法院、检察院等各层级机构视角联合协作,对失信人员形成联合惩戒氛围。同时,在银行内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信贷风险全程问责,并强调贷前充分调查,贷中贷后加强信息检测的良性管理文化,进而实现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面管理的政策指引。

(二)加强贷后管理

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蓬勃发展,信贷人员工作总量与日俱增。但在规章制度建设中,对于贷后管理的规定却较为模糊,造成银行内部不能主动重视贷后管理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特别关注这一薄弱环节,明确贷后管理责任,将个人业绩与执行效果相挂钩;设置信贷风险预测岗位,派贷后管理经验丰富的员工前往任职,对可疑客户进行分析研究。

同时,信贷信息来源不断扩大,信贷档案体系架构亦待逐步完善。贷款前,银行的全面调查必不可少,但更要注意贷款信息和相关决策的精准质量。此外,商业银行应始终致力于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统一授信机制,并利用模块间的勾稽关系准确评定贷款方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以适度确定贷款利率和抵押物情形。而在具体的贷款协议签订中,除规范义务与权利外,亦要明确违约罚则与实施细节,并在银行自身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的增长势头下,加强贷后的检查与咨询工作,进而以实际带动信贷档案系统的及时更新,以此促进双方信息的对称发展。

(三)完善信息监测

信息不对称的诱因多为市场因素所致,因此,完善信息监测机制,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系可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收集客户综合信息时,实施数字化监控和深度分析将对其信贷业务的开展大有裨益。尤其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客户经理制,支撑主办银行不断实现制度制定的完善升级;并在信息支撑助力下,最大程度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通过定期沟通与共同利益理念,按照双方关系接续发展原则,实现自主与协同监测的约束管理,以达成风险监控的动态氛围。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完善其与税务机关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加强对贷款一方的深入了解,并定期与有关人员及时保持适度联系,对贷款业务进行提前提醒,以尽早把控信贷风险问题。同时,利用信息系统的便利,完善资产保全措施,加大清收力度,也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降低。

(四)加强信用评级

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有效举措就是要在放贷之前,深入了解借款企业的资信情况和行业背景,而合理实施信用评级评估企业风险,便可以预测企业资金和偿债能力。同时,利用全面资信评级,减少不良影响。另结合实际(包括良好的银企文化,员工理念,工作责任和上进心等上层思想的提升),真诚提高服务质量,礼貌待客,促进银行工作的提质升级。以优质的核心软实力赢得客户,而不是放开尺度,任意放贷,才能降低信贷风险。另对于银行内部,还要完善监督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利用审查信贷相分离原则,明确岗位职责,完善自检自查工作,以优化信贷内控管理,从而保障银行信贷业务工作人员认清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

四、结语

金融市场竞争激烈,而信息不对称则会加剧信贷部门的竞争,同时滋生银行信贷风险,所以,相关部门需采取科学举措和管理手段,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保证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从而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现存信贷风险问题。■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