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民营大中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2 14:09
市场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原材料成本生产

陆 英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南通分所,江苏 南通226499)

一、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在经营方案中,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资金投入的预测与控制,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企业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收入。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不仅是获得较大利润空间的前提,更是企业长久运行的保障。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大环境下,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保证对成本的合理控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更新普及,计算机应用逐渐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更新了企业成本控制传统含义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控制手段。

二、民营大中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控制方案筹划阶段

1.经营者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全面、对成本控制不重视

我国民营企业通常是由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起步,由私人享受收益、承担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组织。经营者大都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学意识,疏于对成本环节的管控,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造成企业资源的无效投入与严重浪费,成本控制形同虚设,使企业经营前期就存在较大问题,影响企业的长久效益。此外,经营者简单地认为成本控制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认为成本控制在于对产品的成本把控,进而不重视产品的质量,一味提高产品的生产数量,在总成本投入不变的基础上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种粗暴的成本控制方式,不仅没有有效地将成本进行科学的控制,还造成了产品存货问题,增加了对存货管理的成本,与成本控制的目的背道而驰。对成本控制认识上的缺漏是造成后续成本控制环节问题频发的根源。

2.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预测不准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应用,企业中早期的成本控制方法和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企业现有的成本控制方法零散随意、不成体系,拘泥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把追求低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唯一指标,忽略了与其他各要素的协调,也由于成本控制体系的不科学,造成了成本的相关数据不准确,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不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预测决策,最终导致企业实际的成本投入与预期不相符,失去了成本控制的意义。除此之外,合理的成本决策是建立在正确的成本预测基础之上的。因为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很难做出准确的成本预测,从而影响成本决策的正确性,这样不仅没有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目标成本不明确,责任制度不到位

成本控制是在明确的成本目标的规划下进行的。民营大中型企业大都存在目标成本不明确的问题,多数民营大中型企业在制定目标时存在考虑因素不全面、制定过程简单等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根本不制定目标成本,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完全随心所欲、忽略目标成本的重要性,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混乱不清,增加了时间成本以及浪费企业的有限资源,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成本控制不仅在于对成本的控制规划,还包括对成本控制的监督,保障成本控制的落实并及时根据不同情况的出现作出相应的调整。大多数民营大中型企业没有对成本控制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只关注了成本控制的开展,未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监督保障。这也导致企业的不同部门及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重视成本控制工作,认为与自己的利益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造成了成本控制的多重问题。问题造成的相关损失不用具体的部门及相关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使得有关部门及员工在工作中的松懈程度进一步厚植。在执行中缺乏有效的责任监督制度,也是无法科学控制成本的潜在原因。

(二)成本控制方案实施阶段

1.原材料把控不严格,采购制度不完善

民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原材料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对原材料采买的数量、质量及对价格的把控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受价格规律的影响,任何商品都是以价值量为基础,围绕价格上下波动。因而大中型民营企业在原材料采买时,受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的影响,不同时期的价格可能差距较大,对成本的影响也较大,而企业忽略对原材料采买的把控,没有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和质量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决策调整,致使企业盲目采买,造成原材料采买所投入的成本过高或者因为疏忽使购买来的原材料质量存在不合格、不合规的情况,又或者没有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原材料采买过量造成积压。其次,针对原材料采买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企业没有制定规则来防范跟解决。对于采买的原材料,没有相应的方案来解决积压或者其质量问题,造成成本的浪费,无法及时止损。而购买原材料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便是采买人员较为随意,对原材料的购买缺少严格的品质把控以及对市场缺乏必要的敏感度,而大中型民营企业疏于对采买人员的遴选以及忽视对采买人员的必要培训,当采买环节出现问题时,也没有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或相关措施来对采买人员进行监督,这在采买环节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成本浪费问题无法解决。

2.生产过程缺少监管,用人薪资不合理

民营大中型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原料的使用、生产技术的选择以及生产进度上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在生产原料的使用上没有标准化的生产要求,单位产品的规格要求不明确,对残次品的数量以及原料的总使用量没有限制,工人在生产中就疏于对残次品的把控,毫无节制地领用原料,造成原料使用上的浪费,大大增加了产品原料上的成本投入。其次,大多数民营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更新上的速度较慢,尤其是在生产环节,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各批次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生产中还依靠大量人工操作,这在无形中拉长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也间接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使用大量的人工进行生产操作,不仅无法保证产品的合格率及单位产品规格的标准化,也增加了在生产环节人工成本的投入,成本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最后,工人的薪资发放没有明确标准,工作量的多少与薪资没有直接挂钩。不管工作量多少,工人的工资基本都是一样,对于工作量较大的工人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而对于工作量较少的工人也没有督促效果,这就会导致工人的工作态度不积极、懈怠懒散,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三)成本控制后续阶段

民营大中型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单单是在产品的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完成之后,对于剩余原料、多余产品以及废弃产品的管理也需要进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的后续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应放在存货管理及废弃产品的处理上。而民营大中型企业往往忽略了生产完成后续阶段的成本控制。在存货管理方面,因为对市场的变化及供求量变化的了解不及时,造成产品产量过剩,就需要有一定的场地来留存多余货物,而企业在场地选择以及存货处理上较为随意。场地的选择没有根据存货数量的多少进行规划,造成存货场地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引起空间的浪费或者货物的挤压。此外,在对货物存储中容易忽略特殊物品对于存储环境的要求,随意存储易造成货物的损毁或报废,引起不必要的成本浪费。而且,对货物管理的数据、凭证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所依据库存数量做出的决策不准确,进而扩大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废弃原料以及残次品的处理上,由于民营大中型企业往往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不重视集约型生产以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观念,容易造成原料、材料的浪费,不重视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生产资源的浪费,严重不符合当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集约型发展理念。

三、民营大中型企业成本控制策略

(一)科学认识成本控制,全面统筹成本规划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科学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多方协调地进行成本统筹,才能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效益基础。民营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应加强专业经营知识的学习,全面了解现代成本控制的核心及体系,重视成本控制,保证成本控制计划能对企业的经营运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强化企业各部门及相关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组织对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培训,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增强企业上上下下的成本控制意识,调动企业的成本控制活力。此外,科学认识了成本控制之后,企业经营者便能更好地统筹规划成本控制,不再只关注某一领域的成本控制,而是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好采买领域、生产领域、销售领域以及售后等各个领域的成本控制,使各领域的成本控制环环相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足的成本动力。

(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准确预测成本的产生

一个完整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是有效控制成本的保障,民营大中型企业应建立完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内部应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应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成本控制的软件管理系统,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成本核算的计算效率,为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与此同时,民营大中型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的监督和考核工作,及时根据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成本控制方案,对于预测成本的数额进行核查,确保其合理性与准确性。预测成本并非一成不变的,成本监督体系的存在就是为了及时调整各环节的成本投入,保证成本投入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确保企业能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三)明确目标成本,有关责任落实到人

在有了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之后,目标成本的确立也就相对简单了。目标成本确立的目的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避免成本投入过高使企业的利润有所减少,也防止成本投入过低而无法保证产品生产的质量。民营大中型企业只有明确了目标成本,才能使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在合理限度内有序进行。成本控制的范围确定了,企业的经营者和各部门及其员工都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工作,不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及企业成本的浪费。但为了防止因工作人员的失误而引发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企业还需要建立权责到人的责任制度,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平时严格执行企业的制度要求,定期考核各部门的任务执行进度,各部门制作任务进度报表,根据报表内容分析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保证后续工作的严谨性,减少工作中不必要成本的产生。

(四)完善采购制度,加强生产环节的监管

对原材料采购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保证以合理的价格采购适量的原材料,避免采购环节出现浪费现象。首先,民营大中型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采购小组,实时了解市场变化,培养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根据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作出相应的采买方案调整,避免盲目采买造成原材料的挤压与成本多余投入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其次,采购小组也应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把控,不能因为价格优势而忽略了质量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原材料的质检工作,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避免因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而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在生产环节加强管控,制定标准化的产品规格和质检系统,对生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降低残次品的数量。对产品的质检系统进行升级,保证产品高质量生产,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确保一定的市场份额。此外,还要注重机器化生产的推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做到产品大批次生产的高质量标准化,降低人工成本;对现有工人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做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废弃产品回收再利用,库存货物科学化管理

对于生产过剩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存储,注重不同产品对于存储条件的不同要求,分类归纳储存,落实好账目统计工作,设置相关人员对库存进行管理,定期检查仓库的储存条件,避免因环境的变化引起仓库储存条件的变化进而影响库存的质量。及时了解市场的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及时处理库存,避免因长时间的积压引起库存产品的损毁,造成更大的成本损失。对于废旧材料以及残次品的处理,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回收的尽量回收再利用,生产环节无法回收利用的可以根据废弃产品的性质另作他用,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地挽回一部分成本,也能避免废弃材料的随意处理引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四、结束语

综上,成本控制是所有企业发展的长存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只有创新与技术相结合,不断更新成本控制的方法,上下协调、统筹兼顾,才能使成本控制有效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原材料成本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德媒:中国收紧重要原材料出口
观点
知识无穷尽
企业降低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核算探究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