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石如其人”

2021-11-22 06:00王沛byWangPei
宝藏 2021年10期
关键词:石头

文/王沛 by Wang Pei

过去经常听到“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之类的话,晓得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的风格同创作者的性格特质相似,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大体精神面貌。

今天,笔者想谈谈“石如其人”,即石品中体现出的藏石者的性格特征,包括志趣爱好、人格品行、思想境界等。

一、异质同构:从石之性格看人之品格

异质同构本是一种艺术创作原理,岩石、古松、仙鹤等“异质”,可同构于一幅画作,表达创作者希冀长寿、和谐、美好等的情感诉求。人与石头这对“异质”,可同构于一间石斋,唤起藏家的遐思、爱憎和种种情感。石头并非等闲之物,它是有灵性,有人性的,甚至有血液,有生命的。那么,它又有哪些优良品质呢?

笔者归纳为“六于”:

(一)敢于直面困难。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本厚厚的书籍,那么每一个地层就是一张书页,地层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粒石子就是其上的文字。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不管是原岩,还是剥离于母岩的石体;也不管是倍受高温煎熬的岩浆岩,还是饱经剥蚀磨砺的沉积岩,或是经受高温高压的变质岩,哪一个不是直面困难、历经艰险、不屈不挠的坚强勇士?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它们靠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如果人能像石头一样,敢于正视现实、直面困难,坚定信心、勇往直前,那么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壑坎。

(二)苦于砥砺锤炼。石头看似没有生命,但它就像人的容颜一样,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不同的是它要经受“两个作用”的考验,发生质的变化。一个是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考验,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变质等作用,使岩体成分、结构及构造发生改变;另一个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考验,由于风、海洋(河湖)、生物等作用,使岩体发生破碎或成分改变,再被搬运到低凹处沉积下来。明代《增广贤文》说:“雨露不滋无本草,外财不富穷命人”。一个人只有经常锤炼打造自己,才能做到顺势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勇于改变自己。石头虽然没有玉的柔润美丽,但它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广西红水河大化岩滩的摩尔石就非常独特,其质地柔韧、线条流畅,造型简练、体态夸张、开阖自如、落落大方,就像英国雕塑家摩尔的作品一样,在“似与不似之间”极具抽象意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实摩尔石的原岩结构致密,但因石中成分、结构的差异,被水蚀冲刷留下的是坚硬的块体;加之所处河床环境的特殊,使其“弧形弯曲部位”保存完好。人如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因素”中,有意识地磨练和改变自己,也必然会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题名:【虑而后得】 石种:摩尔石

题名:【三足鼎立】 石种:摩尔石

(四)善于包容他人。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石头,人们叫它“石中石”。北京十渡孤山寨千古河床的“石中石”就很有意思。在河床平滑的石板上,包裹着一个个圆形、椭圆形的石头,如同用水泥在地上打了补丁一样,颜色深浅不一。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为浅海环境,气候潮湿炎热,地上大量碳酸钙、碳酸镁被水溶解带到海洋中沉淀,形成石灰岩;同时,陆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胶体的形式被带到海洋,与石灰岩一起沉积粘合。等到海水退去,积岩露出地面,便形成了今天的“石中石”。人们经常讲“包容”,这就是最形象不过的包容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互谅互让,和睦相处、组成“家庭”。

题名:【清风舞月】 石种:太湖石

(五)勤于革面洗心。水冲石最大的特点是外形敦实圆润,表面细润光洁,色彩鲜明,有的形成某种物象图案。一般而言,江河落差大、水流湍急的河段,石头的水冲度就好,外形也较美观。如重庆、湖北段的长江三峡石,石表细腻平整,花纹绚丽多彩,图案各式各样,意蕴回味无穷。当然,这也不是铁律,还要看地理、地质和气候等多种条件。由此说来,水的力量是巨大的。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讲:“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要经常清理,清波涤尘、洗污去垢,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才能焕发活力、与时俱进。

(六)甘于奉献捐躯。顽石不会因为未被发现而懊恼悔恨,也不因被人喜爱而受宠若惊,它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本性和品德。当人类需要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地听从召唤、挺身而出,或经受锯拉刨平凿琢、甘作高楼大厦的栋梁和“颜容”,或“任人宰割”、成为艺术家刀下的精美雕塑作品,或甘愿伏地、当人们脚下的铺路石。比如花岗岩,这是火成岩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既质坚耐磨,又美观大方,多用作建筑石材。石头的奉献、捐躯品德,值得中华儿女学习,平时勤奋刻苦、练就自身,当国家建设需要时,励精图治、报效祖国。

二、纵古思今:从石品看历代藏石之人的性格

唐代名相牛僧孺,一生历经中唐八朝皇帝,他既是政界的贵胄,又是文坛的名士。他一生忠诚正直廉洁,唐文宗时因故罢相。牛僧孺还是藏石大家,文友白居易专门为他著文《太湖石记》。他藏石甚多,形状奇绝怪异:“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

不少造型石,生动映照了当朝大臣、地方官宦的为政形象,甚至成了他心中的“暗喻”:端俨挺立的“真官神人”,若行若骤、将攫将斗的“鬼兽”等等,正是形形色色为官者的真实写照。

题名:【惟有骨气映青松】 石种:太湖水石

题名:【云岫洞天】 石种:太湖石

他“慎择宾客”,坚持原则,不拉帮结派,休息时只跟石头在一起。这反映出牛僧孺清高脱俗、洁身自好,远离是非之地、不蹈恶俗之境、不牟非分之财的高尚品格和真实心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是古代著名赏石家。他一生颠沛流离,做过翰林学士、左拾遗、中书舍人,也被贬过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在苏州,他得石两片,钟爱有加,作诗《双石》。石头看似非常普通:“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但它却是那么的坚硬和牢固,从远古的混沌时代诞生,亿万年前被遗弃到水滨,在太湖洞庭山与我谋面,保存得这么好,实在不易。它形态峻拔,“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如同人的仕途生涯,起落无常,落差极大。尽管白居易政治遭逢跌宕起伏,但他绝没有就此倒下,而是像“双石”一样,坚贞不屈、坚毅挺拔,牢固扎根于民众。正是“双石”的无形力量,才催生了他挑战命途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无怨无悔的品行。

据《铁围山丛谈》记,南唐后主李煜有石曰“灵璧研山”,经长逾尺,前耸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为华峰,参差错落者为方坛、为日岩、为玉笋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则因两岸陂陀,中凿为砚。宋灭南唐,兵临城下,李煜临终前还不忘将此石托付家人收藏。数代以后,李氏后人嫁于北宋书画家米元章,李煜珍藏的“灵璧研山”转到了米元章手里。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被宋徽宗豪夺后,米元章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书法宝卷《研山铭》。

爱砚石是文人和书画家的本性,李煜亡国不忘研山石,米元章在宋的监牢里宁死不交出研山石,足以看出他们把石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誓死守护石头、捍卫尊严的文人气质、倔强脾性和坚强品格。

李煜“灵璧研山” 北京文博学院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他为人诚实豁达,为政忧国忧民,一生经历坎坷。宋神宗元丰年间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谪至黄州。苏东坡也是爱石赏石大家。据载,苏东坡“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因石上山峦迤逦、云穿山脊,犹如甘肃的仇池山,四面陡绝,遂取名“仇池石”。在他忧思难抑之时,仇池石总能给以精神慰藉和力量,反映了他对清静自由的向往。苏东坡被贬定州时偶得一石,黑质白脉,水波纹若隐若现,犹如晚唐五代画家孙位和孙知微的水画,名曰“雪浪石”,并写有《雪浪石》诗。诗中歌颂“雪浪石”是昔日与敌作战时的“飞石”的非凡经历,实际上是借“雪浪石”表达自己驻守定州、备边抗敌的雄心和“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尊君思想、建业精神和豪放性格。

苏东坡 “雪浪石” 定州众春园

米万钟《锁云石》,周易杉藏

张养浩,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历仕翰林侍读、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张养浩也是有名的藏石大家,他在隐居济南八年间,常罗致太湖石,在城北建“云庄”,置“十石”,名曰:玉云、抱云、苍云、云、挂月、振玉、龙、凤、龟、麟。十座奇石,面貌各异。其中“苍云石”,张养浩甚爱之,并镌刻其作《江城子》。

他说,这块巨石不知何年被神仙之斧砍断,断面光洁如玉。好似春天那翠绿的草木,生机勃勃,如气势磅礴的华山,石上的孔穴悄然联通。他步入仕途三十年,为官清廉,就像“苍云石”的根,清白光洁、表里如一。现在虽然离开了朝廷,四处漂泊,但他依旧保持着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清廉爱民的优良品格,这大概是他尤爱“苍云石”的原因所在。

米万钟,米元章之后裔,晚明书画家,官至太仆寺少卿。米万钟嗜石成痴、藏石颇丰,大者有几十吨的太湖石,小者仅几厘米的雨花石,且上品者众。其中,灵璧“非非石”为镇馆之宝。此石虽然高仅一尺八寸,却构造十分奇峻。数峰高耸,俨然小九子也。该石面面皆奇、十面可观。

为此,他请画家吴彬绘制了二十七米长的《十面灵璧图》长卷,从十个角度表现“非非石”的纹理形态和生动气韵,每幅图右侧都有米万钟的题识跋文。“非非石”折射出了石头坚韧不拔的气质,与米万钟坚强刚毅、追求卓越、永不服输的性格相合;同时也符合米万钟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善于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人生哲学;更表现出他博采众长、放旷不羁的秉性和“襄阳米家”风范。

《红楼梦》作者、清代学者曹雪芹不但写石,而且还集石、画石。其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曰:“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磊时。”诗中既描述了画面,更写出了曹雪芹的性格和傲骨。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一生命途多舛,多在私塾里教书,生活十分拮据,但他仍藏有众多名石,如三星石、海岳石、鱼跃石、蛙鸣石等。其《石隐园》载:“老藤绕屋龙蛇出,怪石当门虎豹眠,我以蛙鸣兼鱼跃,俨然鼓吹小山边。”蛙鸣石为灵璧石,其形酷似蹲蛙,有蓄势待跃之状,是蒲松龄的案头心爱之物。借用《南齐书·孔稚珪传》中蛙鸣之典故,细察欲动欲叫之“蛙鸣石”,既表明自己隐居山林、乐山乐水的高雅志趣,又显示出他外表欢乐、内心痛苦的矛盾性格。

近现代著名画家、国画大师张大千移居美国环荜庵时,在附近沙滩上发现一块巨石,高一丈有余,重达五吨多,其外形颇似我国台湾省地图,张大千视为至宝,将其石移到环荜庵内,题名“梅丘”。后来,张大千又将此石从海路运回台湾自己居所“摩耶精舍”安放,周围栽满了梅花。梅丘石头部朝向祖国大陆,取意为“心向故里”,“梅丘”二字正是“归正首丘”之意。他在《题梅丘石畔梅》中云:“片石峨峨亦自尊,远从海外得归根。余生余事无余憾,死作梅花树下魂。”张大千在台湾逝世后,葬于梅丘石下。他爱梅丘石,更爱祖国大陆。可见,张大千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思想境界。

总括:以上列举了从唐代至近现代的十位藏石者的收藏以及与其性格的内在联系。一个人爱石藏石,不外乎这几种情况:爱石坚硬细腻的质肤,以石人喻、学石做人;爱石奇特怪异的造型,借石审世、洞察现实;爱石高雅绚丽的色彩,以石为鉴、彩绘人生;爱石独特的神态意蕴,假石传情、以情达意。当石所体现的性格品质、表现的形态神韵、揭示的深刻寓意,与藏者的性格品德、志趣爱好、经历情感等高度关联甚至吻合交融时,人、石之间便产生了“共鸣”,人的收藏动机和爱石原因则油然而生。因此,石之性格与藏者性格总是“亲和”地交织在一起的。

张大千 梅丘石 台北张大千纪念馆

三、人品为要:从严打造藏石者的道德品行

古代“三不朽”中为何把“立德”置于首位?因为德乃“民之魂”。《荀子·劝学》云:“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人之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难在“守德”。“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儒家思想之“德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德之恩惠。《周礼·地官》为德行提出了崇高至极的标准,谓之“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也是道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代学者朱骏声说:“外得于人者,恩惠之德;内得于己者,道德之德”。内者,涵养德行、自我提升;外者,受他人道德之力影响、见贤思齐,或以道德之力影响他人、春风化雨。

赏石界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养整体偏低,但仍有不少终身以此为好、以石为师、修养身心、光照他人者。笔者以为,通过赏石文化组织、赏石媒体及爱石之士的不间断的普及文化、传授知识、言传身教,绝大多数爱石藏石之人能够修好品行,但这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们要将“德艺双馨”的口号提起来,提得更响亮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赏石艺术也在“文艺”之列,每年的评先奖优,每次的办展评奖,以及其他重要赏石活动等,是否可以对“德艺双馨”的赏石艺术人才做出奖励?以带动愈来愈多石界新人的成长。

真正的玩石藏石家还要有“大格局”,就是以大视角切入人生。

(一)大格局是一种睿智,大智若愚。一个人占有了足够的信息量,见过足够的世面,就能提高见识;有了足够的见识,就能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作出正确判断。如果从高处、远处看,很多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不要计较细枝末节,凡事从大局出发,舍弃个人小利而成全大局。

(二)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人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在思考周边的事物。对自己有理性的思考是成熟的表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能够处变不惊、泰然待之,是格局广度的体现,其间更多体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大格局是一种品行,大巧若拙。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更多是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和满足;立心是真正去思考自己内心,去了解自己的心智。人的品行是靠修炼的,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就会明辨是非、扬善抑恶。

(四)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俗话说“有大爱,无障碍”。一个人做事,如果能做到大公无私、心系黎民,那他的格局肯定大。佛家思想中的众生平等、发菩提心等,提倡的都是爱心。有了爱心,人的道德就高尚了,就脱离了低级趣味。

(五)大格局是一种责任,大辩若讷。人来到世上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他人、社会做事。这样,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就不会留下太多遗憾。不要为自己的得失而纠结,也不要常与他人争辩,而要多思别人的难事,多想群体的大事。

题名:【知音】 石种:戈壁石

猜你喜欢
石头
路上的石头
别小瞧了石头
反正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
石头里的鱼
创意石头画(下)
坐井观天石头国
石头,石头,变变变!
移不走的石头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最大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