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3 00:01龙雪梅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文/龙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课,是一门经验传授课,也是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前一门重要的“思政课”。如何将思政建设融入就业指导课,确保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发挥就业指导的课课程引领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

(一)就业指导课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就业的生力军来自高校毕业生。青年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能不能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合理就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要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便要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2]。就业指导课程在高等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帮助高校毕业生完善就业观念,推动毕业生尽早就业,对引导学生主动助力国家发展、建设祖国起到重要作用。

(二)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具有重要意义

要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相结合。在目标和内容层面体现思政育人理念,从而有效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育人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指导课与思政教育结合具有三点意义[3]。

第一,有利于正向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石,也是就业指导课程应有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和素养,增强学生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更高追求的职业理想。

第二,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成效。当下“唯收入”“唯地域”“唯前景”等观念深刻影响着应届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不少青年大学生更加向往大城市的生活,薪资和地域成为主要的择业因素,但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就业指导课融入思政元素,鼓励青年大学生返乡前往基层就业,这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体现育人效能和就业育人上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有利于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不应只承担“教书”这一基本职责,更是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就业指导课教师在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并深入挖掘就业指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大数据时代文化的熏陶下,四通八达的互联网造成网民价值取向的泛化[4]。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现代青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与人生经历,其就业目标与人生意义认识的不准确、不清晰、不到位将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课程设计上“课程思政”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课程内容设置上思政元素运用不充分,教学目标设计中务实与务虚比重不平衡。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高校老师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存在部分教师过于侧重就业求职技能知识的学习,在就业求职价值观引导上阐释较少。在学生求职就业的终极目的与人生意义上的阐释不够深入,就业指导课中的思政元素挖掘整体而言有待提升。

第二,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融合意识不强。就业指导课教师在高校中多由辅导员、兼职教师负责,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以完成课程任务为主要目的,重视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与技能教学,对育人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部分专任教师认为育人的主要工作由辅导员和思政治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其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能性更小。

第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大多数课程一样,根据课程内容编排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理论讲授形式是就业指导课的主要课堂开展形式,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与其他课程教学方式差别并不是很大。附加实施面试模拟等教学实践环节在就业指导课中很少运用,但在就业指导课中模拟面试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达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效果。整体而言,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教学方式普遍较为单一,限制了就业指导课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融合的策略探究

(一)科学完善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往往决定了一门课程的基本步调。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思政教学元素,使之贯穿就业指导课程的始终[5]。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思政元素运用不充分的问题。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注重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在明确了解自身岗位胜任力、增强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和求职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将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端正就业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和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此改变教学设计中以就业指导中就业知识讲授为核心而轻课堂育人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解、运用影响着课堂实际成效的发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有利于提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首先,要把好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关口,选聘具有思政背景、从事思政工作或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队伍建设[6]。其次,不断加强专业培训及个体素质教育,促进其专业知识水平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不少高校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校,其求职经历与工作经历很难丰满课堂。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就业技能培训,输送部分就业指导教师入职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可以加强教业指导课的质量。最后,鼓励组成由思政教师、职业就业指导教师、教学名师、辅导员和校外导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整合原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绝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组建教师团队或者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打磨,有利于打造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金课”。

(三)丰富教学方法应用

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增强课堂效果,提升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创造力、影响力和感染力,需要在丰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在就业指导课中充分运用各类思政素材,选好视频资源、案例并以讲活故事的方式作为思政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综合应用问题引领式、案例分析式、针对性讲授式、互动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摆脱陈旧、枯燥的满堂式、填鸭式教学,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求职就业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思政教育课堂中学生的思政工作学与行有机地相互结合,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的改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共同发力,牢固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相互合作、共享和促进教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要求,强化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实效性,着力破除当前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机结合困局。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