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精准化就业指导路径探析

2021-11-23 00:01王瑶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文/王瑶

据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1]。以笔者所在的陕西省为例,2020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1.64%,较2019届毕业生同比下降了7.44%[2]。受当前环境及经济下行等多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环境也逐渐复杂多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困难。在这种就业形势下,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的就业指导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新形势。要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进行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对精准化就业指导的整体认知程度普遍还不高,对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各方面的投入也不够,精准化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亟待健全。部分高校仍在沿用较为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尤其是在精准化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业指导的教育内容同社会的就业现状和毕业生职业目标、就业期望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3]。显然,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当前精准化就业指导现状剖析

(一)就业指导精准化程度低

精准化就业指导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学习情况、实践能力、就业期望值等有全面的了解与科学地分析,这样才能“因材施教”,为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生设计个性化、合理化的就业指导方案,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然而事实是,高校毕业生具有庞大的基数,加之缺乏精准化的就业指导网络服务平台支持,就业指导与服务仍旧是“大水漫灌式”的。各大高校仍旧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式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因此,精准化就业指导的深度与广度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机制远未形成

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一是高校将绝大部分的人力、精力与经费投入在了日常的教学与科研中,对就业指导的重视与投入程度远远不够。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人员基本上还是限于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与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且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与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仅仅具有单一学科背景,往往与被指导的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与对口专业的实践能力,就业指导工作的精准化无从谈起,只能流于表面。而专任教师参与的项目,如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的项目,因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二是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虽然很多本科院校设有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这门课程多由就业部门牵头,授课师资多为政工干部,因此存在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专业化程度较低、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教学组织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4]。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较多行业缩减了招聘规模,且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细化。学生几乎无法通过这些简单的职业教育课程获得相应的就业能力,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三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还未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业这个事情只会在大三第二学期、甚至毕业年份才开始接触到。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也很难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不重视就业,大四又因就业心理压力等原因一味逃避就业。更有甚者,要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的催促之下才会仓促准备简历,开始找工作。这种情况下,精准化的就业能力也是无从谈起。

(三)精准化就业指导平台建设落后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就业工作越来越需要精准化就业指导平台的加持,以此来实现毕业生求职信息与招聘信息的精准结合。事实上,招聘信息的推送还远未做到“精准”二字。学生对铺天盖地的就业信息难以筛选,无法第一时间寻求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容易产生信息疲劳,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的低下。而部分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信息筛查的能力,也容易被线上招聘欺骗,进而损害到人身财产安全。而用人单位也无法第一时间招聘到符合岗位需求的求职者,招工的成本也逐步提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荒”和毕业生“求职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存在。

二、精准化就业指导路径探析

(一)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高校应不断在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上下工夫,不断探索提升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新路径。首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校内外专业见习、校外实习实践等方式,完善大学生就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并且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就业市场的新环境、新形势,学生共性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目标改革[5]。其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转变,自主地学习职业技能,丰富自身的就业本领。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新方法、新思路,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教学内容中,因当前背景,也应适量扩充包括线上应聘、线上面试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线上就业的能力。最后,可以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积极将网络中优质的、可借鉴的教学资源与现实教学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优秀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强化就业指导师资保障

要在精准化就业指导上下功夫。一方面,高校需要在硬件配套上下功夫,比如设置院校两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室,努力完善招聘室、就业洽谈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对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资金支持等;另一方面,积极打造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将诸如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引入,专兼结合,使就业指导的队伍中不仅具有就业指导相关经验的政工教师,更包含具有优秀授课能力及专业知识储备的专任教师。不断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对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知识的培训与资格认证,鼓励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相关就业研究。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准入与考核等,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与补充等。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就业机制,协同政工领导、专任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生家长、知名校友,合力促就业,将就业机制融入育人全过程。

(三)拓宽多元就业指导渠道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不断研判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开拓就业渠道。第一,高校要继续坚持校园作为主招聘阵地,持续联系用人单位,坚持做好校内宣讲会、校园招聘会、双选会、线上招聘等。结合学生专业、个性特点、求职时间节点,开展就业政策宣传等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寻求就业岗位,助力学生就业。第二,鼓励毕业生积极向西部、向基层就业。高校应积极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的宣传与解读工作。第三,将硕士研究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政策、考研复试调剂等政策,及时对接到毕业生。

(四)搭建精准化就业指导信息平台,构建精准化就业模式

当前环境迫使高校转变就业机制,在精准化就业信息平台上下工夫,积极推行“云就业”。第一,高校应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在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求职信息上下工夫,特别是学生的意向行业、地域偏好、薪资期望等就业意向。建立学生就业数据台账,包括就业意愿不强烈的学生的求职偏好。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第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精准的就业信息匹配服务平台,将毕业生求职信息与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精准化比对,智能化关联,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推送符合要求的供需信息。第三,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从学生低年级起,不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等。高年级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开展简历诊断、模拟面试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实践性的就业能力。

三、结语

“就业”一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一大部分,其就业问题更是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强化就业指导师资保障,拓宽多元就业指导渠道,搭建精准化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建立精准化的就业模式,有效助力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