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需求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23 00:01孙瑜霞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思政理论

文/孙瑜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性课程。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的思想政治理论中,实践和应用始终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所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实际应用,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细致具体的要求[1]。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些都是市场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高校需要做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准备工作,这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路径。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定位

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不同的特质,比如数学的逻辑性和英语的交流应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不同的课堂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实现高效课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党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在高等教育下[2],思想品德科目中理论性与实践性最强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与时俱进,帮助社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青年,这不仅是人道主义方面的责任,而且也是文化强国的精神力导向。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念,特别是思政理论课程,科学化的授课环节需要教师对市场需求、社会导向有充分的了解,对政治理论也要有一定研究,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市场需求下思政理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人才是顺应市场需求的。这种顺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教学培养目标在新时期有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新青年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显示了市场需求下培养思政理论人才的必要性。

(一)民族凝聚力的需求

文化与教育的竞争属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信仰,是制度上的比较与凝聚力的体现。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民族精神的强弱,文化与教育的保卫战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体现。因此,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国家在国际上有独具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增进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制度的了解、思想的深化,都是目前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做的思想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向心力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的思潮会攻击和谐社会,阻碍国家的发展。因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原则方向,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政治觉悟是极为必要的。

(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

中国正处于经济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调整、稳步提升的阶段,同时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思想的独立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整体来说,个性产生了创新与发展,不同的思想为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但在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隐患。因此,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高校做起,培养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正确的、积极的观念面对社会,用符合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品行来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与意志,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三)人才市场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这群学生思想活跃、个人意识强、可塑性高。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占比多,并且他们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成形,仍处于一种迷茫的接受状态,大部分学生不会排斥各方面传递的信息。与此同时,大量负能量的信息总是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判断,让心智不成熟的新青年养成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因此,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刻不容缓[3]。当下市场需要新型人才,不仅得靠技术和知识支撑岗位职责,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应符合社会积极走向。大学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企业的活力源泉。人才市场对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理论人才的需求,也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负责任的考量。

三、市场需求下培养思政理论人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人才应当方式与目的达到统一

教学改革以来,高校课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校采取的形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红色资料、考察红色革命老区、以课题组的形式展开研究、撰写报告等。除此之外,还有学生的公益实习或是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高校组织的项目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锻炼学生的能力,但部分任务只是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技能,并没有起到培养思政理论人才的作用,或者是没有与市场需求相融合。通过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某件事并不是根本目的,在实践中应该牢记培养人才的方式与目标统一,让学生将思想政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近,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这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

(二)分工合作与统筹安排有机结合

许多高校在培养思政理论人才时,重点放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的活动。由于这样的活动缺乏统筹协调,校内的教学资源难以整合利用,开展活动的一致性不强,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虽然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课程的总目标,但课程方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学生难以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大学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活动中,理论难以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正转化,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学习质量不高。因此,要整合资源[4],学校各部门和师生分工合作,统筹安排,才能推动高校实现培养思政理论人才的目标。

四、培养思政理论人才的思路与途径

(一)重视理论应用,培养创新人才

思政理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应用的融合。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有很强的目的性,意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融入社会、有长远任用计划的新型人才。因此,高校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终应当服务于社会,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一个能将理论付诸行动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应用真正转化的能力。因此,要改变现状必须转变观念,首先是树立重视思政理论人才培养的观念,其次是转变课程考试作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念,最后是转变知识与实践的占比观念。只有相互配合,将观念更新升级,才能产生良好的氛围,将高校打造成真正的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基地。

(二)高校采取多样活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高校组织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的最佳途径,但只是组织活动并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如果利用不当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在推进思政理论教学时,学校可以将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中,对参与的社会活动进行严密的科学计划,使学生的专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之前,要提出相应的大纲,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渗透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做到前期计划、中期指导、后期总结,让学生能把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融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

(三)尊重学生需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大学生是以不同的系别身份参与课程学习的,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为了改革升级,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并且使学生更能应用理论知识,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与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比方:有目的地设计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入案例中,用不同专业特征的案例吸引学生学习,将学生可能遇到的状况展现出来,直面现实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外,为了培养思政人才,学校也可以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活动项目或是实践小队,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未来应用于工作的目的。

(四)做好后续转化工作,增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被大众认可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渠道。高校可以为学生适当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锻炼学生技能。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高校需要明确合作意向,确保学生安全,定期要求学生总结所学,及时调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学习方向,尽早树立就业观念,并且做好职业规划,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此外,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公益工作,最好可以与专业相结合,让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最终使学校和企业双向受益。

简而言之,高校应进一步认识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的重要地位,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此外,高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使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打造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