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1-11-23 00:01陈旭潘俊波钱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双创人才

文/陈旭 潘俊波 钱芳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农业高等院校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来促进农林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双创”人才的必要性

(一)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结合相关调查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和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劳动力纷纷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这也导致很多现代农业科技在农村中难以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实现产业化。但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一批具有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青年,这对农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教育发展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培养“双创型”人才,完善学生的农业知识储备,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农业、热爱农业并服务于农业,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实现农民在家自主创业,解决好农村的就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降低城乡间差距,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在当前阶段,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工作会议中强调,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出路关键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既要绿色安全,也要高产高效,使得农业能够朝着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借助科学技术的创新来驱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这类人才有着很强的引领性,将一些最新的品种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形成全新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重视“双创”人才培养,能够借助科技创新形成农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我国的农业工业化进程。此外,要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需要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现代化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才会更加具有后劲[2]。

二、高等农业院校在“双创”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

“双创”教育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思想,通过该教育思想的实施,能够缓解就业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当前阶段,很多高等农业院校管理者对于“双创”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存在着不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过于重视表面的业绩,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制约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约束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得到锻炼。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完善课程设置,以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双创”人才的有效开展路径

(一)提升对于“双创”教育的重视,彰显农业院校的特色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双创”人才,需要院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重视“双创”教育,对“双创”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展开深入的研究,及时地转换工作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3]。在开展“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将“双创”教育纳入高校的基础教育,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创”教育服务的不仅仅是少数群体,而是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双创”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院校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征和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观念。此外,高校农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实际,彰显办学特色,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三农”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新时期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结合自身的农业科技优势以及教育资源,对农业经济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以及技术人才,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和开发,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技术型人才

我国的创业教育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譬如说创业实践环节和课程设置等,农业高等院校要培养“双创”人才,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阶段存在的现实问题。课程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育理念的有效体现,也是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是农业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在当前阶段,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需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素质、实践教育以及能力拓展。其中,基础素质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使他们能够了解相关创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想法。能力拓展主要指的是借助专业的系统训练,将学生脑海中的创业知识转化成创业能力,这也是学生创业的重要保证。实践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更加重视创业能力的应用,借助院校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譬如说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邀请知名企业家来院校举办知识讲座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需要覆盖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和区域发展目标,完善学科种类和专业设置,将教学和学生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三)重视建设创业师资队伍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在“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出多层次的创业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创业过程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西方国家,很多高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创业师资团队,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同时邀请知名的企业家来院校进行授课,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家中学习经验,借助学术研讨和案例教学的形式来分享创业经验,从而增强农业院校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在新时期,高校要想培养“双创”人才,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创新和优化,除了技能知识传授之外,还需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借助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打造出专业的创业教学队伍,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咨询和创业竞赛体系

高校中很多学生对于国家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程序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农业院校中的社团组织需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结合学校的教育发展实际,打造一支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的队伍,院校中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到最新的创业政策内容。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如果出现难题,学校层面可以主动联系该领域的专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这样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会有效地提升。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在培养“双创”人才过程中,可以通过创业竞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在院校中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大学生创业竞赛来模拟创业的全过程,在竞赛中既要包含理论知识内容,还需要具有创业实践内容。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可以自由组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并展开赛前知识培训,对市场信息进行展开全面地调研,设计融资方案,通过这样的创业模拟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阶段,“双创”型人才培养涉及众多的内容和环节,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引起足够的重视。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及学生的就业形势,创新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双创人才
人才云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