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就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探究

2021-11-23 00:01黄西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文/黄西

一、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历、知识等方面不占优势。特别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异常严峻。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重要任务。

另外,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职业精神在企业对应聘人才的考评体系中占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不仅是专业技能水平的竞争,道德水准、工作态度在工作能力考核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企业在人员选用时对职业精神做了更细致的考量,促使职业教育需要思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重新思考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模式。因为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本身密切相关,所以将这两者融合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效率。

职业院校可以以学生的职业导向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职业技能为核心[1]、职业精神为基础的办学理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让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使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职业院校就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科学

在中职教育职业性特征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职院校教学模式和培养路径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当前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仍不够系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不协调,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不足,实践和操作类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大大降低,实践课程的更新存在滞后性。沿用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难以达到培养和输出技能强、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标,另外,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应得到关注。

(二)专业教学形式滞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变革也越来越快,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科技、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创新精神也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比较多,创新性教学技术的使用情况相比高等教育体系中其他院校尚有一定差距。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发展专业技能,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素养,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专业技能教学的需求。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上仍然比较薄弱,在实践经验、操作指导能力上比较欠缺,难以完美地完成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再者,由于部分教师是临时从实践领域转型到教学领域的,这就导致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四)对实践课程缺乏重视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都使职业教育院校需要配制一定的实训设备。但是,实训室和实训设备耗资巨大,不少学校不具备资金实力,在制定好实训课程后,实训室迟迟不能完成建设,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课程失去了本身意义。从这也足见在职业院校实践课程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足见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上的困难[2]。

三、职业院校就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途径研究

(一)营造追求卓越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就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必须要在职业院校中营造一种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校园文化是“软实力”,校园氛围能够不知不觉地将职业精神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素养中[3]。当学生步入职场后,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软实力,不知不觉地对人进行塑造。在校园内就用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熏陶,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文化,更快地适应工作。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训、印刷标语、宣传展示窗等途径营造校园氛围。校训是最核心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大。院校应该利用校训的教育功能解读校训,使校训对学生进行内在精神层次的影响。院校可以设置展示厅,将历年来优秀学生的精品创作进行展示,给学生渗透职业精神。院校还可以通过创办“寻找校园匠人”之类的比赛,为学生打造匠心,塑造职业精神。

(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障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实践领域能力不够,会影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提升。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育在技能教育中的缺失,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双方面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能力更加全面,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双师型”教师可以让教学活动贴合人才市场需求,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人才市场需求,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实践课程。职业教育相比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的实践性方面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求教师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做好指导工作,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的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资深员工担任兼职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技能深入班级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加强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而且这些兼职教师可以用校外知识拓展学生眼界,以他们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就业信息,从而提前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建立“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需要得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人才适应性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有效融合。产学研一体化是将企业时间、专业学习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效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研究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院校应该强化学校与人才市场、科研机构的联系,对人才市场的变化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与相关研究机构加强沟通交流,同时根据产、研变化强化课程对接。职业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学研一体化使得科研精神在专业教学中得以渗透,也增强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院校可以在课程嵌入、专业实践等方面加强探索,将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科研事业的发展有效结合,让学生建立起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围绕产学融合做深入交流,就课程对接展开探讨,吸收各方的建议,从而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对人才市场的适应性。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去科研机构进行参观学习,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让课程和行业技术发展更加匹配,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四)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建立校企融合的双向对接机制,可以使教学的实践性更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养成职业精神。校企合作模式对于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校企融合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降低人才培养和人才聘用成本,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培养人才;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而且在企业中经受锻炼和受企业文化熏陶后,学生的职业精神可以得到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校企双方积极寻找利润结合点,双方受益可以增强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双向利润驱动机制下,校企双方提出人才培养需求,政府也可以参与进来,从优化产业园、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给以校企双方政策支持。院校首先要加强教学工作,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再者,要强化对企业资源的利用,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校开展职业宣讲活动,用校外知识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鲜活的市场信息,从而提前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只有建立基于双方的课程对接,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有效性。

(五)搭建实训教学平台

实现就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搭建实训教学平台是重要工作。在职业院校内,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在实训室进行的。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接触到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并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实训室相较于企业实践,更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有助于“理实结合”。

但是,由于实训室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机械工程项目的实训设备耗资比较大,不少院校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和企业合作,积极吸纳企业资金,进行实训室建设。同时,院校可以联系校友资源,不断将实践平台建设壮大。另外,院校还要对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继续培养。实训教学与知识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进度控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实训教学能力,可以保障实训课程质量,使学生在实训课中获得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并培养职业精神。

四、结语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度决定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融合度越高,就业的成功率也越高。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学生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和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发展的实现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积极地寻找,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