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中职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为例

2021-11-23 00:01周春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劳动中职

文/周春华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实现人类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劳动教育成为党的重要教育方针,同时对现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要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和遵循,探索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模式,成为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方向[1]。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全面推进构建各教学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改革,标志着劳动教育迈入了新阶段。意见提出后,关于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不断推进,但是国外对于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究较为少见。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国家政策导向,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体量迅猛增大,据统计,在电子商务、计算机服务、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等新增从业人员有70%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中职院校毕业生正在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中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更需要科学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从而培养出一批国家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一、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背景

(一)劳动教育的发展脉络和方向

人类社会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培养人才的重要要求。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的社会风尚,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面对教育和社会需求,劳动教育展现了明显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也为各阶段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劳动教育在我国有着长久的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7年,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首次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具体论述。进入21世纪后,劳动教育立足于时代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立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以提高国民教育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劳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变革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以现代学徒制教育改革为背景,承载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产业转型的教育使命。现代学徒制的变革融合了传统学徒与学校教育,在深化教育程度层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联合校园学习和生产实践。为了更好把控学生培养质量,使相关行业、企业逐渐成为参与者和培养者,伴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空间和灵活度,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需求更匹配。劳动教育是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环节,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背景,对于劳动教育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重大机遇。

劳动教育是多种劳动形态的集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是体力劳动教育、技能教育、劳动工作等,更是包含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的综合能力提升。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学徒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要运用知识培养体系,深化与企业协作关系,一方面推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加深学生对于责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理解。掌握生产劳动的技能与体验劳动的乐趣并行,提升个人价值感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使命感。同时,要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付出后的获得感,在学生成绩评价时将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相关,新时代落实新教育发展理念,培养新型专业技术人员,培育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各学习阶段劳动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极大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开展,但是同样反映出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中职学校教育中。

中职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偏差、价值观片面,从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效果整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学生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品德仍需进一步加强。在课业上多以专业课程开展为主要抓手,却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训,造成学生在劳动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不深入,未能形成有效的思考。个人主观性不足,是劳动教育认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部分学生对待劳动态度消极,一方面,受到网络影响,迷恋于游戏等虚拟世界。另一方面,现阶段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为优渥,劳动教育被弱化,适应能力不强,认为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忽视劳动。

中职院校是现阶段劳动教育的最关键力量,但在实际中学校的主阵地发挥不足。较多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面对新的挑战,中职学校大多面临保障设施老化或缺失、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来源没有保障等问题。相关保障措施和课程开设严重迟缓,劳动课程大多设置单一或者偏于形式化。另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普遍存在不足,存在劳动观念偏差,简单地把劳动教育归于体力劳动、企业实习,劳动教育无实际内容或内容陈旧,进一步弱化了学校乃至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现阶段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背景下,企业参与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实现专业对接,理论联系实践,是劳动教育重要环节。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能够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充分的实践平台。但从整体来看,用人企业往往乐于联合劳动教育平台,对参与中职教育学生培养的兴趣不足。一方面,对于专业技术有所要求的岗位培养周期较长,企业参与往往合作不深。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短,参与学生多为学校设定管理和教学计划,企业得不到劳动教育的主动权,最后使得生产实践陷入形式化,企业投入和产出失衡。

三、劳动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路径

上述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全方面推进劳动教育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通过发现实际问题才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职教育中对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水平,为中职学生事业发展夯实基础,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求人才。

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劳动教育背景,要想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立足于企业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必须要以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为特征,培养学生在计算机行业的劳动价值观念和态度,以提高中职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本领为宗旨,构建合适的平台塑造体验式劳动教育。

(一)加强院校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做好思想引领

中职劳动教育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学校要结合办学特点,教学规模,立足于国家对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需求,以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为导向,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发展规划。要科学评价学校进行计算机专业劳动教育的主要矛盾,考虑长远规划和近期策略,切合实际地提出问题,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的重点。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纠正片面错误理解。用思想引领工作,全力营造计算机专业学习文化氛围。借助切合计算机专业特点的校园比赛、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并行全面推进,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所在,从思想上端正态度。

培养计算机专业教师劳动教育之心,强化老师实践教育能力。基于学校实际情况,打造以院校计算机专业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等为前沿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邀请计算机专业领域专家做专题讲座,从而强化计算机专业老师工作中的实战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劳动为荣的精神

面对计算机专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应用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性。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针对不同阶段的计算机专业学习,设置不同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动手又动脑的作业习惯,在团队协作、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锻炼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塑造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坚强意志。

立足计算机专业学生培育周期,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划。主动对接学校、社会和企业需求,不断完善专业对接需求的实践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在中职学生入学培养时实行三段制培养模式。按照三年的培养周期,稳步推进。第一年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念,在学习好基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第二年的重点在于从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出去,学校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以计算机专业相关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为导向,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在实践中感受自身价值。第三年的重点在于深化计算机专业实用价值,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构建多方参与实践平台,让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自身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劳动教育锻炼,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劳动教育课程分数应该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相关依据。

四、结语

文章探讨了劳动教育发展与时代意义,探索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做好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好学生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职业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够在生产生活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岗位上拥有革新和创新意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劳动中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