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2021-11-23 00:01袁建敦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学管理工作高职

文/袁建敦

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是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开展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目前各高校应用较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工学结合模式对学习与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每天都要在校园内和教室内开展活动,完成教师教给学生的课堂任务。工学结合模式下[1],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到企业、工厂实习,完成企业实习任务。因此,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一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创新,采取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在理论上深化“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主要内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相关企业或工厂,不仅能得到劳动报酬,而且能将课堂学习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接着又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进一步的分析思考。这一模式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2]。工作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训与实际工作锻炼相结合,以半工半读、边工作边学习、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的。“重实际、重技能、重实际”的教育思想,是直接面向生产岗位、重职业、重工作、重实际、重技能、重就业的教育思想,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这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征

1.职业性

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工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职业性特点较为突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和工作人员的身份转换以及实际工作环境的营造等,通过实地考察、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深度融合,使学生对职业和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教室为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工学结合则要求学校从单一的学校课堂向实际的工作场所转变,强调通过学生和工作人员的身份转变,营造真正的工作环境,增强工作场所的认同感和适应性,使学生的活动场所从单一的学校和课堂转向企业、工厂和车间。通过到现场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可以更好地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对职业与社会的认识,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实现从学生到专业的转变。

2.开放性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学校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社会性教育,让学生离开教室、校园,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工厂,与行业、企业、学校紧密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能吸引行业、企业和学校参与,实现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为多层次、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开放式教学运用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走进社会、走进课堂、到企业实习等途径,加强了校企结合,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开放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它使学校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往学校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将原来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社会教育,让学生不仅在教室、学校学习,而且在社会上实践操作,在企业实践中真正学以致用。

3.实践性

在实际操作中,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学结合模式运用的特点方面,这一模式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上较为重视,并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受益。学工结合要求学校教学要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教学为主,强调理论、实践和技能的紧密结合,要以职业技能为本,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变。工学结合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而工学结合模式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使教学、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水到渠成的提升。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注重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必须有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质量[3]。应重视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将由管理者、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多元考核机制运用到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完善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学校、企业三个层面的激励机制,通过事迹报告、评优评先等方式,对表现突出的管理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中,应充分重视学生本位思想的运用,将学生本位与学生主体性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全面落实到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注重融入动态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现场指导、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等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做好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在学生实习前的动员誓师大会是必不可少的一节课,对于即将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来说,这是学校对他们的最后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参与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为自己在实习中的出色表现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学校方在学生离校前,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企业概况,公司文化,规章制度等,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环境[4]。大学生适应陌生环境,转变身份,既有生理上的适应,也有心理上的接受。校方在学生离校前,应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动员实习。把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讲给学生听,所以誓师大会这个形式,就是把最后一课讲给学生听的最好形式,它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动员教育,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找出自己的位置,更好地融入工作中来。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为了保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充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企业文化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实践中,学生们不经意间就会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比较自然地接受教育。在自我价值和行为规范方面,能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竞争意识,树立质量、效率和服务的观念,这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也能真正接受和认同工学结合的模式。学生感受到公司的企业文化,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认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5]。企业文化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运作的精神导向,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是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既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把“工学结合”模式运用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把它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工学结合”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对“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期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后,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合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节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工学管理工作高职
盐工学人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