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探索
——以山西省文水县汾曲村为例

2021-11-23 00:01刘晓宇刘涵张雅洁杜柏岩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治格局村民

文/刘晓宇 刘涵 张雅洁 杜柏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治是在共建共享基础上所增加的重要内容,三者共同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治理的重要格局。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农村治理一直都是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乡村建设会给整个国家的治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中,乡村治理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矛盾问题需要关注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一、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的背景

(一)多元政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

政治主体是指具有主体身份并以其存在或行为对现行政治资源的配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农村多元政治主体[1]有党支部、村委会、社会组织、乡村精英、普通村民几类。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提高,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农村多元政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渴望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多元政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为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提供了主体保障。

(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提出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可以明显看出,新时代的发展对社会治理有了新的要求,并且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以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认识拓展和理念的进一步升华。简洁而凝练的“共建、共治、共享”三词[2],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集体智慧的重要凝结,它是将人民作为主体,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重点,对全体人民的社会治理参与权利进行了充分肯定。

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提出为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政治主体农村治理格局现状

农村治理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实现农村治理的善治,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农村治理格局的现状和问题。以山西省文水县汾曲村为例,各政治主体在农村治理格局中的现状分别如下:

(一)党支部起着领导核心作用,但初心和使命意识不强

在村内,党支部起着领导核心作用,工作主要是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领导村内日常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药、卫生工作等各项工作,培养发展党员等,党组织的工作在村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村内党组织存在初心和使命意识不强的现象,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更多地是被动执行上级的任务,党支部主体领导人民开展经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观愿望不强烈,总体上缺乏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

(二)村委会起着村民自治平台作用,但自治意识不强

村委会在村内起着自治平台的作用,是村民议事、决事,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对于村内事务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沟通的渠道,在村内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农村治理格局中,村民起着自治主体作用,但参与农村治理的积极性主要集中在村委会选举时和较大利害相关的事项决策时,平时对于农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党支部、村委会的政治主体责任不强也抑制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村民的政治素养整体上还有待提升,参与治理的水平有待加强。

(三)社会组织和乡村精英是重要治理主体,但规范化参与程度不够

村内的社会组织大致可分为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两类,经济组织包括个人企业、个人公司。经济组织法人代表在村内客观上也为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但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主观意愿不足,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认识。而文化组织是红白理事会。村内以姓氏划分了门中,每个门中都有门中总管,由该门中成年男子推举产生,各门中总管构成红白理事会成员。门中内部由总管、副总管和礼房先生组成。该组织主要负责自己门中的红白喜事,同时由于总管在门中的威望较高,日常生活中也客观上承担了门中内部的矛盾纠纷调解员的角色,为村内人际关系的调解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该组织也未将自身放在参与农村治理的高度,并且在规范化操作上没有明文规定,其选举过程也带有封建色彩,因而在农村治理中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在农村治理格局中,乡村精英如:教师、退休干部、大学生等这一政治主体由于学识渊博,经历较丰富,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具体治理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但由于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表达渠道的不畅通,这一政治主体的声音传达得并不顺畅。

(四)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技术手段,但运用水平不高

在进行农村治理过程中[3],各政治主体采用的方式总结起来有法律、道德、技术三种手段。在法治上,一般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遵照管理,但是实际工作中对于法律的宣传和学习远远不够。在德治上,村内依靠的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约束作用,但没有制定与时俱进的乡规民约来规范化。在技术手段上,运用一些互联网手段,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力求将村内矛盾早发现、早上报、早解决。但在具体实施中操作人员报喜不报忧,敷衍了事,现代技术在农村治理格局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构建新时代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

(一)确立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制度

对于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制度来说,其共建的主体就在于对“事前”制度的安排,通过将政府、市场和村民等主体的力量做好整合,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力量。在构建多元政治主体共建制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共建主体进行整合,尽可能地放手各类工作,让社会组织的职能得到转移,并且形成一个多元互动的共建体系;其次是要对共建框架的搭建进行重视,各类主体的特点和力量做好清晰的了解,然后做好对各方职责的有效界定,通过利用制度性的安排来让多元治理的主体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再次是进一步强化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严格选拔村干部,注重优化村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建立健全村干部管理、奖惩、使用的工作机制;最后是建立普法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乡规民约,落实网格化管理的主体责任制度等。

(二)建立多元政治主体共治机制

多元政治主体的共治机制主要是体现在“事中”各类事务以及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农村治理,本身就会涉及多种类型和领域的问题和内容,单纯依靠党组织和村委无法很好地发挥出其力量优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激发出农村自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不同的社会主体都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其中,让农村治理的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党支部成员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做好农村治理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党支部要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二是协调多元主体联动。多元主体中的个体都属于平等的个体,在对其优势进行利用之后实现二者的互补,通过联动的方式来发挥出不同主体的作用和优势。在对多元主体的联动进行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将治理目标作为主要的依据,通过构建起合理的沟通运作机制来形成不同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互补,形成一个更为有效的农村治理格局。三是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共治。需要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作为重点,通过利用多种平台和渠道来实现对各类主体参与感的提升,让不同的资源也可以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三)促进多元政治主体共享实现

多元政治主体的共享更加强调的是“事后”的成果共享。共享的实现可以说是农村治理的最终目标和方向,它需要有足够充分的政策和制度以及平台来对其进行支撑,积极做好共享理念的宣传,让多元化的主体都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治理的过程当中,从而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一是共建共治促进共享。党委组织需要联合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地组成一个共建的主体,然后参与到共治当中,更好地实现共享。二是提高共享意识。所谓的共享,其对象在通常的状况下都是公共性资源,因此需要有共享理念和意识的支持。对于党委组织来说,要对共享理念进行积极宣传和普及,让村民可以一起来遵守相关的约定和规范,逐渐地形成共享,让共享服务监管制度得到更快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在共建共治中实现共享。

猜你喜欢
共治格局村民
“多元共治”乐融融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
食品安全共治 各方需依法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