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多元化发展型导向的探索与实践
——以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21-11-23 00:01杨靖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贫困生学业困难

文/杨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事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民心工程。“公平”不仅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因此,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物质资助方面有所进步,但整体上仍存在着过度侧重物质扶贫的问题,从而忽视全方面育人的重要使命。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我们意识到,高校学生资助的重点应从原有的以物质保障为主向满足被救助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转变,从而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出能够担大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

一、资助育人现状

2020年,笔者所在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紧密结合“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开展了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重点突出了发展型资助育人导向,积极开展了家庭经济走访,开展了资助育人相关调研,构建了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2020年~2021学年,申请助学金的总金额为1036200元,其中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共314人;减免73名建档立卡同学学费共计255300元;2020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4人,校级一、二等奖学金多名贫困生获得。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顺利地开展,为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顺利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并开设院内勤工助学固定岗11个,同时举办“庆中秋迎国庆—老少传情共享团圆乐”共建活动,召开家庭经济贫困学子交流座谈会。另外,持续推进学业支持计划,结合思想引领一对一帮扶,除了在思想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还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在学习方面提供好经验、好建议。

二、现阶段资助育人工作的难题

(一)无法准确识别资助对象

资助对象的识别是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资助对象识别的准确性决定了资助工作的效果。笔者所在学院资助对象的评定是通过“提交申请—提交认证凭据—民主认证—学院认证”的模式进行,这种评选的传统模式使主要问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申报者不全,部分学生出于自尊心或好面子而不愿提交申请,从而导致了“困者不报”的情况;二是申报者递交的认证凭据的准确性,鉴于真实性等因素,仅仅依据提交的认证凭据无法对申报者家庭状况进行准确地定位。

(二)经济困难学生“助后不学”的现实问题

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工作当中,不难发现,有部分贫困学生自开学报到以来,积极申报贫困生认定,而在贫困生认定并且发放贫困生费用之后,不主动、不积极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也不参加学生活动,利用助学金费用沉迷游戏和玩乐。这种现状值得高校资助工作者的深思和探究。

(三)经济贫困学生的学业困难问题

从笔者所在学院前期调查的数据来看,四分之一的经济贫困生面临着学业困难情况,新生贫困生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有学业困惑。他们大部分在义务学习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导致他们在学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困难。

三、资助多元化发展型导向的意义及措施

(一)意义

多元化发展型导向资助,是笔者所在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一种全新探索模式,旨在把重点从原有的以物质保障为主要对象的“救济性资助”,转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发展型资助,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相关要求。发展型资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杜绝仅仅将资助金发放到贫困生手中的行为。多元化发展型导向资助,就是在发展型资助的基础上,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成长成才,更注重个体的特殊性,以多元化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年。

1.弥补了高校资助工作对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的忽视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经济困难是影响他们获取学习机会和自身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家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给予很大力度的支持,但是资助模式僵硬,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文化资本能力的培养[2]。学院发展型资助育人将扶贫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弥补了国家高校资助工作在这方面的不足。

2.体现了学院教育工作的效率与公平

在现有高校的资助体系下,学院发展型资助强调困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强调关注困难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强调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资助工作的效率最高化和收益最大化。发展型资助既保障了资助公平的实现,又体现了资助效率的诉求,有助于实现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双赢。在实践中,通过对学院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提高资助的效率来更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进而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所面临的资助精度和资助效度这两个问题。

3.满足了社会转型期高校困难学生的多元诉求

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国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变得多样且复杂,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浮躁、迷茫、困惑、矛盾,也不断地充斥着高校校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校贫困大学生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面对社会就业困难压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高校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各种不平衡心理,其需求也呈现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为应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压力。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压力没有得到缓解的情况下,还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受人尊重等多元需求[3]。分析当下高校贫困生的多元诉求,学院发展型资助以经济资助、精神引导和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资助方式,满足了社会转型期高校困难学生的多元诉求。

(二)措施

1.组建“博学助力”学业辅导工作坊

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年级开展的专题、专项活动,通过交流谈心,汇总现阶段贫困生关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梳理。制定并完善工作坊的工作制度,制定学业支持讲师名录,每周在微信和学工平台上发布工作坊活动预报,吸引存在学业困惑及困难的学生参与工作坊系列活动。

2.朋辈带路,开展个性化学业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具体困难类型,进行分级落实帮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每周分专业邀请3名研究生开展“三研良语”学业辅导会;针对学业困惑的学生,定期组织专业拔尖学生开展“尚学”专业分享会,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在年级层面上,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帮扶牵手互助小组,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共性问题及贫困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私下的学业咨询、辅导答疑、考前小课堂、学委课代表讲题等工作。

3.导师领路,开展学业辅导沙龙

在校院层面上,组建专家学业咨询和学生讲师团队,着力培养贫困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能,定期举办杰出校友、业界大师学业“大师讲堂”及“我与导师面对面”学业辅导沙龙。邀请业界翘楚利用“大师讲堂”“我与导师面对面”,强化专业意识,明确努力方向,让贫困生有榜样可追寻、有目标可超越,助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

4.建章立制,推动学业支持计划推进

建立健全校院学业预警制度,加强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咨询师、学生骨干与家长、贫困学生之间的学业沟通,对贫困生自习、出勤、成绩、作息等方面进行督导,线上线下联动,及时预警,有效干预。在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进行考核时,要把提高贫困生学习成绩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启动“学业励志奖”创建工作,每年评选出院级 “学业励志之星”等荣誉奖项,树立贫困生励志学习的标杆,引领学习风气。

5.确保实效,定期工作效果评估与管理

“博学助力”学业辅导工作坊将定期针对贫困生学业支持计划的进行研讨,将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支持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贫困生学制定合理的学业辅导目标,对预警贫困生学业进行跟进,定期反馈,学期末进行总结评估,对帮扶较为成功的学生给予奖励。

四、结语

通过研究实践表明,现阶段不仅要给予经济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关爱,更要满足被救助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学院以现行政策、资金及师资力量为支持,通过对学院贫困生的成绩定级,制定了有效的学业帮扶计划,从而达到贫困生群体中“优者更优,弱者更强”的效果。除此以外,在帮扶贫困生学业的同时,还能降低学院学生的不及格率,提高优秀率。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励志学习的优秀榜样,既能提高贫困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信,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激发周围同学树立看齐意识、奋发学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生学业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困难我不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选择困难症
35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