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理性审视与发展研究

2021-11-23 06:57佘如辰封又民黄子鸣
武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佘如辰 封又民 黄子鸣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在中国武术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中,有诸多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本质概念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是较为重要的一点。有部分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武术从技术样式或存在形态上看,“大致由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术和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两大结构所组成”,[1]另有学者则认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体之两面。[2]在综合各类文献观点之后,笔者认为:传统武术并非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与古代武术无异的技击术,它只保留了其文化性、养身性,而舍弃了竞争性和技击性;而竞技武术则是在训练中遵循超负荷、高水准原则,在比赛中突出竞技性。武术界对于两种武术的辩论也皆离不开武术本源的探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定义、相互联系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两种武术之间的矛盾诱因以及规避相关矛盾的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了近80篇相关文献,查阅有关武术的书籍,对两种武术的概念和相互联系以及矛盾冲突进行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

2.2.2 专家访谈法

邀请中国武术“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贾平先生和安徽建筑大学体育部主任徐飞教授进行电话访谈。贾平先生是竞技武术出身,曾获国家三级运动奖章,徐飞教授是传统武术出身。对他们分别提出有关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问题并各自做出了深度解答。

2.2.3 逻辑分析法

在已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和录音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正确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思维,通过对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义界

2.1 传统武术

对于传统武术的义界,界内一直众说纷纭,每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定义。周伟良教授从武术的传承和活动形式给出了如下定义:“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3]对于此种释义,学术界内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态度,于志钧先生就认为此种说法并不能完全的定义出传统武术的概念,因为“这完全是一个表面性的概念,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的特殊性。严格来讲,它不是武术概念”。[4]他认为,“传统武术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民间技击术,它不是现代社会的东西,今天真正的传统武术仅是少数民间武术家作为传统艺术练习者,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收藏,它的价值在于保持原来的面目不变”。[4]20 世纪 40 年代末,中国开始发展武术套路比赛,并将当时推行的武术套路运动称为“现代武术”,而把过去民间习练的武术统称为“传统武术”。[5]张长思对传统武术的定义为,“传统武术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拳种为存在形态,以套路、功法、散手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单势、拆招、喂手、功法、格斗对抗等为有机训练方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宗旨,以技进乎道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武技、武道修炼体系”。[5]再后来,有学者把传统武术归于体育活动的范畴,对于此种观点笔者认为并不恰当。体育运动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为目的而有意识的采取各种走、跑、跳、投等多种形式的身体练习过程。综合各类文献,笔者认为,传统武术是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以防身自卫为首要目的,在此基础之上融合伦理、中医、道学、养身等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能传承。因此,单是把武术归纳于体育活动的确是方枘圆凿了。

2.2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迎合全球奥林匹克精神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型的武术形式。“所谓竞技武术就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6]这一定义是从竞技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出发,对于竞技武术的活动主体、活动方式和活动目的都进行了准确而完整的概括。为人们区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但此说法似乎忽略了传统武术进行竞赛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事实是传统武术仍是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因此随着学界对竞技武术探讨的不断加深,有学者对竞技武术提出了新定义,认为竞技武术“是在西方体育影响下,以竞赛为形式,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要竞赛内容,具有完备的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现代体育项目”。[7]因为竞技武术的套路演练和散打在训练模式和竞赛形式上与传统武术是大相径庭。竞技武术的套路演练追求的是“高、难、美、新”,不断提高套路演练的观赏性;散打则是进行公斤级区分,以获得胜利为最终目标。张长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竞技体育作出了如下定义,“竞技武术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传统武术套路、散手、功法练习为基本动作素材所形成的套路、散打和功法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宗旨,以开发人体特殊的运动能力为最高目标的现代运动竞赛、训练、管理体系”。[5]此种释义较之前的定义相比更加全面完善,但其对于竞技武术精神层面上的定义过于简略,忽略了竞技武术精神内涵,如此定义便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完全划分开了。因此,综合界内对于竞技武术的主流定义,笔者认为,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派生出的、带有传统武术精神内涵的、以西方竞技体育规制为训练和竞赛的指导思想,结合传统武术的功法练习,所形成的以套路演练、散打和功法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体育活动。

3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及诱因

3.1 两者的本质追求不同导致互不兼容

竞技武术作为从传统武术派生出来的新型武术形式,吸收了西方竞技体育规制,在竞技体育的规则之下进行武术的日常训练和竞赛,因此就对竞技武术形成了诸多限制。贾平先生提出,若是在竞技规则下练习武术,那么武术固有的很多性质必将受到限制,虽然它的表现形式依然是传统武术,但在竞技中,其所追求的目标就会随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如现在竞技武术所追求的“高,难、美、新”。但规则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是常态,不仅是武术,其他竞技类项目也是如此。所以为了适应规则,追求更高的成绩,夺取锦标,竞技武术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传统武术所固有的形式,如练习方式、动作要求等。而传统武术多流传于民间,如查拳、洪拳、八极拳、形意拳等,这些民间武术家练习武术所追求的并不是争强好胜,他们认为武术不是嗜血的搏斗撕打,不是街头“斗殴”“械斗”,也不是战场上的格杀。武术是技术化了的“打”,有的流派讲究实用,接近实战,可以为军事上的格斗服务; 有的则讲求技巧,成为一种自娱、健身、修身手段,仍以攻防为依托; 有的流派有较强的艺术性,属于民间艺人传承,更加注重表演性和观赏性。[8]徐飞教授认为,传统武术不应被任何规则所限制,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练习方式和精神指导,传统武术相比于追求身体能力的极限突破更注重心境的修炼升华,这恰恰正是被竞技武术所抛弃的一点。

3.2 两者发展方向不同导致的怀刺漫灭

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竞技武术一直被认为是源于传统武术又背叛传统武术而备受指责与批判,但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又找不到融入时代发展的正确途径,存在传承、发展及创新困境。竞技武术在发展和竞赛的过程中,以西方体操的评判标准来对武术动作进行打分,无疑会和传统武术对技术动作的要求会产生冲突。徐飞教授指出,在武术竞赛中某些动作的编排为了追求“高,难,美,新”甚至背离了其原始动作的本质,使得其表现出来的形式与传统武术相差甚远。不仅如此,传统武术的对练是为了让人明白其动作的攻防含义,并不是以击败甚至击杀对手为目的,但在竞技武术的对练套路中,尤其是器械的对练就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失去了武术的精神内涵。竞技武术本就是传统武术的另外一种发展形势,但如此一来,就容易使竞技武术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基于以上观点,就会导致传统武术对于竞技武术的不认同。

4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关系的理性审视和发展建议

4.1 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兼容并蓄

在对贾平先生和徐飞教授的访谈中,两位皆认为竞技武术不应与传统武术背道而驰。贾平先生把传统武术比做一棵树的躯干,竞技武术则是这棵树的枝杈和树叶。若是没有传统武术,自然也不会有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两者应各司其职,而不应相互排斥。徐飞教授认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应是相得益彰的关系,竞技武术是将中国武术带出国门推广世界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脱离传统武术的精神本源和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竞技套路、竞技散打、功法运动作为独立发展的武术运动项目共同构成了现代竞技武术,竞技武术的发生与发展是时代需要使然,它必将继续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5]竞技武术中各项目分途发展的模式不可能也不必要是“中国武术技术的基本历史概貌”和“中国武术技术发展的必然形式”。[9]竞技武术既是传统武术的衍生形式,不管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进行怎样的改变,都不能舍本逐末,在动作的编排过程中应遵循传统武术的原理,体现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切勿本末倒置。而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应吐故纳新,不应墨守陈规,将格局放大,眼光放宽,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中国的武术拳种如此繁多,但并未进行系统性的整理,门派之见尤为严重,各门派之间无法产生良性的沟通和交流,长期以往可能就会导致门派的固步自封,想要获得快速的发展和坚实的传承基础也就无从谈起。

4.2 传统武术的发展建议

对于传统武术,必须要提高其文化性、兼容性、和开拓性。传统武术自建国发展至今,始终未能突破桎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的内部原因,外部的武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社会需求和信息环境等)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但若想真正意义上加快传统武术的发展强化传承仍然还是要在自身作出深刻改变,而后外部环境的推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4.2.1 提高武术传承人的文化素质

由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大多在民间,练习者和传承者往往不具备较高的教育程度,大多会受到思想意识的束缚。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拳,仅仅是陈氏太极拳在全球弟子就有一亿六千万、爱好太极拳者多达近四亿。陈氏太极拳发展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很多高文化人才在其中推波助澜,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识将陈氏太极拳带到了其他传统武术无法企及的高度。因此,提高传统武术的传承者的文化水平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4.2.2 增强传统武术的兼容性

从武术传承至今,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精神被传承了下来,但也有一部分不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和价值的观念一并被传承了下来,比如“门派之见”,也就是其封建保守观念。很多门派对于传承人的选择极为的严苛,这种严苛不仅仅表现在传承人的自身条件、品格,还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保守思想。而这种观念对于武术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往往会因为这种封建保守观念而使某个拳种断了传承。在新的时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仅只是由家族师徒来进行,作为武术爱好者的国人,甚至是国外友人,都可以是中华武术的传承人,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除此之外,传统武术不能继续固步自封,拒绝与外界的交流融合。每种武术在发展和练习过程中都存在优劣,各门派不应只做井底之蛙,要跳出成见,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在高度开放的今天,传统武术应摒弃因循守旧的心理,包容与接纳他国武术文化,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思想与行动双线上的“扬弃”。

4.2.3 提高传统武术的开拓性

传统武术的开拓性体现在练习方式和动作招式的改变上。如今的社会极少有人可以从小一直进行武术的练习。学生时代的学业繁重,成年后的社会压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习练武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武术的练习方式和传承方式应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解决传统武术的难上手、难坚持等问题。如24式简化太极拳的问世,这并不是对传统太极拳的否定,而是将太极拳的精华浓缩,让初学者能够更快更好的领会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精神内涵,如此便能使太极拳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能极大地拓宽太极拳的练习人群。这也是太极拳能够在国内乃至世界都能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4.3 竞技武术的发展建议

4.3.1 “轻难度,重技击”的规则制定

竞技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大众对竞技武术的观赏兴趣,在赛场上对传统武术的招式动作进行创新整改,这是完全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在现行的评分机制下,“高、难、美、新”才是武术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追求的。随着规则要求的不断提高,武术赛场上的动作编排开始一味的追求高难度,逐渐忽视了武术动作的技击和攻防涵义,使赛场上的竞技武术偏离了武术发展的正确道路。千篇一律的套路、失去武味道的演练、外行人难以看懂的评判标准,都让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屡遭诟病。[10]所以要想竞技武术尽早走出当下的尴尬境地,只有先在竞技规则上进行变革,不再一味地以西方体操的标准作为竞技武术的评分标准,而是把技击性和武术精神的体现作为关注的重点,让赛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武术符合武术的本质内涵,如此竞技武术才能作为中华武术的“敲门砖”,打开国门,加快进入奥运的步伐,让中华武术走向世界。

4.3.2 规范动作编排,回归武术本源

对于竞技武术而言,当务之急是需要改变其在竞赛时的外在表现形式,任何动作的编排都不能偏离传统武术的根源,这样才能将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通过竞赛的形式更完整地表现出来。而在动作的编排过程中,往往一种套路的演练并不能表现出其是何门何派,这一整个套路的编排仅仅是为了追求演练的难度和创新,并未考虑到动作的技击含义,所以这种形式有违武术的根本,也不为人所接受。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建立“动作库”来约束动作编排。如“太极动作库”“形意动作库”“八卦动作库”等,将这些拳种的一招一式拆开编入库内,在编排过程中从动作库内选取动作进行套路编排演练,在不破坏这些动作的技击涵义的基础上,如此就可以避免在竞赛过程中出现演练套路的“四不像”。

4.3.3 加强武术的文化传播,拓宽练习人群

“民族性是武术的根本,也是武术保持特色和独立性的基石。”[11]中华武术作为我们标志性的文化瑰宝,竞技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实践上完成技术动作的精确传承,还需要在理论上继承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在武术伊始就融合了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是不能轻易被西方国家的理性思维所理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相比于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等运动,武术在世界上的练习人群一直处于劣势。因为西方人群不清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理解很多动作的含义,所以在国际上练习武术的人群并不多。因此,武术竞技化的发展要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支撑,结合体育主流趋势而主动调适传播内容,并以独特的文化特质立足于竞技赛场,展现本土文化的魅力与特色。[12]只有先让别人理解武术的内涵,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当下中国武术的双制度格局已然形成,过度地讨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孰是孰非并无太大的意义。中国武术的博大是无可厚非的,但其精深却并未体现,就是因为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优劣的争辩中来,却懈怠了自身的发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本就同源,应放下偏见,寻求共生之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携手共进,才有望使中华武术重新活跃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套路竞技
传统武术怎么了?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竞技精神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花与竞技少女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竞技体育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