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及发展研究

2021-11-23 17:24张晓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背景人才高职

文/张晓静

创新创业是指在思维创新支撑下的创业活动,这既不是单纯的思维创新,也不是简单的创业活动;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创业过程中对原有成果的开拓过程,创业指的是对通过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获取盈利或取得成果的过程。因此,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创新可作为创业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而创业也可作为对传统创新理念的延伸[1]。社会中各个产业纷纷响应号召,对产业内部组织结构与发展建设进行了改革。以教育市场为例,在创新创业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要求学生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技能运用方式,总之无论在任何一个角度分析,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路径均已无法满足市场提出的要求。若市场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培养的人才存在就业问题,甚至会使社会中人才出现短缺问题,与当下教育市场执行的扩招政策呈现严重不匹配现象。这可能严重地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抑制教育市场的前进脚步。因此,本文将基于创新创业背景,开展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选择及发展的研究,解决我国教育市场现存问题。

一、创新创业背景对高职人才教育提出的要求

在“双创”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全面的技能要求。只有具备更强能力的学生,才能在社会更好地生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提高个人在社会的竞争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的最新的建设要求[2]。同时,对高职人才提出了变通能力要求。例如,在社会最新社会背景下,人才应懂得适应市场的前沿发展趋势,面对多变的政治格局,应明确自身在社会的发展方向,随机应变地面对市场各种风险,从而可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

创新创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可使学生转变对市场发展与就业趋向的认知,只有学生改变了传统慵懒的现状,才能把握市场发展先机,把握最新变化动向,从而赢得市场。要想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屹立不倒,学生应具备更多的大胆想法与严谨的创业思路。例如,当学生进入市场某一行业工作后,应对自身在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这种规划并不是对自身发展的天马行空想象,而是一种从现实角度考虑的计划。尤其在现代化经济市场建设已相对完善的背景下,资金与技术往往不是学生需要考虑的,社会中缺少的是完善的创业思路与优良品质。因此,当今社会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极高的,也是多变的。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教育路径选择

(一)定位高职人才创新创业培养目标

创新创业能力一直是我国教育市场长期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一时代背景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改工作时,应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作为教学的核心[3]。考虑到教学中意识对于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反作用,因此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学生学习动机层面分析,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提升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在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就业中,不仅要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能技巧。只有在就职岗位中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才能做到在企业中的长久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明确,市场化创业的成功并不是独立个体可以完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各界为其提供支撑,同时也需要多方群体给予其帮助。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团队意识的树立,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团体性教育活动,努力锻炼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从而搭建个人在校内的强大关系网。除此之外,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所需求的,在当今变幻莫测的社会背景下,创业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勇敢地冒险,并敢于承担失败与市场风险。

(二)将思政课程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在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队伍、树立学生发展新意识的前提下,高校应将思政教育知识,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内容、教育体系等方面的重构。例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增设专门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并将此门课程的考评结果列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与教育实施的“源头”。

根据这一原则,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方式,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高校主要对学生进行公共知识教育及基础的专业课程教育。在完成一个学年的学习后,执行学生选课制度,即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再选择2门~3门课程作为学习中的拓展课程或选修课程,同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此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学习选修课过程中,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个性化发展方向,释放个人天性及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就业倾向进行分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就业与创业指导。

(三)强化互联网技术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是创新创业时代下的代表性产物,应将网络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加强互联网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例如,搭建线上教育平台与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要求高校搭建的平台具备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渠道,包括与市场信息交流、与企业资源交互等,从而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外部环境。

在此过程中,高校可邀请市场内优秀的教育专业,通过远程的方式,召开大型创新创业座谈会议,此种会议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并且,对于会议上没有表达明确的问题,学生也可在完成会议后,与会议宣讲讲师进行一对一创业经验交流,从而多渠道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发展趋向

创新创业能力属于当代社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发展方向时,可以优先选择在市场内实施创业行为。此外,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同步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学生创业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创业成功提供了保障。

部分选择就职于企业的学生,除了可以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可以选择企业内中层管理类岗位。例如,项目经理、项目策划员等。此类就职岗位在市场中的覆盖范围较广,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就业。

互联网技术是支撑创新创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学生可抓住市场发展的这一机遇,选择互联网行业就职。例如,网络技术开发企业、大中型互联网营销产业等。学生在选择此类就业发展方向时,应根据自身的技术能力代表方向与市场的饱和度,选择与能力相匹配的就职岗位。比如现在市场上基层技术人员职位已经接近饱和,目前国家正朝着经济对外的方向发展,为此未来的经济市场对外建设将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此时,人才可调整自身在市场的发展方向,选择跨国企业或与外资合作的企业就业。总之,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市场提供给学生的机会是多元的,高职学生应牢牢抓住市场供应的机遇,把握前沿动向,才能立足于市场。

四、结语

创新与创业永远是高校发展建设与长期追逐的目标,为了提升高校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开展了高职人才培养教育路径选择及发展的研究。根据市场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并考虑学生个人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深入分析了人才在市场就业与发展方向。以某高职院校为例,执行创新创业教改行为,发现经过专业素质教育后的学生群体普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能力,同时此部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能力较强,更加适合社会企业中的核心岗位,并且就职岗位的学生在工作中可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更高。

猜你喜欢
背景人才高职
人才云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