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2021-11-23 17:24梁爽李广宇刘智鑫刘锋孙雪娇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体系

文/梁爽 李广宇 刘智鑫 刘锋 孙雪娇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功能应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问题、四个服务”[1]。“一个中心”是指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两个目标”是指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本文以营口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坚持立德树人,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为基础,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教学保障等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教育部在1998年将原有的铸造专业、焊接专业以及锻压专业整合在一起,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其涵盖了焊接、铸造、锻造等三个材料成形加工方向[3]。该专业属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具有机械、材料、控制于一体的交叉特性,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属于综合性的应用性专业,主要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成型设备选用—工装模具设计—成型质量控制”为主线,并注重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专业更需要加强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强化专业实验课教学体系和校内校外实践环节[4],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面向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服务于钢铁冶金、汽车、石化等装备制造企业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

营口理工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成立于2014年,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人才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实践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缺乏实验器材,实验项目无关联性,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关键环节。目前,专业的各个实践教学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授课教师并未将相关课程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这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成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专业课程中的实验项目,也是彼此独立,缺乏综合性。特别是实验项目多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除此之外,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中没有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规划不够完整、系统,更多是靠经验。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践教学资料不系统,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和企业生产实际不符,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利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并未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不利的。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不能很好地和企业建立合作,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

(三)产学研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根据学校定位,材控专业建设要以服务营口地方区域经济为基础,培养服务于营口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实践教学水平的质量尤为重要,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如政府支持力度、企业参与积极性等,材控专业缺乏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在实习实践环节,基本不能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多数情况下是走马观花,学生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削弱学生的积极性,也浪费了学校经费。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不利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四)应用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也就是传统的考试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手段,不能突出过程性表现,不利于考查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学生在实验时,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没有具体考核学生的教学评价指标,从而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性、潜能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二、基于专业育人功能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一)引企入教,构建实践新体系

为使专业的各个实践环节能够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制定各种政策,让营口地方企业愿意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专业的人才培养,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教学,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内容,这都有助于形成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项目要与地方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形成案例,从而可以更好地训练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2017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对于营口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要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要与地方企业、行业合作,定期指派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研发等活动,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双能素质;二是学校要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教师去企业一线,支持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的研发,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也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双向考核机制,加强去企业教师的管理,以达到培养“双师双能”的目的;四是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国内职业培训和交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构建教师假期实践制度,支持中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双师双能”素质。

(三)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教育目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思路和旧观念,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产学研基地需从基地管理模式、基地运行模式、联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科研合作这四个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构建。通过基地建设,可培养双师型导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四)基于产教融合,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要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深度融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那必须要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要找到企业和学校的利益结合点,提高企业参与学校评价考核的积极性,共建考核评价标准;二是要改变以实验报告为考核结果的单一的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考核评价;三是构建校企双方的反馈闭环通道,企业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本科院校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真正建立起评价、反馈、改正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结语

文章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现状的分析和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通过引企入教,构建实践创新体系、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以及基于产教融合,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等。上述新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有效突破了企业生产过程和学校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难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工程应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