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23 17:24宋清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科英语专业产教

文/宋清涛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使中国制造业发展有了明确目标。与此同时,国内人才需求量大,而是对中国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还不到位,使得一些国际先进技术翻译文件无法引入进来,无法提高国内制造业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等院校的工科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以自身工科教育优势为国内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从实际出发,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推行英语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切合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战略和提升未来竞争力的政策,均对英语国际人才的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1]。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精准把握国家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并基于新工科建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升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在运用过程中,国际人才的培养,需要新工科条件的支持,还需要发挥新工科背景下的各种作用及优势。很多现实情况中,部分英语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为了提高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水平,可以通过构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提升[2]。

(二)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发展与建设离不开英语人才的培养。国际应用领域,现有英语专业优势比较突出,可以与应用需求相结合,满足当前的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同时,利用更先进的工科的思维,加快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加快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3]。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迫切需要建立高新企业实习基地,从而推进英语专业与各类工科进行交叉融合,如矿业工程、土木工程等,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实现英语专业学科的升级与优化。同时,将英语专业优势与工程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地推进英语人才的培养,加快产业和传统工科领域的课程融合,从而打造共享、共商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因此,将工科的思维引入国际英语专业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三)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认同感

在现实情境中,英语专业被人们所热衷。但在英语现实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无法提升。国际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再加上现实发展需要及新工科发展的需求,使英语专业在各种实践过程成为必不可少的知识。基于新工科发展的新环境,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英语专业教学,能够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行业技术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目前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行精英化的国际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更广阔的视野,提高学生英语专业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拓展双学位制方面,也能引起学生的高度认同,让学生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增强英语学习能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同质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其教学模式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高等院校并未重视自己实际情况,而忽略了自己师资力量、实践及实验平台,盲目上线了各种课程。同时,对比高层次高校的工科建设情况,类似建设的做法比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国际培养的目标、具体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不利于与工科建设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滞后于现实发展。另外,在地方高校之间,该种同质化问题更为明显。

(二)高等院校教学过程存在教师中心化现象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组成。而在传统英语国际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讲述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基本定位。毋庸置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且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英语国际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英语国际人才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难以有效满足学生成长的具体需要。

(三)产教融合边缘化

新工科建设作为培养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为提升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有效条件。但在现实情形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与新工科发展相脱离,也就是产教融合出现了边缘化现象。产生这种现象,最关键原因在于,地方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并未深入落实。虽然国家已经通过政策不断激励高校展开产教融合,但部分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仍在战略定位中,并没有将其深入到英语国际人才培养过程中。这样,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与现实相脱节,使教学与应用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因此,工科教学环境与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脱节,使得产教融合边缘化,不利于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

(四)关键素养能力被弱化

在新的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出色的专业能力,以及较强的思维批判能力。现实而言,在地方高等院校英语国际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关键核心素养能力的弱化,使其核心素养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三、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思路

(一)设置错位的培养目标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问题,需要确定设置目标新颖性的重要意识。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将新工科背景与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进而体现差异化,培养出更高级的英语国际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围绕自身发展特色,借助本科型转变的机会,提高国际发展需求与英语国际人才发展的现实匹配。具体而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错位设置,与其他高等院校形成差异化、错位发展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要体现英语国际人才培养与新工科背景相融合的新趋势。

(二)确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高校在推进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发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始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环境的打造,将课堂教学质量视为英语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以学生为本,破除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具体而言,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自然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因此,要制定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将学生主体放到新工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培养的具体实施环境中。一方面,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新工科发展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英语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学习中,使之在新工科教学背景下获得发展。

(三)深度融合产教融合需求

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离不开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这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关键。根据这一理念,高等院校应从理性层面、实践操作层面进行改善。在理性层面,高等院校要认识到产教融合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以此改善“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客观对待高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趋势,才能真正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践认知层面,高等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出发,借助新工科发展的优势,将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进行全面革新,使其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实际需求。

(四)全方位培育核心素养

为推动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一般而言,核心素养包括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创新意识、批判思维能力等。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克服“情绪波动、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积极借力新工科背景,全面打造积极向上、能力优秀的英语国际性人才。在此有利条件下,高等院校还需要通过深入的心理知识讲授,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英语国际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

综上,目前新工科建设已成为英语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几类问题,以保证在新工科背景下英语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英语专业产教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