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进社保工作的策略探析

2021-11-23 17:24张顺路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事业单位情况

文/张顺路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是坚持稳定化、系统化、法治化和社会化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保障社会安定的工作。对社保制度进行优化和健全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升,推动生产发展,有利于各方关系的协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单位的社保工作就是在法律法规要求下,为单位中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缺少经济收入的员工提供经济方面的帮助,让他们能够保持基本生活水平。

一、事业单位社保工作中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现阶段国内事业单位社保改革正在不断进行中,各地区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以及人员也正在落实改革的相关工作。但是,对社保改革过程进行深入理解,就会发现有一个显著的限制因素,即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事业单位的社保改革内容以及机制都限制在理论方面,并未落实到实践中,使得国内社保改革进度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当前,事业单位社保改革中,大多是根据《社会保险法》中的规定和内容进行落实,然而其中规定的范围以及内容较为广泛,无法适应事业单位社保改革的需要。所以,要促进事业单位社保改革工作的推进,就需要构建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1]。

(二)社保拨款分配和实际情况很难适应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管理实行两条线,支出基金不足的情况下,则让市财政进行垫支。拨款主要运用到退休职员身上,给他们发放养老保险。然而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拿到的社保拨款不足,无法满足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支出需求,于是不够的部分就要从单位的其他拨款余盈中支出。因此,一些改制单位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无法确保一些离退休职工权益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国家拨款有关,在拨款之前并未具体考察单位的情况,或者是采取计算拨款金额的方法存在不足,造成拨款的金额距离实际金额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事业单位间社保工作开展情况差距较大

当前,国内事业单位都在开展社保工作,但实际的工作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事业单位经费的渠道一般是单位收支以及财政拨款,虽然有些地区事业单位想要努力实现企业单位社保方式,但是很多单位的经费还是来源于财政拨款,运用的还是旧的社保制度。单位社保制度改革速度较慢,面对着较多的压力,比如人事制度、自身收支情况等,这些都限制了社保制度改革的发展。延续使用旧的社保制度的单位,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缺乏积极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识,这就让社保制度的改革难度较大。可见,国内事业单位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和改革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新制度在福利性以及公平性方面更具优势,然而落实时却较为困难。

(四)社会保障待遇公平问题

现阶段,国内社保制度待遇水平存在差异,许多地方均会依据职工所属地情况而有一定的不同,在社会保障内容以及待遇水平上要和职工所属地的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相同。因此,社保制度公平性问题就变成了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每个地区的条件都不同,如经济发展水平、保险医疗体系、消费水平等,当前是依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基本待遇的,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让各区域能够对社会保障资源进行相应的配置。事业单位也在认真地遵循国家规定,注重加强和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衔接,确保制度实现相对公平。除此之外,一些地区的单位还有保险险种不全的问题,有一些事业单位会结合职工的身份,制定差异化的社保待遇,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强化监管地方的社保制度。

(五)事业单位参保人员不足

现阶段,一些事业单位中的职工存在并未都参保的情况。职工包括两种:一种是在编人员;另一种是编外人员。前者能够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保福利以及政策,社保改革效果也落实在他们身上,单位会按照规定给他们缴纳社保和发放福利;后者情况则不太乐观,他们并不在单位缴纳社保的名单中,即编外人员虽然也在事业单位工作,但是却无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保政策以及福利,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为止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2]。

二、事业单位改进社保工作的策略探析

(一)促进和全国范围内衔接的社保体系建设

和谐的社保体系对单位的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改革的关键时期,单位要努力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与和谐社保体系的目标,这二者之间没有矛盾,而是对国内的社保资源进行的合理配置,对区域联动、全面覆盖城乡以及优势集成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单位就需要积极学习社保方面的最新政策和内容,全面进行落实。首先,要注重对转制以及离退休人员提供社保,实施国家—单位制度,其次,要确保事业单位内员工的权益,根据社会化方法对体制中存在的社保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还需要培养工作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基于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经办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二)促进社保体系“三步走”战略的落实

这一战略有效回答了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保体系,还对现有体系中的不足以及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到2020年,社保体系要做到城乡全覆盖;第二步,从2021年~2035年,要达成以中、西、东部为区域划分的城乡社保“大区域”动态衔接;第三步,尽量在2049年前,稳步建立和谐社保体系,基于大区域衔接基础上,发展为全国衔接。

社保制度是国家社会制度中的一部分,建立城乡和谐社保体系是制度产生、发展和健全的原动力。社会保障就是要给所有社会人提供相应程度的依靠以及保障,这有效地体现出了对于人民财产和生命等方面的维护以及保障。良好的体系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对于社会人的自我保存和价值实现具有积极影响。和谐的体系,可以确保居民平等地实现社保的权利,是良好社保制度运行的基础。另外,和谐体系构建的元素也要体现在社保制度中,给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促进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和健全。

(三)促进社保“三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

国务院注重“互联网+”政府服务的发展,还提出了促进其工作开展的办法。当前,社会保障工作的电子化以及智能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信息化、标准化以及一体化的“三化”建设。在及时发放社会保障待遇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管理,实现制度化,促进“法制社保”的推进,提升经办管理服务的水平,及时完整地录入相关的社会保障信息,确保信息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对各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对硬件配套水平进行提升,为社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社保项目服务应该达到智能化,提升社会终端查询的运用率,对社保卡应用进行完善,促进其覆盖工作的开展。针对各级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应该建立联合化管理控制系统,提升建设的有效性和标准性。

(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单位,都需要具备健全的法律法规,这可以为社保制度改革提供保障。首先,应该在法律法规中清楚地规定改革后单位社保的相关情况,比如,缴纳费用、比例、计发方式等,具体内容要结合单位现有的社保法,积极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依据具体发展情况,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优化和健全,为单位社保改革提供依据,促进制度改革法制化水平。

(五)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增值途径

事业单位的社保资金不足,导致其不能满足社保发展的要求,而且单位在社保改革中需要大量资金,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就需要给事业单位提供更大的空间,补充社保基金增值渠道,在确保已有基金运用风险的情况下,给事业单位提供多样化的基金增值途径,基于更好的投资行为,补充单位收益,改善单位的社会基金不足的情况。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外汇储备、基金升值方面的方法,促进单位社会保障基金增长率的提升。

(六)事业单位应做到全员参保

要促进事业单位的社保改革,单位就需要想方设法地给所有职工参保,将在编以及编外人员都加入到参保名单中。若是实际情况不允许或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单位就要结合人员的实际编制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对于聘用人员,单位就要结合他们的职称高低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工资补助。除此之外,单位还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实行稳步前进的措施,坚持对职工的职业年金制度进行优化,同时还要合理地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拓展,让编外人员能够得到一样的待遇,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社会保障是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社保制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看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和解决,如促进社保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实社保体系“三步走”战略、增加单位社会保障基金增值渠道等,以促进社保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事业单位情况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