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河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分析

2021-11-23 17:24张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岗位旅游

文/张斌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同时出国留学的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2020年的留学毕业生估计在6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2019年高校毕业生落实率为80.2%,待就业、不就业拟升学、其他暂不就业占比19.8%。大幅增加的高校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加之往届未就业学生使得就业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工作越来越难找。加之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将显著低于6.0%,甚至出现更大幅度的下降。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多数中小企业受这次疫情影响严重,要减少支出保证现金流,因此招聘计划减少或搁置,特别是针对没有经验的毕业生。劳动市场短期内针对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又由于疫情原因,学校延期开学给学生学习、求职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劳动市场短期内针对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同时,旅游管理毕业生性别比例不平衡,学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希望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落差较大,导致人员流失率过高;部分毕业生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的就业指导[1]。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就业困难的现状。

(一)疫情影响,就业市场岗位需求下降

据统计,2020年就业市场总体招聘需求同比下降34%,面向2020年应届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44%。尽管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招聘需求开始缓慢增加,但招聘规模与往年相比仍明显不足,实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二)实践能力不足,无法完全满足企业招聘的要求

我国高等院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术性重于实用性”的现象,尚未真正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2-4]。由于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致无法满足企业招聘的要求。

(三)旅游管理专业男女比例不平衡

旅游管理专业男女比例不平衡、女多男少。岗位对男生需求更大,导致女性就业难度高。旅游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应聘和招聘过程中,主观感受是受到了歧视。女大学生对就业条件的要求高于男性,也是就业更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女大学生就业期许高,但是用人单位认为男性劳动者可能更具有优势,导致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度增大。

(四)学生对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评价存在问题

对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评价存在问题,对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认识。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5]。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已经急剧增多,就业市场实际上难以按照过去的状态提供充分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职位。企业需要技能型、专业性、职业化的人才,而毕业生对于就业却还保持着过去那样的期望值,就难免造成很大的反差。

二、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一)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共赢。可聘用旅游管理资深人员作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学校和企业双重资源,建立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使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符,使学生就业需求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从而既提高了教育培养的有效性,又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二)搭建就业网络平台,加强校院招聘进程

搭建就业网络平台,加强校院招聘进程。学校就业网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方便自己的学生浏览信息,找到心仪的工作。线上举办校园招聘会,给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助力找到满意的工作。学院通过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方便快捷的双向服务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传播信息,发布就业相关信息,为学生和符合学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搭建沟通的桥梁,切实发挥网络的信息传播作用;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统计,持续提供毕业生就业帮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高效服务,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疫情期间解决毕业生的择业奔波之苦。

(三)加快科技应用,加速产品升级、增加高质量人员储备,为度过寒冬蓄能

旅游企业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顾客满意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扩展业务,为既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互联网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充分利用自媒体,积累私域流量,形成企业的战略竞争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招聘方式,招聘更多擅长智能化管理、互联网应用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四)发展精准旅游的理念,加大新项目投入,进行产品升级与项目提升

疫情后,周末1天~2天的本地游和周边游将会最先复苏、快速崛起,周边游、近程旅游、国内旅游将是居民主要关注的重点,健康旅游、研学旅游、养生游、品质游等也将是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专业领域的毕业生注入到企业,开发新业态,推进新业务,创新高品质项目;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加强网上营销力度,养精蓄锐,为疫情后打基础,以便于快速适应疫情后新的反弹性、报复式的消费增长[6]。新项目的开发以及产品的升级,需要引进大批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人才,为旅游管理毕业生带来很多应聘岗位。

(五)正确认识“旅游需求没有消失,只是推后”,要看好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

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大,可挖掘潜力大,虽然受疫情重创,但是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产业占就业总数中比例已经超过制造业等传统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旅游产业的市场巨大、关联带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人才的需求多样,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根据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的不同,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旅游产业既需要高学历、高知识的管理人员和规划人员等,也需要具有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毕业生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前景有正确的认识。

(六)了解国家时事政策,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招聘信息,拓宽就业思路

高校毕业生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发展动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时刻准备抓住机会,迎接新的挑战[7]。现在的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机会,我们每天都可以在招聘网站上发现大量的招聘信息,这要求毕业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感觉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能够准确把握和筛选招聘信息,选择符合自身就业需求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使自己的就业需求与企业招聘需求充分匹配,避免资源浪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拓宽就业思路,通过创业或做自由职业人来给自己创造崭新的职业发展空间。

(七)增强自我分析能力和职业分析能力,增加知识储备,顺应时代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具备很强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职业分析能力,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个性化学习,保证知识储备充足,深挖专业知识。掌握互联网等技术,跟上商业模式的调整。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并不断地超越自我,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发展中重新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毕业生岗位旅游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旅游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