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1-11-23 21:25陈昱同
活力 2021年7期
关键词:书本思政课党史

陈昱同

(延边大学,延吉 133002)

引 言

党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这样伟大的精神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得民心、建设发展的制胜法宝,也是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将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堡垒,高校思政课至关重要。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教育学习、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本文就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出具体路径。

一、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光荣历史的传播

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不停地书写历史,虽然岁月变迁,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却从未变更。党的光荣历史不仅仅是一段党的发展史,同样也是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民族勇往直前的信仰力量。学习党史、感悟党史、创造党史,高校党史教育从根本上来讲不只是历史课,而是通过党史知识的传播,让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提升,从先烈革命史中学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改革开放中学习敢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从物质条件极其丰富的当下学习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的保护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型,很容易被浮华蒙蔽双眼。党史教育正是传播党从无到有、从浴血奋战到民族解放、从吃不饱饭到真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这样的苦能够给予大学生深刻的思考——是在安逸中放纵自我,还是能够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高校思想建设的源泉

共产党人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创造历史,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实现了人民独立、民族解放,其宝贵经验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到的,而是经过长期不断摸索积累下来的。党在历史中总结经验,在得失中提高自己迎接挑战的能力,而高校思政课教育同样要重视对历史经验的传授,不能只注重书本化品行的传递。党的历史是一堂十分生动的实践教育课,不仅党的故事能够作为高校思政课堂上具体的例证吸引学生,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也能带给学生精神激励,是让他们能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党史是高校思政课的源泉,高校思政课让党史教育扎根在每名学生的生命之中。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能够符合新时代要求,有着高尚的理想、浓厚的爱国情怀和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在未来应对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学术研究水平和思想境界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上限,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教育学习,能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营养。党的历史是必修课,大学生应时刻铭记自己肩膀上的担当,通过学习党史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面对虚无主义提出的恶意中伤能够明辨是非,为自己的国家发声。

二、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书本化”教学

高校的思政课教材,多数都是记录理论的文字,在开展党史教育中,也不乏将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的情况。这种情况会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抵触心理,书中记载的党史故事固然生动,但没有插图或其他形式的表述,难以让从高中阶段上来的学生更好地吸收历史故事。而且,书本化的教育形式让许多本应该牢记的对党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演变成了走形式、走过场地读给学生,并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这段时期党的危机,从而没有在党史教育中学习到深刻的精神,使教育成为书本形式,对党的了解并未升华。

(二)“被动化”教育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刚步入校园的必修课。本来大学初期其他专业课的课程就比较多,而非专业课的“思想品德”课会让学生产生轻视心理,因为在大学之前这类课一直作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分值比重较轻的科目。学生的这种心理是由于片面的理解而产生的,但一些教师的不积极,让原本可以打动学生的党史教育慢慢成为随波逐流的考查课程。党史教育是要全方位对学生讲解党的革命奋斗历程,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党史教育不是应付领导检查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开设的重要的科学课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思政教师,在党史教育前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主动学习,深刻思考。

(三)“结果论”考核

应试教育让原本注重思想建设的高校思政课变成了最后以考试形式能轻易总结学生思维的普通课程,忽视了课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党史教育而言,“结果论”的考核方式效果事倍功半。党史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党史,读懂党史,能清楚地意识到党的选择是基于怎样的时代背景,党的历程是如何的艰苦卓绝,星星之火到底是怎样燃烧到整片草原的。而现如今的考核方式,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重要的历史节点内容,却忽略了党史是一门过程性的教育,这对于党史教育是一种损伤。

三、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一)激活课堂实践活动

党史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书本化的课程,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党史教育可以先加强理论基础,再在后期的课程中增添其他的授课方式,比如,开展党史故事读书会、红歌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让党的历史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扎根于学生的头脑当中。同时,教学应摒弃单纯的“书本化”,可以由学校或教师在课堂时间组织外出参观活动,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博物馆等。通过对一幕幕历史的讲解,让学生对于党史的记忆更加深刻,让历史跳跃进学生的头脑中。课堂作业方面可以不只用随堂测验的方式考查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之前的参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或者通过红色电影这类生动的党的故事,让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记住党的历史,让党史教育充分发光发热。

(二)培养教师党性修养

开展高校党史教育,高校教师是关键。教师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仅可以让党史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刻,而且教师的自我提升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深化有着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素质的提升对党史教育具有关键性意义,党史的内涵需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才能够给学生更透彻地讲解。无论是党的初心与使命的坚持,还是党在历史性时刻的抉择,都不是只读理论范式的文字可以了解透彻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对党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并对学生进行由繁化简的教学,才能让党史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三)改良成绩评定方式

党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党史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党的历史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而思想觉悟的评定,只通过考试成绩是不能完全展示的。在党史知识方面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成绩考核,但在思想上,学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品行表现、宿舍的卫生情况、上课时的听讲态度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方式就需要学校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有了这样的投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能让党史教育真正具有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书本思政课党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手来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