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育人 以史赋能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2021-11-23 21:25
活力 2021年7期
关键词:党史革命红色

吴 杨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0072)

引 言

开展思政课教学,需用好党史这本“活教材”。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史赋能的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学习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物质载体,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苦难与辉煌、奋进与担当。”而革命故事、革命文物、红色旧址、革命纪念馆等都是可运用于高校思政教学的红色资源及生动素材。

因地制宜,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本土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教育与教学,提高党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以重庆为例,重庆是红军长征、中共中央南方局敌后斗争、解放战争等革命事件的主要发生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旧址有新华日报社旧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周公馆)、白公馆、城万红军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有小说《红岩》、话剧《江姐》等;革命纪念馆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还有许多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革命故事,构建了一个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库,它们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学习江竹筠、杨闇公等党员楷模的事迹,能让青年学生感受坚定的革命信仰;了解红岩村、《挺进报》的故事,能让青年学生体会到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感受党员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参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革命纪念馆,能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革命背后的艰辛。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要用好宝贵的红色资源、本土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好红色资源背后的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背后的革命真理,这也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因材施教:彰显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聚焦青年学生的学情、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注重个性化教育,设置符合青年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党史教育议题,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凸显因材施教的塑造力,彰显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一是要在理论教学上下功夫。青年大学生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思政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将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将党史故事与革命原理融会贯通,以小见大;将历史节点与本地发展融会贯通,以点带面。通过生动、深入、深刻的纵横比较,让青年大学生把一些历史背后的道理和逻辑想明白、搞清楚,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是要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立足学生的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创新各类实践教学路径,倡导参与式教育。例如:针对一些关键的历史选择,可以运用辩论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可以组织实地参观、展演等教学方法。同时,可立足高校的学科特色,开展专业性强的实践教学。文化艺术类学生可开展与党史有关的文创活动,如诗文写作、海报;建筑类学生可依托红色建筑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如红色建筑手绘画、建筑结构图剖析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党史教育接地气,不断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党史的生动性。

三是要在历史思维的培养上下功夫。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历史观”去指导学习,引导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去学习党史,从发展的维度去解读党史,将百年党史融入历史发展、时代变化、全球风云中。以“大历史观”为指导,讲清楚共产党的“精神密码”,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的朴素真理,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党史的思想伟力、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及规律、增强自身的政治定力,彰显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

三、因势利导:紧贴时代形势,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不可一成不变,而需要紧贴时代形势,不断更新提升。

一是教学与学习内容要因势利导。历史对现实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紧贴时代形势和当前社会实际,要讲清楚当下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理念、新挑战,历史具有逻辑导向,当下面对的难题往往也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及启示。同时,还要把理论教学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揭示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逻辑,如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弱势地位与今天大国身份的转变、抗战问题与当下钓鱼岛的争端、建国初期的艰辛探索与新时代的扬帆远航,用大量鲜活的案例、事件及人物事迹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的信念,提升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是教学理念要因势利导。思维方式、思维观念创新是开展高校思政课的思想保障。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涉及的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众多,百年党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灌输,要立足学习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更要破除僵化、固化的教学理念,克服“习惯思维”和“刻板印象”,鼓励教师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高校青年学生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政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与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思维层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不断充实专业素养。只有思想解放了、理念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三是教学方式要因势利导。当下,青年大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知识的接受方式和学习方式较以往变化巨大,要立足这种社会实际和具体学情,不断延展党史学习教育涉及的知识体系,创新设计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授课形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开展教学。例如,拍摄制作各种党史微视频、微宣讲,运用VR实景体验党史历程,情景模拟重大的党史事件,开展党史文化创作活动,让党史故事鲜活起来,让革命真理通俗起来,让思政课堂生动起来。在新的教学方式中,真正触及学生的思想,震撼其心灵。

以史育人,以史赋能。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高校要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不断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思政的“引路人”,让思政课成为开展青年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猜你喜欢
党史革命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