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3 01:39柯小纯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逆向题型条件

柯小纯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1.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顺势思维是主要思维模式,与顺势思维相对应的是逆向思维,该思维模式跨越多重思维因素,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支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侧重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逆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思维训练方向,数学教师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及创造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顺势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树立数学知识探索信心,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2.逆向思维的分析

所谓逆向思维,这一概念是区分于正向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模式,逆向思维的特点就是将正向思维运用的模式逆转过来展开思考。逆向思维的字面意思就能体现上述内容,通过逆转正向思维的方式解决一些运用正向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逆向思维。因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能够从数学的定义作为着入点,深入了解所学定理,掌握相关公式法则,并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推翻相关定义,突破传统思维带来的局限性,形成自身的理解。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都与逆向思维关系密切,例如“加减法运算”“乘除法运算”等,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中,例如6+7=13属于加法运算,13-6=7和13-7=6则属于减法运算的内容,在这三个等式中,关键数字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有改变的仅仅是符号和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演变出不同的等式,这就属于数学中最为基础的互逆思维,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为深层次的逆向思维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

3.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运用逆向思维,设计新问题。应用题型是小学数学的一个关键知识点,在历次考试中始终占据较高分值,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与主要丢分点。多数学生在面对应用题时,往往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不知运用哪方面的数学知识,最后,数学成绩也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授数学应用题型时,应运用逆向思维,结合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重新创设一个新问题,使新问题与原问题之间建立必然联系。这样,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原有的应用题型也将迎刃而解。以下面这道加减混合应用题型为例:“某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参加运动会的男运动员有215名,女运动员的数量比男运动员少28名。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容易遗漏一个关键条件,即女运动员的数量比男运动员数量少。因此,学生在列计算式时,会出现加减号使用错误的情况。为了快速理解题意,算出最后的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将问题转变为已知条件,将已知条件转变为问题,重新创设一道应用问题。比如,“某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一共有402名运动员参加。其中,男运动员有215名,问: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几人?”从表面上看,这两道题提出的问题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但如果将两道题结合到一起,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中的未知条件就是原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新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就是原问题中的未知条件,如果求解出新问题中的正确答案,原问题也将快速得到解决。新问题的计算式为:215-(402-215)=28(人)。这时,原问题的正确答案也将浮出水面,即215-28+215=402。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应用题型中,运用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考量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密切关系,进而大大节省计算与解题时间,同时,解题正确率也将大幅提升。

3.2 让学生在解题中应用逆向思维。当学生学会应用逆向思维的原理来分析公式以后,教师要应用解题教学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逆向思维,能够应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用工程问题进行教学的启迪,一家工厂要求工人做工,每一位工人平均能够一天执行50件产品的制作,而该名工人已经完成了6天的加工任务,还有200件产品没有制作完,请问一共有几件产品?如果用正向思维进行分析,学生很快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即50×6+200=500件产品。在学生将基础的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对应用题进行编写,学生通过思考,编出的应用题为:现在共有500件零件,现在工人加工了6天,还有200件没有做完,请问工人每天平均加工几件零件?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的考虑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如下的能力:首先,加强学生对题目的审核能力,做好对每一个条件的梳理与分析,为其日后自主解决问题、提升正确率奠定基础。其次,逆向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转型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分析问题。最后,应用推理的原理,推理出未知的那个答案。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水平,才能够灵活地应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各种问题。

3.3 结合生活知识完成思维训练。日常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往往来自生活,逆向思维同样也存在生活,只是学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脱离,无法辨认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比如,学习“加减法”过程中,单纯掌握加减法知识,无法体现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若加法知识与减法知识单独学习后,将加法与减法放在一起组建习题,便能够发现其中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同步解题,能让学生理解不同解题思维的差异,在简单的训练题上,适当增加解题难度,让学生调动思维能力,快速解答数学问题。比如:“父亲与儿子交谈中说道,我像你这个年纪时,你才6岁,你要是像我这么大,就已经72岁了,请问父子两个人各多少岁?”教师在列出问题后,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但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在家中学生会向家长提问这道题如何计算,家长可能会采取方程或者反推的方法解答问题。但小学生并未学习方程知识,还需利用逆向思维处理问题,根据题目内容假设已经知道父子年龄,父亲的年龄减去儿子的年龄为6岁,父亲的年龄加上父子相差的年龄得到72岁,对此,可以找到年龄关系,并列出公式(72-6)÷3=22岁,从而获得父子二人年龄。

4.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面对涉及重难点的数学问题时,能够有效运用逆向思维,使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进而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脑海中也能够生成更多的解题方法与思路,数学学习能力也将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逆向题型条件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逆向而行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逆向思维天地宽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