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2021-11-23 01:39左霖影
读与写 2021年23期
关键词:竹笋蜗牛垃圾

左霖影

(福建省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所谓幼儿科学探究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通过眼、鼻、耳等多感官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剖析、总结的过程,它是幼儿积累学习与社会经验的关键途径,也是当下最受大众青睐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幼儿阶段渗透科学教育,意味着教师需要用更专业、更用心、更理性、更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所以结合信息技术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与时俱进的重要决策,也是势在必行的创新突破。

1.以兴趣为“诱饵”,触发科学探究的明确动机

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事物便会缺乏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本质的“错误认识”。为了巧妙地化解这一难题,教师可以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手段来配合教学的进度,这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化抽象为形象,也解决了幼儿心中的困惑。其中,引入动画片便是幼儿园教师屡试不爽的策略之一,动画片也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它具有直观动感的画面、悠扬悦耳的声乐、细腻流畅的情感以及欢乐轻松的氛围,非常适合用来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从而有效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究环节中来。

例如,在引导幼儿接触“认识竹笋”的过程中,由于季节、地域等多个环境因素的限制,教师通常并不能够带领幼儿到户外亲眼观察“竹笋到底长什么样子”,但是如果幼儿连对竹笋的基本认识都做不到的话,将会成为后续学习的一个非常巨大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竹林春笋从土里冒出的景象视频,让他们亲眼见证小竹笋的笋尖露头、各节间拉长、侧根生长的全部过程,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萌生想要了解“竹笋到底是什么样的”的迫切心理。而后,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竹笋的实物,引导他们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嗅觉闻、摸、捏、剥等操作来验证自己之前对竹笋的认知,这样一来孩子们都会被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实操能力。

2.分清主次,由重点切入解决教学问题

教学是一个繁杂且需耐心的过程,其中必然掺杂了难以计数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理应具备大局观,能够精准地辨析教学的主次,通过重点切入教学,从而让一些难题不攻自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简化教学内容,消灭幼儿心中对学习的畏惧感,这样才能够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进程中去。例如,在针对《蜗牛》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在观察了蜗牛的轨迹运动、了解了其外部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性之后,他们便对蜗牛这个小动物萌生了强烈的兴趣。但仅仅透过生活中的肉眼观察,是很难再进一步得知有关蜗牛的一些认识的,这就让教学陷入了困境。此时,教师便可以巧借多媒体的手段,将蜗牛的行为放大至十倍,再加以对腹足和黏液的讲解,让小朋友细致观察蜗牛的蠕动轨迹,引导他们研究蜗牛是如何通过触角来探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的。通过这一过程,小朋友们便会解开心中的疑惑,教师也借此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凸显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3.践行交互的理念,促进幼儿主动性的迸发

科学活动理应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诞生也正是为了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所以作为教书育人者,教师应当在“教”与“学”之间构建双向的信息交流通道,这样也能够及时地为幼儿查漏补缺,促进幼儿主动性的爆发。

例如,在《垃圾分类》的课题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初衷,是为了让幼儿明确执行“垃圾分类”的命令。所以教师要给出“什么是垃圾以及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处理分类”的相关概念,为了完成此项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通过查找资料,制作出垃圾分类的图片,然后再依次传达给幼儿。这种感性的教学过程很容易触发幼儿心底保护环境的那根弦,于是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幼儿进行家庭调查、邻居互访的实践活动,并清晰地传达垃圾分类的理念,讲明此举对环境的正面意义,这样也完成了幼儿对书本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所涉及的内容是广而宽泛的,在幼儿群体中渗透科学教育思想也绝不能操之过急,作为幼儿园教师,理应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第一步,并不断地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切勿因自己的理念过失而导致幼儿与发展自身的机会擦肩而过。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尽早地树立起科学的解题思维,遇到困难也不畏艰辛,反而会凭借一番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难题。

猜你喜欢
竹笋蜗牛垃圾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竹笋
倒垃圾
竹笋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