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举弹劾左雄说起

2021-11-23 03:55王泉涌
共产党员·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天宝员外廉颇

王泉涌

东汉顺帝时,冀州刺史周举在尚书令左雄的荐举下,擢升为尚书。但后来左雄任人唯亲,推荐了老领导的儿子冯直为将帅,结果冯直贪赃获罪,于是周举便以此事弹劾左雄。左雄很生气,认为周举恩将仇报。周举就给他讲了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臣赵宣子曾推荐韩厥当军队监察执法官,韩厥则依照军法处斩了冲犯行军队伍的赵宣子车夫的故事。左雄听后非常惭愧,心悦诚服地向周举道歉,两人成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能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古代,上自国君大臣,下至普通百姓,知错就改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永恒魅力。

平民百姓痛改前非

《世说新语》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时期,宜兴县有个叫周处的人,成天惹是生非,为害乡里,人们把他和邻近山里一只伤人的白额猛虎、当地河里一条伤人的蛟龙并称为“三害”。于是,有人就怂恿周处去杀掉白额猛虎和蛟龙,以期三个祸害同归于尽。等周处历尽艰险除掉猛虎和蛟龙,兴高采烈地回来时,却发现人们正在敲锣打鼓地庆贺他“死”了。周处这才明白,人们把自己也当作一个祸害,顿时心生悔意。他找到当时的两位名士陆机、陆云请教学问、锤炼品行,终有所成。

明朝时,有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天宝,仗着父母留下的家业整天游手好闲。不到两年,他把万贯家财挥霍一空,最后只得乞讨度日。这时,天宝才幡然悔悟,决定痛改前非。他一边乞讨,一边努力读书。一天晚上,由于冻饿交加,天宝冻僵在路旁,被路过的王员外救起。王员外了解了天宝的情况后,便把他留在身边,让他做了女儿腊梅的老师。时间久了,天宝又为腊梅的美色所动,想入非非。王员外察觉后,便给了天宝二十两银子,让他把一封信送到苏州一孔桥边王员外的表兄处。天宝到了苏州,发现到处都是孔桥,找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到王员外表兄的住处,眼看着盘缠快要花光了,他打开信一瞧,只见信上写着四句话:“当年路旁一冻丐,今日竟敢戏腊梅。一孔桥边无表兄,花尽银钱不用回!”天宝羞愧万分,本想投河自尽,但他转念一想:王员外不但救了我的命,还保住了我的名声,我为什么不能挣二十两银子,还给王员外,当面向他请罪呢?于是,天宝振作精神,白天帮人家干活,晚上挑灯夜读。三年下来,他不但积攒了二十两银子,而且变成了一个博学的才子,参加科考,中了举人。然后,天宝星夜兼程,回去向王员外请罪。王员外见到面前的举人便是天宝,赶紧接过书信和那二十两银子。书信还是三年前王员外写的那封,不过天宝在那四句话后又添了四句:“三年表兄未找成,恩人堂前还白银。浪子回头金不换,衣锦还乡做贤人。”王员外惊喜交加,对天宝刮目相看,后来还把腊梅许配给了天宝。从此,“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俗语便流传开来。

雅士贤臣知错就改

战国末期,赵国文有贤臣蔺相如,武有名将廉颇,使赵国能够抵抗强秦而不被吞并。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使赵王免受秦王之辱。后来,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又用计保住了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战功卓著的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蔺相如就刻意避让廉颇。蔺相如的下人气不过,蔺相如说:“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像秦王那样威风,我都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責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我只是觉得,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们两人相斗,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安危,所以我才把个人的恩怨放到一边。”廉颇听说后心里非常惭愧,便解衣赤背,背上责打人用的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谢罪。从此,廉颇、蔺相如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宋朝时,大文学家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苏东坡见书桌上放着王安石还没有写完的一首咏菊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得暗暗好笑:“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便起身告辞了。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东坡写的两句诗,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后来,苏东坡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到了九九重阳天气,接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萧瑟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恍然大悟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贤君帝王自省纳谏

春秋时期,宋国一度内政不修,引起动乱,当时的国君宋昭公众叛亲离,被迫出逃。在路上,宋昭公进行了深刻反思。他对车夫说:“我知道这次被迫出逃的原因了。以前,不论我穿什么衣裳,侍从都说我漂亮;不论我有什么言行,大臣都说我英明。这样,内外两方面我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最终就落得如此下场。”找到问题所在,宋昭公从此痛改前非,注重品德修养。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将他迎回国内,让他重登王位。他死后,谥为“昭”,即有称赞他知过必改的意思。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大臣太保申多次劝谏无用,便搬出先王之命,向楚文王提出要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哆嗦着等待挨打。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如此反复几次,然后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文王非常惭愧,说:“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什么用处?”此后,楚文王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而是奋发图强,兼并了一些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年间,广州都督党仁弘恣意妄为,“赃百余万”,被弹劾。李世民觉得党仁弘有才能,亲自为之说情。经过臣子反复劝谏,李世民承认了自己干预大理寺办案的错误,深感内疚,“欲席蒿于高郊。一日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很名贵的鸟,非常喜爱,经常在后宫逗鸟玩。大臣魏徵听说后,到宫中见太宗,李世民赶紧把鸟藏进衣袖里,魏徵就故意跟李世民说了好多话,导致最后鸟被憋死了。李世民很气愤,魏徵就劝谏他说,现在国家初立,还不是享乐的时候,我们不能忘本,不能过奢侈的生活。李世民听后十分羞愧,从此专心政事,再也没置办过名花异草、奇宠珍禽。唐太宗善于纳谏,并知错必纠,受到大臣和百姓的信赖。他统治的时期,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

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纠错、知错必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在古代传为美谈,在当代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天宝员外廉颇
民间传说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天宝流浪记
负荆请罪
牡丹花的启示
名画悬案
凌晨两点的空瓶子
“员外”指的是什么人
夜游人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