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2021-11-23 05:20彭康清刘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彭康清 刘翊

[摘 要]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政策、经济状况、毕业生就业升学等社会支持方面有着密切的關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培养主观幸福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B258)。

[作者简介]彭康清(1968—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刘翊(1971—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师范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一、前言

为准确、客观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本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西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共820人,发放问卷820份,收回有效问卷795份,有效问卷占比96.95%,其中男生为370人,女生为425人,平均年龄为 20.25±2.36 岁,结果显示,91.65%的大学生表示应该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取得幸福感,说明大学生的幸福观总体是正确的。同时,在询问关于是否幸福的总体感受时,75.63%的大学生回答“幸福”,但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时,认为“不满意”的大学生占27.25%,非常不满意的占12.77%。由此可以判断,上述因素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学时期既是心理断乳期又是人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各类问题频发。要摆脱这种困境,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将培养主观幸福感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幸福理论是Dodge于1930年提出的。而心理学界认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项标志,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目前,绝大多数的幸福感研究学者的研究理论都是根据外国学者 Diener 在1984年提出的幸福感所定义的:主观上的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在主观上的情感感受[1]。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涉及幸福感领域的研究,90年代末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纳入研究范围。大学时期是可使人成长、成熟的时期,易发生各类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而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完善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合格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主观幸福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一,思想、心理从根源来论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将主观幸福感归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幸福感实质上一种情感体验,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心理体验。同时,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形成发现、创造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避免学生坠入盲目追求幸福的误区。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发展有着调整功能。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幸福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契合,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主动去感知幸福、主动去追求幸福、主动去创造幸福,逐步形成正确的主观幸福感。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课题组采用“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时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下面逐一进行分析、研究。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因素。心理学中的“人格”一词是由Personality翻译而来的,原意是拉丁文persona。而人格则是其自身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品质,其形成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出迥异的人格特征[2]。本课题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对大学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化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人际关系较差,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主观幸福感体验较差。

2.自尊因素。研究表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有自尊心、有信心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不确定性事件,带来更积极的情绪体验,取得较高的自我满意度,从而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程度;反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较低。所以,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自我价值观因素。价值观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定、是非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或思维方式,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而言,对于财富、社会地位、个人外在形象等方面的理解与判断,属于外部自我价值判断。内部自我价值则表现为大学生人生目标的选择与追求。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4.归因方式。归因是研究者针对行为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心理学家韦纳将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三个维度。其中,人格、动机、态度、情绪等个性特征属于个体的内因,个人机遇、任务的难易度、条件等属于外因。研究结果显示,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正向预测作用。越倾向于内在的、持久的或整体的归因方式的个体,幸福感越高,这与以往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具有内在的、持久的或整体的归因方式的个体更容易将成功归于自身的主观因素,整体性的归因方式能够让其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从而产生更强的幸福感体验。

(二)客观因素

1.学习因素。相对于中学阶段而言,大学阶段的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抽象,教师教学方法以专业方法论教学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生是否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要求,寻找到一个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否顺利,学习成绩是否合格,并影响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为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人际关系因素。大学是个浓缩的小社会。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人生理想各不相同,出现矛盾、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尽快融入集体生活。

3.就业压力因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大降低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为此,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承担的义务。

4.家庭环境因素。家庭作为人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家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家庭的生活模式等“硬环境”,家庭成员之间是否融洽、是否亲密等“软环境”,以及家庭与外在家庭环境等环境因素,均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主观幸福感,而父母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5.社会支持因素。一个人能取得社会的认可,是其社会支持度的重要表现[4]。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正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越多的个体,主观幸福感越高。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在资源,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有信心、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不确定性事件,带来更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5]。

五、改善、实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大学生的幸福观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作为幸福教育的主体与目标,要改变大学生幸福感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学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权威式、灌输式教育仍占据着大学教育的主阵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变的途径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能力需求为导向,坚决贯彻OBE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树立正确的三观,确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三观之间互相联系,密切相关。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確价值观的首要任务,科学的世界观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合适的、正确的方法论。其次,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决定着人生的不同方向。正确的人生观是拥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幸福人生的追求,萎靡、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将会摧毁幸福人生。所以,思想政治教师有必要在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与选择上进行更深入和更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培养出有高尚情操的大学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

我们应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积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可以将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到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者融合,互为作用,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四)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获得其精神幸福的需求

大学校园既是学生求学的场所,又是其生活的精神家园。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一个人有爱和归属需要,希望与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或关系,同时,又有被尊重的需求,希望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或社会的承认或赞许,两者成就的实现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实现上述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但出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个性层面,自我的因素较多,利他的层面较少,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和谐度不高,迫切需要人际交往技巧。要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一是对他人要真心相待,以自己的真心换他人的真心;二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人格;三是要懂得善用主动交往、换位思考、移情、帮助别人、赞扬和批评等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四是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敏感、害怕心理,回避与人接触的社交恐惧症,积极面对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为其今后事业的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教育政策、经济状况、毕业生就业升学等社会支持方面存在密切的关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涉及大学教育政策、贫困生经济资助政策、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生招考政策等方面进行合理研判、科学决策,使他们能在一个宽松、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进步,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6]。

参考文献

[1]严瑜.幸福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崔文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24):128.

[4]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社会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与对策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3):109-112.

[6]燕玉霞.贫困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状况调查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87-90.

猜你喜欢
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