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提问”助力语文高效课堂

2021-11-23 07:57杜可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提问思维品质

[摘 要]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之外,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桥梁,是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重要媒介,更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保证。所提的问题内容则关系着一堂课的精髓所在。因此,教师对每节课中所设定的问题不容小觑。

[关键词] 语文教学;思维品质;学科融合

[作者简介]杜可恒(1987—    ),女,福建厦门人,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一、设计符合学情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清楚把握本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设计问题时,要反复思考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班级学生的基本学情,是否难度适中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尚且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情来逐步设计教学问题。如教授本单元第一课《盘古开天地》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你观察课文中的连环画,想一想每幅图画了什么,再找出文中与图画对应的段落。

(然后,学生自学。)

生1:第一幅图,画的是盘古在混沌中沉睡。第二幅图,我认为画的是盘古拿着大斧头在开天辟地。接着,他用手和脚撑住了天地。最后一幅图画的是他精疲力竭,身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化身为世间万物。

生2:第一幅图对应的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将这几幅图所讲的内容串联起来说一说呢?

生3: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沉睡其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后,用手和脚形成天和地,但最终他精疲力竭,化身为世间万物,创造了美丽的新世界。

在教授本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设“梯子”,再帮助其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即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概括内容,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这一点学生可以轻松做到。其次引导学生将其串联起来,形成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既符合学生的学情,又达成了学习目标。而教授《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时,则通过发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断地习得概括方法。扎实地打下这一基础后,教授第五单元的《麻雀》一课时,则可以开始直接提问:“请你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经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回答这一问题就轻而易举了。

由此可见,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学情,有针对性、有方法地设计课堂的提问,可以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习得有效的方法。

二、设计与语文要素契合的問题

语文课堂教学若没有根据语文要素来设计问题,无异于偏离跑道,其最终结果则是事倍功半。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标准》的学段要求、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再来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不会有太大偏差。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麻雀》,在教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点,如梳理文章脉络、感知“我”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等。但是本单元作为习作教学单元,每篇课文的选取都是有其固定作用的。我们必须聚焦语文要素,来设计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那么在教授《麻雀》一课时,我们的主要问题必须朝着达成教学目标而设定,例如,“课文是怎样把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可以得知作者主要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了,因此呈现的文章清晰明了。而在教授《爬天都峰》时,我们设置的主要问题为:“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来帮助学生梳理出作者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两篇课文的提问都紧紧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逐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么学生在写作单元作文《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情》时就可以举一反三。

三、设计能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

《标准》中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贯彻和渗透的。纵观学生平日里对阅读短文题目的完成情况,往往是检索类、理解类的题目得分率较高,而只要涉及运用、评鉴、质疑和创新类的题目时,则常常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授《走月亮》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古诗吗?

生1:我会背《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2:我会背《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月亮的课文,齐读课题《走月亮》。

师: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呢?在生活中,我们好像没有这种说法。

生:我知道,我在预习时查找了资料,知道“走月亮”是一种传统民俗,指人们盛装出游,从天空挂起月亮时开始走,一直到天亮。所以叫“走月亮”。

以上设计,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联系旧知拓展关于月亮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课文题目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再如,在教授《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师:自由阅读课文,请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普罗米修斯。

生1: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悲惨的生活,就毅然决定盗取火种,我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2: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非常坚定、不屈不挠的人,因为他盗取火种后要遭受惩罚,火神劝他承认错误,但是他仍坚定自己的立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设计问题,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设置开放式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阅读素养。

四、问题要注重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如教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时,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设计。

师:在科学课上,咱们都培育过植物的种子,比如绿豆芽。那么,请你回忆下绿豆变成绿豆芽的生长过程,与同桌交流下吧。

生:绿豆一开始是圆圆的、绿绿的,豆子旁边有一个豆脐,之后每天在上面洒水,慢慢变成绿豆芽。

师:那么,绿豆芽都有什么部位呢?分别是什么样子呢?

生:绿豆芽的胚根是细长的,底部有点儿尖尖的;胚轴白白的,也是又细又长;绿豆芽一般有两片绿色的子叶……

如此一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在科学课上学习的植物的部位名称,在写作单元作文的时候,则可以清晰地定位绿豆芽的每个部位,有序且完整地介绍绿豆芽的外形和特点。同时,对科学课上的学习所得进行了回忆与巩固。

优质的问题,可以造就一节高效课堂,而优质问题的提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位任课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现有学情,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品质,注重学科融合及跨学科的学习。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提问思维品质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