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战略地位认识的历史演进过程初探

2021-11-25 18:42
西藏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昌都西藏文化

土 呷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政协,西藏昌都854000)

历史发展的进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由于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到认识主体立场、观点和知识深浅的影响,得出不同的认知。某个地方的战略地位作为一种认识客体,对其认识的变化也呈现相同的变化,例如学界、政界对昌都战略地位的认识,也是一个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学术界对昌都战略地位的基本观点综述

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昌都战略地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昌都处于连接西藏和其他省市的中心地带,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起到连接康藏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都经过昌都:从成都、康定、巴塘、昌都、洛隆、墨竹工卡到拉萨一线称为川藏茶马古道,从云南思茅、大理、丽江、中甸、奔子栏、德钦至西藏芒康、左贡、邦达、昌都、洛隆、墨竹工卡到拉萨一线称为滇藏茶马古道。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沿途自然条件较好,成为各地和西藏交通的“大道”,过去,由于各地与西藏的官员大都走这条道路,人们又称之为“官道”“贡道”。而昌都是茶马古道川藏线和滇藏线的必经之地,是重要的中转站。著名藏学家任乃强把昌都放在整个康藏地区的大局,评价昌都“夙为康区中心”[1],“历为康境重镇”[2]。

1978年,西藏境内发现的第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卡若遗址正式发掘,这是迄今为止西藏境内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西藏三大原始文化之一[3]。1996年,卡若遗址以其重大的学术价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家根据对卡若遗址文化堆积层的分析发现,卡若文化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和云南元谋大墩子的原始文化有渊源关系。而粟类谷物和贝壳的发现[4],说明早在5000年前,卡若先民已接触到中原地区原始文化的影响。卡若遗址的发掘成果,使西藏的远古文化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剥离出来,真正寻到了根,找到了源。陈庆英高度评价卡若遗址:“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才是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器时代考古成就”[5]。卡若遗址的发现奠定了昌都地区在藏民族起源及藏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形成中的重要地位。1986年发掘的同属于卡若文化的小恩达遗址、察雅烟多遗址等,表明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昌都地区的扩展,有力地证明了昌都地区是藏民族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随着对昌都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昌都历史文化地位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石硕在昌都实地考察后得出:“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的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统荟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6]。马丽华在《藏东红山脉》中对昌都重要性有一段感慨性的论述:“若论西藏地区土著聚落史之源,也有赖于藏东三江流域的高山峡谷。几千年前的人生面貌在史籍中本来付诸阙如,幸亏有了最近二十多年的考古成果,昌都镇附近有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发掘,距今五千年;此后又有诸如此类的系列发现。考古学家惊奇地注视着三江流域如网的河谷自言自语:有如此众多的河流、如此发育的河谷台地,诚为古人类生存最佳舞台,这儿不发源古文明,还指望哪里呢?”[7]2000年,由格勒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中国藏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丛书之一的《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正式出版,该书被称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昌都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数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全貌,填补了西藏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空白”(1)参见中共昌都地委宣传部《纪念昌都解放五十周年资料汇编》,第141页。。该书对昌都有一段结论性的评价:“昌都古称‘察木多’‘叉木多’等,为藏东重镇,历来就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昌都地区是藏民族起源及藏族悠久历史文化产生、形成的重要地区,在西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8]。王川撰写的《西藏昌都近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评价[9]。以上评价从昌都的战略地位、藏民族起源和藏族历史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昌都历史文化的战略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0月,在昌都举办“第七届藏、川、青、滇毗邻地区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期间,由昌都地区提议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在“藏东明珠”昌都举办康巴文化高峰论坛。来自京、沪、藏、川、滇、青、甘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讨论后达成了《康巴文化高峰论坛昌都共识》,其中对昌都文化地位的共识是:

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地处康巴腹地,是藏族古文明的中心之一,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是各民族生存、迁徙和融合的重要走廊,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夙为康藏地区中心,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积淀厚重,为西藏文化大区。昌都是佛苯两教长期共存、和谐发展的地区,具有浓厚的藏文化底蕴,在藏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昌都拥有卡若文化、小恩达文化、察雅仁达摩崖造像,有杰出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以及格萨尔版本、岭卓舞、壁画等格萨尔系列文化;拥有噶玛噶孜唐卡之乡、察雅石刻艺术之乡、丁青热巴艺术之乡、芒康弦子之乡、嘎玛民族手工艺之乡、波罗木刻之乡、日通藏医药之乡、帕措果巴社会形态等众多民族文化遗产;同时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红色文化与康巴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三江地域文化并存,堪称天然的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研究的宝库。(2)全文刊载于《藏东论坛》2013年第4期。

2015年10月,国内首部经近百位藏学家和多领域专家、学者研究撰写的《西藏通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指出:“昌都卡若遗址是西藏第一个进行科学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时也是目前西藏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文化层堆积最厚的遗址。”[10]

以上这些论述代表了学术界对昌都战略地位的基本观点和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昌都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对昌都解放前战略地位的认识

昌都解放前对其战略地位的认识,首先从昌都所处的方位开始。“朵康分麦康、朵麦(又称叶磨塘)、宗喀(又称吉塘)三地,称为三康,也就是安多、曲多、昌都三地”[11]。“朵康”在藏语里的意义为“四通八达之边地”,这是相对于“卫藏”中心地区而言的“边地”。昌都,是藏语的音译,“昌”在藏语里是水的敬语,“都”是汇合、交叉口的意思。因从青海省杂多县境流来的扎曲河与从西藏巴青县境流来的昂曲河在昌都汇合为澜沧江,故昌都在藏语里意为两河汇合处。明清时昌都又写作察木多、叉木多、查木多、恰木多、察多、羌多、昌多、昌都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规范为“昌都”。

其次,从交通的重要性认识昌都的战略地位。随着各地通往西藏的民族走廊——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开通,昌都交通地位的重要性凸显,尤其是昌都为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成书于1751年的《西藏志》记载,昌都“乃川、滇、西藏三界之中最为重地。两河怀抱,左右有大木桥,东走四川,南达云南,西通西藏,北通青海,乃扼要之区”[12]。清朝中叶驻藏大臣松筠说昌都“为西藏门户,界通川滇”[13]。

康熙年间开始,清军入藏均以昌都为必经之地,昌都作为西藏“门户”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昌都处于西藏的东缘和连接各地川、滇、青的前沿,这种地缘关系上的双重性,也决定了昌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政府在总结历朝历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治藏经验教训基础上,认识到“藏仅为川滇之毛,康则为川滇之皮;藏仅为川滇之唇,康则为川滇之齿,且为川滇之咽喉”[14],进而总结出了“治藏必先安康”的方略,这是对包括昌都在内的整个康藏地区战略地位的高度概括。光绪三十一年(1905),驻藏大臣联豫实地考察昌都后,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现议于察木多以内,举行练兵,添设重镇,不独为川省安危所系,实为我中国强弱所关,固不可稍事缓图”[15]5。联豫对昌都的战略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昌都的安危不仅涉及四川的安危,还涉及中国的强弱,“固不可稍事缓图”。光绪三十二年(1906),联豫的奏折中又进一步说:“察木多地势虽小,然襟山带河,为四川、云南、青海等处入藏咽喉,最具形胜。是亦宜著意经营,固我边圉”[15]9。

三、对昌都解放后战略地位的认识

1950年昌都解放后,我们党对昌都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1950年1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在为西南局起草的电报中说:“昌都为藏军主力(三分之一)所在,距拉萨约一千六百到两千里,占领昌都就会震动全藏,促使内部分化”[16],从中可以看出昌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工作千头万绪,但毛泽东主席仍然时刻关注着西藏的解放与昌都战役的进程,且对昌都的战略地位有非常清晰的认识。1950年8月23日,毛泽东主席给西南局的电报中说:“你们力争今年占领昌都并力争留三千人巩固昌都的计划是好的,你们可以照此作积极准备,……如我军能于十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当然也有别种可能)”[17]。从以上两份电报中既看出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同志对进军西藏的关注程度,更可以看出昌都在进军西藏中的战略地位和意义。事实已经证明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1950年10月24日,昌都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基础,促使西藏代表团到北京谈判,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西藏地方政府中亲帝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和西藏亲帝分裂主义分子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图谋。1950年11月9日,阿沛·阿旺晋美等40余名在昌都的西藏地方官员,联名致信噶厦,建议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同中央进行谈判[18]19。同年12月17日,十四世达赖致函解放军昌都前线指挥员王其梅、吴忠,说明西藏地方政府已派出和谈人员进行谈判[18]21。正因为昌都战役的彻底胜利,一举攻克了昌都这个战略要地,才促成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为西藏社会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西藏人民由此迈出从黑暗和痛苦走向光明与幸福的第一步。张国华将军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论述了昌都的战略地位:“昌都是西藏东部的门户,是我军入藏的咽喉要道,是祖国高原地区的战略枢纽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

昌都解放后,其战略地位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愈显重要。1980年12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到昌都视察工作时,在昌都地直机关县、区级干部会议上指出:“在西藏自治区来说,我们昌都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也是一个很好的地区,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昌都地区处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恰好是横断山脉,三江两河地区。昌都是西藏通往祖国各地的一条咽喉要道。整个来说,昌都地区紧靠全国的大后方四川省,是西藏自治区的后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阴法唐重点从昌都在西藏的地位、交通要道的角度阐述了昌都的战略地位。1990年10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专程率西藏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参加昌都解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在庆祝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昌都地处藏、青、川、滇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昌都的稳定对全区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昌都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多种经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胡锦涛从昌都所处的方位、昌都稳定的重要性和资源的丰富性,精辟阐述了昌都的战略地位,而且把昌都的稳定摆在了“全区乃至整个涉藏地区”的高度进行了深刻阐述。1994年11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奎元在昌都检查指导工作时说:“昌都是西藏的一个重要地区,是西藏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这里的稳定和发展对全区至关重要”[21]。2002年4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到昌都调查研究,在听取昌都地委行署工作汇报后指出:“昌都很重要,是自治区具有相当战略重要性的一个地区。昌都人口众多,接近全区的四分之一,特别是地理位置,是西藏自治区与祖国内地的结合部,北接青海、南接云南、东接四川。昌都的地理位置从我们国家藏民族分布上看,是比较居中的一个位置。无论从历史、一些重大事件或者近代一些重大情况看,昌都的发展和稳定不仅关系到全区的发展与稳定,也对周边邻省涉藏地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事关我们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大局的重点地区”[22]。郭金龙从昌都在西藏的地位、人口与所处位置、发展与稳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深刻阐述了昌都的战略地位。2010年10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参加昌都解放六十周年大庆活动时说:“昌都地处青海、四川、云南三省交界处,是西藏的东大门,昌都的稳定,事关西藏的稳定,也事关周边地区的稳定”[23]。2012年1月25日,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春节之际到昌都视察指导和调研时说:“要充分认识昌都的重要地位,增强做好昌都稳定发展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昌都的地位从很多方面讲,都是非常重要的”。2012年10月15日,陈全国在“昌都工作会议”中对昌都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全面论述,他提出昌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西藏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地区,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治藏必先安康”,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昌都在西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首先昌都是西藏与其他省市联系交流的重要门户,其次昌都是资源极其丰富的‘三江’宝地,再次昌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藏东明珠,从次昌都是维护全区稳定的战略屏障。“昌都工作会议”对昌都战略地位的阐述站位高、定位准,把昌都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2020年10月9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率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参加昌都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吴英杰充分肯定了昌都解放7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下,昌都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项事业获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为全区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来,昌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贫困县和贫困群众全部摘帽,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持续良好,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昌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结果,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无比正确,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对昌都今后的工作,吴英杰提出五方面的要求:“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要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不断改善民生汇聚力量,要加快推进美丽昌都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3)参见中国西藏新闻网“昌都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吴英杰出席并讲话”,http://www.xizang.gov.cn/xwzx_406/xw_tp/202010/t20201010_178264.html.

以上对昌都战略地位的论述,各有侧重,丰富了人们对昌都战略地位的认识。

四、结语

通过梳理对昌都战略地位的相关研究,分析昌都解放前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界都对昌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不断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时代,西藏的战略任务是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西藏,我们要更加重视昌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发挥好其战略作用。

猜你喜欢
昌都西藏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文化之间的摇摆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
一个新型的昌都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