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视野下看微课

2021-11-25 03:45蒯正聪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2期
关键词:微课教学策略

[摘要] 利用省资源平台实施网课教学,兼以微课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诊断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发挥微课结构和数字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干预,有效突破重难点,从而在微课设计应用实践中逐步树立微课课程观。

[关键词] 微课教学;策略;课程视野;回延安

微课教学具有内容聚焦、资源丰富、情境多元、精练高效、使用灵活等特点,在教学创新实践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本案例基于省资源平台网课教学,发挥微课资源优势,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学情诊断和课程构建,紧扣教学目标,实现网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干预,致力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性。精致的微课链接云端生动的网课,多变的学情催生接地的教学策略,立足于这样的教学现场,对微课特色实践展示的捕捉和作用领会,丰富了微课程构建的体验,增强了在课程视野下微课设计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一、基于网课教学的微课二次设计和应用

现代诗多以真实的内容、充沛的想象、跳跃的结构、凝练的语言,营造美的意境,表达真的情怀,给人艺术感染。《回延安》再次回归人教版教材,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特质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价值回归和境界提升,它凝练质朴的语言、清新豪迈的意境、鲜明有致的节奏、意蕴丰满的情感,都是教学倾心的目标追求。这对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着眼新知教学,构筑诗歌阅读的知识起点

比兴手法是我国民歌重要的表现手法,常成为诗歌艺术境界营造不可或缺的元素。作者贺敬之创作《回延安》这首诗,充分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将诗歌形式、内容和作者记述回首延安的光辉岁月、重回延安的经历以及对这段光辉岁月、延安人民的真挚情怀有机融为一体。诗歌叙事、抒情,并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怀熔铸在对一方水土痴情的艺术表现中,皆有信天游的民歌形式运用之功。了解和掌握作为其主要修辞艺术的比兴手法,就成为本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需要夯实的知识基础。

从网课教学过程看,对比兴手法这一陈述性知识点的教学,由于整课教学的任务限制、时间限制,只能是就诗歌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示例性讲解。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符号、审美符号,基于对网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比兴知识学习价值的分析,进行以“体会比兴手法”为主题的微课设计,发挥微课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对概念和作用进行简练讲解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歌词和学生优秀作文开头中比兴运用的实例资源,让学生在近距离感受中琢磨体会。

本微课设计并未将比兴手法的运用孤立起来看待,而是以诗歌中所运用的比兴实例为抓手将比兴修辞知识与诗歌背景、内容和对诗人情感的初步理解把握进行串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以经典歌曲中运用比兴手法激活学生沉睡的好奇因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学生对比兴手法的感知和理解,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以作文为例,将学生阅读学习空间扩展延伸至作文、联系至生活,增加亲近感,把握比兴手法的一般作用和实际运用;通过微课内部模块化组合设计,配以与文字相协调的插图和动画,使微课形成较为完整的预习性学习单元,通过班级网络学习平台提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学习并学会运用知识。如此,通过充实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获得修辞体验,消除他们与新知识的距离。这些都为本诗歌阅读教学做好知识铺垫和经验准备。

本设计利用了微课之精微的特点,聚焦“比兴”,以较为饱和的资源形成知识脉冲,强化学生对比兴这一修辞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概念理解、实践应用、领会方法等不同方面较为具体地指导学生赏析体会比兴手法,形成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作为单纯的知识点的教学,这一节微课的设计、制作和实施无疑是有效果的。

(二)聚焦问题解决,促进诗歌阅读能力的形成

虽然有了微课对比兴修辞教学的精微设计和适切的教学安排,为基于资源平台网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但由于资源平台网课教学交互功能的缺乏,师生、生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沟通交流,特别是教师针对课堂学情的启发引导和策略调整作用被网络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所阻碍,致使教学所必需的课堂观察、诊断与评价无法实现与资源平台网课同步。通过网课后相关诊断性练习发现,虽然有了比兴知识教学铺垫,但学生对本课整体艺术特色及其作用的理解把握不是很理想,对赏析方法掌握不牢。究其原因,一方面,网课教学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的现场感,诗歌教学中的重难点朗读教学在网课教学中难以创建集体诵读的情境,诵读教学现场感缺失,通过朗读把握诗歌语言节奏和情感节奏,通过集体的声语濡染、丰富对诗歌艺术表现力的感受与体验的过程被搁浅在网课教学之外,导致学生沉浸到诗歌感人的言语与情感的意境中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作為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赏析环节,细致品味语言、探究艺术手法、深刻理解作品主旨、体会诗人炽烈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教学程序的安排,还要有立体教学所构建的动态教学过程的落实。

网课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单向传递,教学过程线性演示,学生很难有平常习惯了的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和融入感,加之平台网课缺乏交互性,教师引领、同伴互助、气氛氤氲的作用缺失,必然影响到学生对诗歌赏析教学参与的积极性。而缺乏教师的主导和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自律性控制,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就不可靠,学习的专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在受到拷问。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明显缺失,消耗了教学的目标期待和学习行动的执行力,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除了通过班级空间进行朗读指导,重点要进行微课二次设计。作为补充性教学的微课,要对文本整体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暴露的不足予以补救,并尽可能减低教学资源消耗,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以“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色”为题,将学生探求的目光引向更开阔的教学视野——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而“叙事为写情”“比兴为言情”“修辞为饰情”“声韵为怡情”“风物为传情”“表达为抒情”等几个内容环节的设置,紧紧围绕一个“情”字,从诗歌的修辞、声韵、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侧面,解构诗歌丰富的艺术表现与诗人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具体来说,针对网课教学问题,以第一节微课的陈述性知识为起点,进行微课的二次设计与教学,利用微课针对性强、资源整合功能强大、教学使用灵活的技术优势,以内容的聚焦性专注于现代诗歌赏析方法教学,增强学生的欣赏实践;以程序性的环节设计、动态化的内容演示,强调赏析的过程性,加强学生对现代诗歌赏析方法这一动态的程序性知识的实践感知、理解与把握。微课设计表面上虽是从第一节的“比兴”到第二节“信天游”的语言形式变化,但第二节已不再将知识教学拘泥于知识概念本身,而是从诗歌赏析的角度把握、方法拿捏、过程演进等方面动态展示“信天游”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领悟现代诗歌赏析的“程序”和“规则”,获得更丰富的赏析体验,以弥补网课学习交流不够、体会不透、赏析方法和内容把握不具体、不牢固的短板。可以说微课设计与实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加之画面的程序性演示,让程序性知识教学在平面的微课展示过程中动态化,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根据学情的需要进行网课教学过程中的微课二次设计和实施,弥补了网课教学的缺失,给学生创造更多现代诗歌阅读积累的空间和可能,并在这样点滴的积累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从实践中获得课程视野下对微课实施策略更真切的认识和把握。

二、在课程视野中透视微课应用策略

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要统摄在课程构建的系统中的。微课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适切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实现多层面、多维度教学空间搭建和情境创设、思维引领、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有效评价等生动教学过程的推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能更加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课程视野下,借此案例透视微课应用策略,对微课程的构建格外具有意义。

(一)重视目标明确性,实现精微定位

微课因需要而设计与应用,其目标基于单元与文本特点,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前提。本案例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乃至在问题生成中确立新的微课目标,不是简单地固化在静态的微课课件中,而是与网课教学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的教学定位。所述案例中两节微课的目标确立,分别基于文本特点、学情预判和问题诊断。遵循微课结构的微小、内容的精微原则,聚焦预设的知识重点进行初次微课设计和实施,定位于学生学习障碍,实现过程的二次微课设计实施,并在应用中实现相互配合,体现了微课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性、行动指向性和定位精微性。而目标的整体性、动态性、明确性观照,是课程构建的重要的部分,有益于定位精微目标,拓展微课设计与教学实施视野,突破“课”的单纯定位,使微课在实践层面能朝向课程砥砺成长。

(二)重视内容选择性,实现精准聚焦

《回延安》网课教学中微课应用由聚焦“比兴”到关注“信天游”,由指导学生对“比兴”这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到引领学生对“信天游”艺术形式赏析的程序性知识把握,正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从《回延安》这首诗的文本特点出发,并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来审视,本课教学就是要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引领学生把握叙事、感受情怀、体会特色、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文化营养,从作者表达的深挚情感中摄取精神养料,陶冶文学和思想素养。由此可见,微课作为课程元素的综合体,教学内容的设计自然不能成为碎片化的、快餐式的单纯的知识或者“课”的呈现,必须要有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结构上的逻辑性。

本案例中将微课初始设计定位于“比兴”,是瞄准了新知教学,在微课预设时,把握好这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辅助学生了解掌握诗歌背景和内容情感的同时,厚积相关知识,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这是利用了微课内容的选取问题聚集、针对性强的特点,针对“比兴”这点而求突破的例子。就知识点教学而言,静态维度的内容要素相对完整,也体现了结构上的逻辑性。而且从微课实施的反馈情况看,教学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微课教学要以灵活的姿态服务于整体教学,教学目标更大的可能是实现微课融于常规教学所凸显的意义和价值。平台网课教学的交互性差,学生学习缺乏现场感、代入感,对信天游艺术特色的整体把握还存在明显的疏缺。所以,当网课教学存在问题,以微课的二次设计和应用来弥补网课教学的不足,如“体会‘信天游的艺术特色”微课的补充设计应用,正是微课从预设走向实践过程中的必要选择,是微课内容精选、改编、润裁和可视化处理的鲜活例子,更强调和关注了微课作为课程所必须得到兑现的动态维度内容要素的系统性运作的教学追求。同时,内容的适度选择与调整,对教学课堂意外张力的弥合,也是微课整合于网课教学、课堂教学的合规律性操作,体现了微课作为课程在教学内容布局与教学演进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

(三)尊重学生主体性,实现关键突破

微课是以自身的个性化、情景化、具身化、可视化等特性融入课堂教学的。作为代表数字化学习新路向的课程,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精确的内容聚焦,是要在学生学习向深度和广度挺进的生动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助力学生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突破学习障碍,获得成功体验,就是微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本课的微课补充设计运用,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重点抓住“信天游”艺术特点这个点,从学生学习的难点实施定点突破,引导学生突破现代诗歌赏读的方法障碍、程序障碍、思维障碍。整体上,微课二次设计与实施,教师对网课教学问题的思考,教学意图的形成与贯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布局,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评价的落实,都隐含在具体的微课要素和动态结构搭建而成的几分钟的视频中。除了从网络空间发出微课学习指令,了解、把握信天游的特点,体会、赏析信天游艺术特色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则基本由学生掌握和操作,如此教学过程便局部被学生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所占有,可以从点滴处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在细节中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最后实现积微成著的微课应用效果。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不仅仅是教师对教学空间的让渡,更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前提。就此案例看,学生自主学习中突破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和思维障碍,就是对学习自主性最珍贵的报偿。因此,程序性的环节设计、动态化的内容呈现、丰富的情境营造,让学生对从诗歌的修辞、声韵、内容、表达方式等不同侧面赏析诗歌的方法,从生动的言语形式解构诗歌丰富的艺术表现,从诗歌丰富的抒情结构解读诗人丰沛的情感表达,有了更真实的实践和真切的自我体验。正是在这样思维导向更加明确的自主学习中,有序构建知识的机会增多,学生阅读的思维得到提升,形成学习能力的效果更显著。

(四)尊重过程的操作性,实现高效融入

微课是浓缩的精华,唯以质优而成名。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微课不能因有“碎片”的假象而浸没其科学的真容。以信息技术优势增强操作性,实现教学过程的强势推进,使微课教学有效、高质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微课课程化的具体体现。首先,微课作为课程,要以丰富的资源整合来服务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从以上两例微课可以看出,除了素材开发应用不可肤浅、凌乱,微课内容设计和具体实施更应有科学性的要求,不是面面俱到的材料堆砌,不是空洞无物的花哨摆设,而是与学情、文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的必要教学要素。其次,微课作为课程,要以恰切的内容调整来适应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必要,也要有可能。以上两例,微课设计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相联系,以满足学习者的即时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微课的信息技术优势。再次,微课作为课程,要以鲜活的形式呈现,以丰富教学、融入課堂教学。以上两节微课,都设计了与内容相契合的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导向、程序策略、表现机制形成有机统一,以生动丰富的形式促进内容的表达,增强微课内容的磁性,吸引学生,激活思维,形成任务机制,并实现教师对微课教学过程的隐性控制,增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实现内容、形式以及微课操作过程的完美契合。

蒯正聪   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正高级教师。合肥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微课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