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家庭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

2021-11-25 08:12陈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2期
关键词:体贴幻觉好好学习

陈英

做了多年的心理辅导教师,接待了太多的家长,发现每当谈及孩子问题的时候,妈妈们都会抱怨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还是这么不懂事,丈夫也不理解。这个时候,我通常就会帮来访妈妈澄清一下自己的感觉:“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是吗?”几乎所有的妈妈在听到这句话后都会急急地否认:“我心甘情愿地对孩子对家庭付出,不求回报。”“不求回报,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因为孩子不懂事(不上进,不好好学习),丈夫不体贴(不理解,不顾家)。”“也就是说,你渴望的回报是孩子懂事(上进,好好学习),丈夫体贴(理解、关心)你?”说到这儿,她们才开始看清自己的内心。

没有人不渴望回报,只是渴望回报的形式和内容不同罢了,比如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亲人、朋友等熟悉的人)的认可、肯定、爱和关注等。我们不愿意承认和说出自己的渴望和需要,是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尊。深究其根,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误认为,渴望回报是错误的或者丢人的事情。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付出和回报的循环恰恰是人际关系不断深入的动力。

再进一步,为什么有时候别人对我们的行为给予了回馈,我们还是不开心?因为我们限定了对方回报的方式:你必须以我所渴望的方式来给予回报,其他回报我都不想要。并且,中国人一向羞于直白地表达情感,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不必说出来,别人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实际情况却是: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作为付出者,势必会感到失望:“我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精神分析理论把这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行为称为“自恋幻觉”,认为“自恋幻觉”會压制对方的存在感,最终导致对方试图远离你,因而损害彼此的关系。“自恋幻觉”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非常普遍。打破“自恋幻觉”的关键是:彻底明白自己做某件事的初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应该是自己为这一选择负责,而不是别人为你负责。你若选择了心甘情愿地对孩子对家庭付出,不求回报,那么无论孩子和丈夫怎样,你都不应该生气和抱怨;你若觉得委屈,也可以选择不去付出。当你心态平和、情绪平稳,而不是满身散发着焦虑、抱怨和戾气等负能量时,你的家庭才有可能回归和谐、幸福,你的家人也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有你成为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别人。或者换句话说:你若期望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我们可以付出,也可以接受回报。我们可以大方地向丈夫和孩子提出自己需要的回报,而不是让他们猜,良好的夫妻沟通、亲子沟通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洪

猜你喜欢
体贴幻觉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远方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方便面吃得过头了
春天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