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临床应用浅析

2021-11-25 21:35曾德东周家萍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骨伤隆昌曾氏

曾德东 周家萍

【摘要】四川隆昌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以传统中医为本,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在社会的最基层为骨伤骨病患者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将丰富的中医药理论蕴含其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操作流程,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形成历史与开拓发展;临床应用与理论支持;治疗效果与社会效益

1.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形成历史与开拓发展

1.1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形成历史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发源地在四川隆昌市,该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丘陵腹地,东经105.28度,北纬29.35度。地貌以山坡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在320-420米之间,属新华夏原构造带四川沉降带中部,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降雨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日照适宜、春早冬暖、夏长秋短、无霜期长、空气质量好等特点,植被覆盖率为8.7%,植物品种多,其中,中草药品种就有200多个。

隆昌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伤病的经验,在民间,很多大的家族或家庭逐渐有了医治各类伤病的土方、药方,还各有“独门秘籍”与“隐世良方”,并以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代代相延。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就是在这樣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条件下诞生的。150多年前,曾龄盛在先辈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独特的骨科医治方法。第二代传承人曾国清,又研究发明了曾氏接骨消肿止痛散,形成了“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雏形。第三代传承人曾本忠将“隆昌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更加完善,并传给了长子曾德东。

1.2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开拓发展

曾德东作为“隆昌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第四代传人,自幼随父学习祖传的骨伤骨病治疗方法,1984年富顺卫校毕业后,又先后到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隆昌市人民医院等上级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并长期订阅《中华骨科杂志》、《中国中医药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多种专业刊物,不断更新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在乡村老家,曾德东与父亲兢兢业业地为当地和周边的老百姓服务,慕名求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为满足病患需求,他于1996年创立了“曾氏骨科门诊”,2006年升级创办成“隆昌曾氏骨科医院”,为“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搭建起了更好的应用平台。

2.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理论支持

2.1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临床应用

在历经4代传承人、长达1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隆昌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秉承传统的望闻问切加手触的诊病方法,确定病患骨伤位置及伤情,运用中医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医学手法,确诊患者骨伤病情后,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再敷上曾氏接骨散,患者即感痛症减轻,次日,消肿止痛效果明显,疗程短,见效快。

曾氏接骨散的主要成份是: 大血藤、红花、川芎、郁金、续断、败酱草、地榆、接骨木等十多味中药。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在曾氏接骨散的配方基础上,还延伸研制成了曾氏跌打膏、曾氏跌打酒以及曾氏颈、腰椎病、椎间盘膨出药枕和药垫等配套成品,用以恢复骨伤和治疗各种常见的骨病。

2.2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理论支持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传承人曾德东,在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中医中药的理论支持,他认真学习《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等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从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曾德东认为:“筋骨并重、气血畅通”是中西结合治疗骨折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已得到了骨伤医界广泛认同。所以,在治疗骨伤骨病时,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治筋护骨、治骨护筋以及补肾壮骨、养肝柔筋并用等浅表意义上,而应对其深层次的血气内通进行探索和研发。在长期的骨伤临床实践中,曾德东医师不仅重视对骨创伤造成的局部筋肉损伤进行调治,更重视对其生理病理的基础调理。

他说:早在《素问》或《灵柩)中就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为坚”等精辟阐述,这些阐述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骨筋肉三者生理所属和相互功能关系。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恢复损伤肢体筋骨的生理协调,才是骨创伤治疗追求的最终目的。

由于骨筋肉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此阶段采用推拿手法,定是事半功倍。《医学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道:推者,请以手法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而气血之流末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所以,在骨折的治疗中,当骨折已复位,便不宜使用端提等幅度较大的手法,防止造成重新移位,但可推拿,拨正筋位,疏通气血,达到筋骨康复之疗效。

3.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治疗效果与社会效益

3.1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治疗效果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长期运用于临床,常用于小腿和前臂中下段以下的骨折,因为这些部位肌腱,韧带较多,肌肉相对较少,骨折后易导致肌腱、韧带错位和痉挛扭曲。此法能使骨折局部疼痛和肿胀消除快,帮助骨折愈合和尽早恢复功能。

3.1.1 在伤者骨折复位后的当即或1--3天后,医者用一手握住骨折局部或由助手帮助握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另手用拇指沿骨干纵轴、肌腱或韧带循行方向由骨折近心端向远心端推按,理顺筋脉。然后是激活经气,对骨折局部肿胀明显处进行由轻到重,逐步发力的点压,闭阻破损络脉以止血。紧接着对手足部的一些穴位进行指压。最后,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由肢体末端掌背或内外两侧向骨折近端捏持抚推,促进血液回流,加速水肿代谢产物的吸收。

典型病例:陈某某,女,62岁,因右腕部跌伤肿痛,活动受限一小时就诊。经拍片提示为“右手colles骨折”,症见右手腕部餐叉样畸形,经予“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处理,敷上曾氏接骨散,并给予整复加夹板固定,内服活血行气利水中药。1-5日复诊,患处肿胀消失,疼痛明显减轻,解除夹板再施上述手法后重新敷药固定,以疏通经脉,减少后期经脉不通、组织粘连所造成的的痛苦。以后五天左右复诊一次,并重复上述手法敷药固定治疗。20天后,骨折达临床愈合,解除夹板,右腕关节活动无疼痛。

按:成年人骨折一般需要6-8周方能达到临床愈合,但由于采用了“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既拔正了筋位,抑制了骨折局部出血,又激活了经气,加速淤血消散,肿痛故而消退快,最终达到在20天左右获得临床愈合的效果。

3.1.2 骨折脱位后期肢体肿胀和关节僵硬主要是瘀血停滞、经脉不通、筋骨失养所致,此时最易合并寒湿之邪侵入。正所谓“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故血脉濡养直接影响筋骨强盛,关节灵活。为此,曾医师本着“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原则,以“温通行(气)血、舒筋活络、养血营筋”指导治疗,并主张外用熏洗药。

典型病例:张某某,男,58岁,2020年6月12日因左双踝骨折行整复及石膏固定6周,现解除石膏固定已3周,左踝仍肿痛前来就诊,症见患者左脚不能背伸距屈,双踝骨折处压痛。当即给予曾氏接骨散汤剂加减每日一剂,外用熏洗,并配合脚踏滚简锻炼和左踝推拿治疗,1日2次。2周后复诊,足肿解除,左踝关节屈伸明显改善,继续上述治疗15天,左踝关节活动正常。

按:该患者左踝骨折后行石膏固定6周,致使左踝关节不能活动,局部“形不动则精不流”,而精不流则血不畅,导致关节僵硬和肿胀。采用曾氏接骨散汤剂加减外用熏洗,促进局部血运,改善了筋脉血供,加之配合功能锻炼和推拿治疗,患者得以完全治愈。

3.2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的社会效益

临床实践证明,“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与传统中医一样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中华传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与儒家思想是密不可分。它经过岁月洗礼沉淀下来,传承人将其发扬光大,服务于隆昌及其周边地区的骨伤科病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于2019年成为内江市“传统医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曾德东确定为内江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曾德东不负众望,作在骨伤骨病临床诊疗一线,将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并借助于先进的核磁共振、DR电子摄影系统、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先进的中药智能发药机和煎药机,代替了传统的中药切刀、碾槽、碾钵、打磨机等古老的制药工具和砂锅煎药,在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保护传承本院非遗项目的同时,曾德东还热充公益,每年,都组织20%以上的職工无偿献血,凡是红十字会倡议的募捐活动,都积极带头参加。2020年疫情期间,及时研制出具有防疫功能的中药香囊,制作3000多个送给当地抗疫一线人员和志愿者,受到社会赞扬。

小结

“曾氏骨科传统接骨疗法”经过150多年、四代人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竭诚为当地及周边县区骨伤骨病患者服务,以疗程短、效果好为口碑,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骨伤隆昌曾氏
隆昌青石号子的当代保护与传承探究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莲峰》焕发生机蓬勃的文化力量与自信
隆昌郭玉峦功德坊象征意义探究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医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骨伤疗效观察
隆昌县联社:“开门红”增存75877万元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