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形成

2021-11-26 06:10任国平黄爱军
关键词:社团组织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

任国平,黄爱军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进步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逐步从民主社团过渡到马克思主义社团,并为各地早期组织建立做了组织机构上的准备工作,极大地加速了党诞生的进程。学术界对五四进步社团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形成的研究观点主要有:曲广华强调五四社团是近代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对近代社会历史走向和命运都起到了深刻影响[1]。付强认为进步社团长期地影响近代政党转型,且深刻改变政党运作形式、方向,为成熟的政党思想、组织建构形成提供丰富营养[2]。王传利认为五四学生社团是进步青年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纽带,使大量进步青年过渡为马克思主义者。既促进社团组织向马克思主义社团过渡,又成功发挥培育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3]。葛振国、刑云文认为五四学生社团组织利用社团内部辩论研讨、与工人阶级接触、创新传播手段稳固了传播阵地,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同时也深化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实践[4]。曲广华认为五四社团之间思想论争不仅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其深层次的历史作用是为马克思主义扫清传播障碍,凝练早期进步青年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信仰,在思想、人才两方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要条件[5]。黄爱军论证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均有社团活动背景,党的著名创始人、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亦均有社团活动背景,突出进步社团在党诞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五四社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源头[6]。

一、五四进步社团大量涌现

新文化运动期间,社团组织呈现出数量急剧增加,类型多样化的特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部分社团的属性渐渐从民主社团初步转化到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大量进步青年不断觉醒,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更是得到了较大范围传播。

(一)进步社团数量增多、类型多样

进步社团的萌生和繁荣是新文化运动社会活跃期的产物,迅速推进新文化运动在社会层面的不断深入,也是新文化运动独特的文化现象。1918年下半年,各种类型以及不同性质的民主社团纷纷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开始建立,这些社团大多数兴起于各地中高等学校,伴随着新旧思想的论争而发展壮大起来,并在1919年形成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919年,仅北京地区登记在册的社团就有281个,一年之内集会达506次[7]。1920年社团数目又有所增加,从社团的筹建数量上来看,新文化运动期间,民间创办的社团数量高达四百余个。五四时期的社团规模大小不一,持续时间有短有长,作用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可置否的是进步社团的涌现,形成了新文化运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殊景观。

在社团组织类型上主要有:①以学术讲演、辩论、哲学、自然科学、新闻传播学为主的学术型社团,如: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北大新闻学会等;②以新潮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国民社等为代表的对于新思想研究及探讨的思想类社团;③以人的解放为主导思想而建立的文体艺术类社团;④工读互助形式为代表的实践类社团。社团宣传方面,四百余种新出版的社团刊物开始在市面上迅速流通。社团人员也开始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共同构成,并不断的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去。

从社团宗旨和纲领上看,五四时期的社团大多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弘扬“民主”和“科学”为己任,以改造社会为宗旨,积极研究和宣传新思想。社团成员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也有一部分是中学生和大学、中学教师,他们大多经历过五四运动,有的还是骨干。从社团的社会影响上看,由于运用了报刊、讲演、办平民学校等方式,冲破了知识分子的小圏子,使青年学生接触到社会。

进步社团的蜂拥而起,一方面是因为进步青年和学生民主意识、爱国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有着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和支持。国民社建立初期及刊发独立社团刊物《国民》,就获得了李大钊大量帮助和指导,李大钊不仅对国民社寄予极高期望,同时还亲自为之撰稿,参加社团组织的纪念活动。新潮社在成立之初也获得蔡元培、陈独秀的倾力帮助,社团组织活动、出版刊物的经费、场地,均由其二人提供。胡适也曾担任新潮社的社团顾问,李大钊、鲁迅则为《新潮》杂志撰稿。

(二)五四社团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

社团组织的变化与新文化运动之前社会组织的对比是很独特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民间社团组织的创立和发展,在人员结构上基本都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对于普通民众的接触程度相对较少。且社团数量较少,影响范围有限,社团文化宣传的功能仅仅局限于社团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交流。但是从以国民社、新潮社为代表的进步社团人员构成上看,进步社团的民主性则有了更大的进步。国民社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民众组织,其180多名社团成员,思想上就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社团成员的政治和思想觉悟却在不断地提升,其中有以邓中夏、高尚德、马骏、黄日葵等为代表,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以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为主张的不同进步人士,如易家钺、曾琦、吴载盛等,而无政府主义者段锡朋更是担任国民社刊物《国民》杂志的评议部部长。此外,邓中夏发起成立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之初共有团员39人,多为国民社和新潮社的社员,如许德珩、黄日葵、张国焘、王光祈、朱一鹗、刘炽昌、梁绍文、程体乾等。后成员发展到六七十人,成员也渐渐复杂起来,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组织。进步社团组织的成员构成、思想结构呈现的多元化趋势,从侧面也反映出来,社团的民主性正在一步步地从旧式民主社团中突破出来。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前的社团组织也更倾向于政治附庸社团,创办目的大多数是为政治改良者们提供一定的政治造势,政治活动色彩较为浓厚。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团组织,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志愿性,与民众的接触程度较深。承担社会文化宣传的传播作用,启发民众觉悟,配合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8]。且在文学革命中顺利推行白话文运动,成功打破了封建制度下对于知识的阶级封锁,文化下移得以完成。新潮社刊物《新潮》杂志以《新青年》为榜样投入新文化运动,鼓吹“伦理革命”,反对封建纲常名教,提倡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继《新青年》《每周评论》之后第三个白话文刊物。杂志大量刊载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作品,并由此而产生了一批小说作家,如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和叶绍钧等。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著名进步社团平民教育讲演团,主要活动是对北京市内广大市民进行宣传,举行不定期讲演,以期提高广大市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水平。五四爱国运动前,讲演团在东便门内蟠桃宫和地安门外护国寺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讲演活动,讲演题目有《平民教育之意义》《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改良家庭》《赌博之害》《国民常识》《妇女教育》《迷信》《我的慈善事业》《国民应尽之责任》《家庭与社会》《互相帮助》《什么是国家》等。进步社团组织的建立,一方面承担了社会文化宣传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较为紧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社团活动规则,部分思潮类社团开始萌芽出近代政党的雏形。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新文化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得以不断获得社会民众认可,形成社会文化潮流,并在五四运动之后仍然保持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中继续发展。同时也由于社团成员主要的构成者是青年学生,这对新思想、新文化在青年人中的扎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让大量的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和困顿局面,在社会“救亡”、社会“启蒙”的过程中开始塑造有别于旧式改良和革命者的精神信仰[9]。

二、进步社团向马克思主义社团演变

五四进步社团向马克思主义社团转变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进步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而形成。这一转变过程,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内传播和研究深入化,引导了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成长和信仰塑造奠定了基石。

(一)民主社团演变为马克思主义社团

进步社团在成立初期,主要以宣传新思想、改造中国社会为目标,它们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团体的范畴,如武昌互助社成立时,其社员热心救国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以“群策群力自助救人”为宗旨。新民学会成立时亦是如此,“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向上和互助的团体”[10],其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新青年社是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虽然其活动最初仅限于办杂志,但倡导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礼教,首倡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新青年》杂志的办刊主旨在于宣传“思想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迅速成长起来,并最终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性飞跃。五四进步社团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组织协调、凝聚力量、群体效应等重要作用,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力量。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新民学会等社团。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进步社团内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五四进步社团也开始分化与重组,其中很多社团后来演变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团体,即共产主义小组类型的组织。

五四运动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高潮,1919年下半年开始,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在北京成立相关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这些团体虽然偏向学术型,但却鲜明地显示出五四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较早成立的北大“社会主义研究会”,主要由北京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生所组成,其他一些城市也在这种影响之下组建类似的研究会。这一时期的研究组织基本上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其他社会主义学说、工团主义等。甚至连陈独秀本人在这一时期仍然对民主主义思想有着期许,“蔡和森曾说《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实际上是积极宣传美国等欧美国家民主思想,俨然成为欧美思想在中国宣传的机关刊物。但是自从仲甫同志接触和吸收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思想之后,《新青年》宣传主导思想也同仲甫同志一起发生了转变,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1]。社团属性的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社员思想转变,当社员个体思想从民主主义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时,社团属性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五四时期出现的进步社团新民学会、少年中国会、工读互助团等,他们在成立之初大多数都是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思想。与此同时,共产国际开始关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并派遣魏金斯基来到中国,开始和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以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先后同李大钊、陈独秀、戴季陶、沈定一、李汉俊等人有过密切交流,在多次座谈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组建马克思主义组织的重要性[12]。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集中搜集整理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著作,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做深入研究。1920年毛泽东在长沙组建俄罗斯研究会,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同时还积极对苏联进行考察,促进留俄学习,在两湖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种进步社团的分化和演变趋势,不仅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更重要的是因为民主思想在社会实践有效性方面的不足,以及中国社会阶级斗争日益显著等原因所推动。这种向马克思主义社团的演化,既是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萌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效果反映。

(二)加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成长

五四进步社团开始向马克思主义团体转变预示着早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具有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萌芽。这在魏金斯基来华过程中就有过涉及,1920年魏金斯基一行于4月底至5月初在上海与陈独秀会晤,魏金斯基首先与陈独秀商议同上海的社会主义者建立联系,陈独秀按其要求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5、6月间,经过多次活动魏金斯基提出,中国当前思想界之景象,唯有复杂混乱可以形容,因为缺乏统一组织领导。思想界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各行其道,相互论战,看似社会思潮活跃,实则缺乏统一与实践,陈独秀对此高度认同。基于局势如此,陈独秀汲取共产国际正确建议,筹划党组织建立事宜,以实现社会革命新鲜血液的注入与生机焕发[13]。陈独秀设想将《新青年》以及《星期评论》等一大批进步社团组织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新的革命联合统一阵线,一个名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政党。这种演化趋势自然地印证在马克思主义团体的产生上,马克思主义团体的组建,开始加速知识分子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过渡,使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并在深入工农群众方面获得积极的经验积累。其次,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也为各地区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建立提供初步组织建构,加速早期党组织建立过程。马克思主义团体建立最明显的特征还应该是思想上的统一,五四进步社团从根本上来说是民主性质的团体,虽然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也间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潮,但是由于思想性质差异化,民主社团最终是适应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步伐与进程。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始变得具体化和深入化。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经过新文化运动思想洗礼之后开始从民主思想转变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实拥护者,这对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思想上的纯洁性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涤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其他相关的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迷惑[14]。

三、马克思主义社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团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同时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培育了大量人才干部,孕育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党正式成立提供了初步组织建构。

(一)马克思主义社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必要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社团出现的必要性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是组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15]。首先在领导社会变革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主要目的是改变中国社会危机局面,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是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党所必须经历的活动。在中国共产党未正式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社团领导五四期间的社会运动,肩负反抗斗争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如何系统性地在国内开展阶级斗争、发动民众力量积累了经验与方法。在这种早期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社团在深入工农群众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基础。能够有效地吸收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信仰,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做了最初的人员培养基础。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争取共产国际帮助是很有效果的。因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团体数量众多、成员基数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不断彰显,使得共产国际代表能够切实感受到中国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程度。魏金斯基来华就曾多次与马克思主义团体的主要骨干接触,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对于刚刚成立的政党来说极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媒介作用让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人民和国际环境上获得良好条件,大大加速中国共产党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团体也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且不可剔除。

此外,进步社团的集会活动孕育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于建党思想的探索,早期建党思想的萌芽在进步社团的集会活动中多有涉及。李立三在1930年2月所作的党史报告中曾提到与建党活动有关系的进步团体,“这些社团是允许公开活动的,他们在各自集会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建党思想,有几次会议甚至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6]。新民学会在法国的十几名会员,曾于1920年7月6日至10日召开蒙达尼会议,在长沙的会员也于1921年元月1日至3日召开新年大会。这两次重要会议都直接讨论到建党方向问题,使多数与会者的认识明显提高。1921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召开南京年会,在争论学会方针和中国社会改造道路等问题时,邓中夏、高君宇等早期党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力图把少年中国学会引向共产主义轨道。进步团体有关建党思想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处于秘密状态的党组织不能公开活动的实际困难,对探索建党思想,争取进步分子加入党组织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社团塑造“中国第一批共产党细胞”

从马克思主义社团在早期党组织成立的作用上来看,社团起到了联共小组或共产主义小组的关键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较为密切的社团组织主要有新青年社、星期评论社、新民学会、觉悟社、共存社、少年中国学会、新中国社等一些团体。 以新民学会为例,在党成立之前,毛泽东在湖南地区团结了一批学生,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17]。新民学会在湖南地区领导革命运动,积极创办文化书社,加速马克思主义在湖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并积极地培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者,为湖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后来就曾明确指出,新民学会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起到了广泛的作用,而且在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过程中,新民学会是起到了联共小组的作用[18]。具有相同作用的社团还有蔡和森等在法国组织的“工学世界社”,湖北的互助社等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社团。1920年3月,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在李大钊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的陈独秀发起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及周恩来、恽代英等分别建立俄罗斯研究会,觉悟社、利群书社等社团,继续加大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这些社团与之前的社团组织相比,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团范畴,更加具有共产主义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共产主义小组”的典型特征。《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文中,陈公博更是直接将社会主义青年团、公会、新潮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称之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共产主义本源的团体”[19]。

四、结 语

五四进步社团属性的变化,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演化的脉络。从民主主义社团到社会主义团体的演变,进而形成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深化,使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高度先进性和革命性的五四社团从早期的文化现象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力量主体。为党组织的建立提供组织基础,孕育大量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了思想,并将先进的青年和具有战斗性的五四社团转化为新的革命力量。这种影响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定位和意义发生了变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

猜你喜欢
社团组织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服务农村社团品牌打造 发挥各类社团积极作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